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产业经济 > 能源·电力 > 新能源

第二代生物燃料在华商业化提速

来源:财新网
2010年09月20日16:25

  第二代纤维素乙醇要想在市场价格上与汽油、第一代生物乙醇竞争,仍需通过示范装置的运行,优化生产工艺,进一步降低成本

  【财新网】(记者 张瑞丹)2011年第三季度,中粮集团、中国石化集团将在黑龙江省肇东市合作建设以玉米秸秆为原料的万吨规模纤维素乙醇示范

工厂。由丹麦诺维信(Novozymes)公司研发的新型酶制剂则将大大降低第二代生物燃料纤维素乙醇的生产成本。

  据了解,上述年产万吨规模示范工厂将以中粮集团于2006年在肇东市启动的纤维素乙醇试验装置为基础,扩展为中国最大的纤维素乙醇生产设施。中粮集团负责解决原料问题,诺维信提供关键的酶制剂解决方案,而中国石化集团可能从技术和销售网络进行支持。

  诺维信全球执行副总裁托马斯•那奇(Thomas Nagy)近日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年初投放市场的诺纤力赛力二代(Cellic CTec2)酶制剂产品已使第二代纤维素乙醇的生产成本降低至每加仑2美元以下。这一价格基本与技术成熟、商业化颇具规模的第一代生物乙醇的成本持平。这也意味着,过去因成本高企而迟迟未被市场接纳的第二代纤维素生物燃料将驶入商业化的“快车道”。

  所谓第二代生物燃料,指的是利用麦秆、草和碎木等农林废弃物为主要原料,采用生物纤维素转化成的生物燃料。与第一代利用玉米等粮食作物为原料的生物乙醇相比,第二代纤维素乙醇的应用模式不仅不会威胁到粮食安全,此外,还可以在汽车发动机不需要改造的前提下,直接掺入汽油或柴油中而不影响发动机性能。

  第二代生物燃料已成为各国开发新型生物燃料的新宠。其中,酶发酵技术、水生物技术和快速裂解技术是开发新型生物燃料的主要技术。例如,美国能源部和农业部就于今年3月分别以拨款、提供贷款担保等方式支持本国纤维素乙醇的研发。

  如今,用于糖化、发酵的酶制剂的技术突破无疑使第二代生物燃料的发展成为可能,但商业化迟迟未能展开。那奇对财新记者说,酶制剂虽然不是唯一环节,但在第二代纤维素乙醇的生产工艺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将木渣等农林废弃物转变成酒精,技术难度远比玉米等淀粉类作物大得多。

  那奇还对财新记者表示,有了酶制剂解决方案并不代表这个产业已经成熟。“我们的酶制剂产品在实验室中几百公斤、几百吨的中试规模中获得验证,但大规模的生产以后,大家可以想象实验室的烧瓶和工业生产的两百立方的大罐子搅拌和发酵是不同的工艺,所以仍然需要在生产工艺方面进行放大验证。”

  根据诺维信和麦肯锡的研究报告,到2020年生物燃料行业将有能力为中国替代3100万吨汽油消费,减排约9000万吨二氧化碳。更重要的是,这个产业能为中国带来320亿元的国民收入,相当于创造600万个工作机会。

  那奇强调,第二代纤维素乙醇要想在市场价格上与汽油、第一代生物乙醇竞争,仍然需要通过示范装置的运行,优化生产工艺,将成本进一步降低。

  “大规模的示范装置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在大规模示范装置的运行下,整个产业链才能发展,不断优化,才能从原料的搜集到大规模的生产发酵形成一个强大的产业链,真正实现二代纤维素乙醇的商业化。”那奇对财新记者表示。■

  

(责任编辑:李瑞)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