综合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 面临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压力,近两个月,一场强制性的“减排”风暴正在多地涌动,部分省区纷纷采取限电限产甚至关停措施。调查发现,地方政府采取突击式“双限”也使当地非高耗能的企业和居民陷入苦恼。
中钢集团广西铁合金有限公司,是广西最大的铁合金生产基地,在此次节能减排风暴中被限产三分之一。公司总经理黄海胜表示,铁合金行业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目前正处于恢复期,9月份价格才开始回升,本来有希望扭亏为盈,但限产之后难度就很大了。
“现在很多工人待业在家,工资比以前的少一半,职工也有情绪。”黄海胜认为,政府重视节能减排是对的,但应该统筹安排、按步实施,“说是停产两个月,但很有可能持续到全年,企业就更吃不消了。”
目前这种为应付“节能大考”的“一刀切”行为,对为节能减排进行了技术投入和改造的企业是不公平的,也不符合节能减排的初衷。
广西贺州市一家水泥公司内部人士表示,公司虽然属于高能耗企业,但是公司一直坚持走循环经济的道路。“现在对我们限电之后,反而会对企业内部的节能减排带来影响。”
另外,限电对控制生产总量的效果也有待观察。“我的钢铁”网研究人员倪献娟指出,受“限电限产”冲击最大的是河北等地的中小钢厂,而其他没有限电地区的钢厂势必在钢价上涨情况下开足马力生产。综合起来看,实际的产量可能会仅仅减少5%~8%。
受访的很多企业认为,“限电之举”看出政府是动真格了,但落实节能减排必须提前做,而且是长期性的,“临时抱佛脚”,能从根子上扭转“减排”吗?
山东省建材工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刘晓鸣说,从长期来看,临时性的限电限产举措可能会带来相关行业市场波动,造成部分企业在明年突然释放产能,从而引起能耗和排放的报复性反弹,加剧今后节能减排工作的复杂性。
专家认为,我国的节能减排应注重构筑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钟茂初说,“到2020年单位GDP减排40%~45%”的承诺,还没能成为有关部门的现实压力;主要依靠行政命令等办法,市场手段尚未成为节能减排的有效调节工具。
(责任编辑:田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