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商业评论

王伟:话剧的功能化生存

来源:中国经营报
2010年09月25日07:50

  见到王伟,我首先情不自禁地开始检索自己的记忆力,这人怎么这么面熟呢?哪里见过?和姚晨合作的淘宝网广告?“开心麻花”系列中的某个角色?还是某部电视剧里的男二号?

  王伟呵呵一乐,说:“你猜的都对,那些都是我演过的角色。”王伟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却意外混迹在戏剧圈,演过十多部话剧和若干电视剧,最著名的就是风靡一时的爆笑话剧“麻花系列”。

  “演而优则导”,从《麻花III·人在江湖漂》王伟就开始做执行导演了,后来自立门户,先后导演了《你在红楼我在西游》、《大话东游》,个个火爆,最新执导的《来世许你个今生》更是创下了全国巡演28场,场场爆满的纪录。居然有这部话剧的粉丝追看24场。现在的王伟身份更加复杂:演员、导演、制作,甚至还是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戏剧学的老师。

  话剧在京城是文化界永恒的议题,“麻花系列”号称“爆笑戏剧”,后来又更加细分,转入功能化,比如“减压剧”、“恋爱戏剧”、“呼吸戏剧”,甚至“美容戏剧”,在宣传时,王伟把自己的新作《来世许你个今生》称为“欢甚戏剧”。

  争议不断,在老一辈话剧演员看起来很胡闹、很乱搞的新话剧形式,却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疯狂追捧。作为新话剧资深演员、新崛起的新话剧畅销导演,王伟说,所谓新话剧,其实没有那么简单,与老一辈话剧人相比,他们想的更多,也走的更远,正在试图摸索一条话剧的新路,虽然目前还远谈不上成功。

  商业话剧势在必行

  问:中国话剧人常常说“话剧的盈利模式过于单一”,除了票务收入外,几乎找不到其他的销售来源,你曾参加过国际巡演,国外话剧的盈利模式是怎样的?

  王伟:我参与过《Monkey:Journey to the Wset》(《西游记》)的世界巡演,担任执行导演和主演,相对于中国的模式,国外的话剧产业更加成熟,他们往往有赞助商,比如银行会投资一笔钱专门独立运作一个话剧;国家还会再给予补贴,在法国演出时,政府就给了800万欧元的补贴。单就票房来讲,国外话剧的收益往往也很可观,消费市场很成熟,不用做太多的宣传。

  从样态上看,他们的盈利模式的确更多元,比如衍生品销售包括CD、服装、扇子、玩具等,这出戏在演出期间,在剧院门口还会设立自己的餐厅和酒吧。

  中国的文化市场太大了,京剧等文化遗产还期待着政府的扶持,话剧不能寄希望于政府的救济,很多事情注定要依靠自己搞定。

  问:不少人断言现在的中国话剧还不具备独立盈利的能力,我们也看到不少话剧叫好不叫座,目前这种情况下,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王伟:目前中国比较成熟的市场是上海和北京,但是做一个话剧人真的很辛苦,因为要对投资人、对演员负责,但是单纯依靠话剧挣钱又基本不可能。可以这么说,目前话剧市场100部演出,其中99部赔钱,剩下的1部能打平。

  看似火爆的现场很多都是赠票,或者通过与商家和媒体置换取得的观众。因此,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对一部话剧而言,寻找赞助很重要,这样才有后续的保障。

  话剧最大的成本支出有三块:剧场成本,宣传投放,人员和服装费用。一般大剧场的话剧需要投资50万元左右,相比较电影和电视剧都是很低的成本,但即使是这样,票房都很难覆盖成本。可以说,中国话剧目前还是在培养市场阶段。

  问:中国本土有没有运营成功的话剧案例?一部成功的话剧肯定有一些常规的关键因素,这种模式能否拷贝到其他话剧中,带动整个市场的盈利模式?

  王伟:这几年运营比较好的话剧有麻花系列、陈佩斯的《托儿》、孟京辉导演系列等,北京人艺的戏也不错。话剧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剧本,但在国内,明星的磁石效应比较明显,观众比较买明星的账,比如濮存昕、徐帆、葛优,有他们参演的话剧,票房就有保障。

  但更多的话剧盈利还是靠赞助,这种赞助往往不是嵌入到话剧里,而是通过活动来回馈观众。比如我们的话剧曾经和联想公司合作,由他们赞助话剧的高校巡演,每场的费用都由他们支付,大学生看话剧则完全免费。不仅免费,现场还会赠送联想手机和耳机。这种包场的形式很受欢迎,不但可以覆盖成本,也可以让更多的人享受话剧,把商业和话剧有效结合起来,何乐而不为?

  观众认知决定话剧生死

  问:但我观察到也有很多话剧植入广告,或者干脆给企业定制的,现在这也是一个趋势,春晚赵本山的小品广告植入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商业深入话剧会不会破坏话剧本身?

  王伟:其实我们也在尝试和一家国际商业机构合作,为它量身定制一部话剧。不可否认,这种植入可能会引发观众的反感,但从另外一个方面看,我们可能会加大赠票的额度,从单纯推广话剧的角度出发,这是为投资人负责,也是培育市场的手段。

  很多人会质疑我,说我不是一个纯粹的话剧人,觉得我很商业。“商业”这个词在我看来并不是贬义,而是话剧的生存之道。我是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并非科班出身,现在也在中国地质大学教戏剧学,可以说是学院派,但我没有学院派所谓的清高,一些老板会很尊重“导演”这个头衔,我的观点是,能够为这个社会做更大贡献的人,才是真正值得尊重的人。

  纯艺术的话剧我们当然需要,但市场需要的是更多功能化的话剧,没人看的话剧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我们就是在摸索话剧继续创新、前进的模式。

  《来世今生》就是一个试验,剧本2008年已成稿,并初步形成“欢甚戏剧”的品牌概念,经过数轮公开与非公开的演出后,数易其稿,创作团队根据市场反馈,精心调整,努力打造可传承的经典,这部戏不像麻花那样走系列化的道路,而是踏踏实实地深挖一部戏,塑造一个常看常新的经典品牌。从目前的市场反馈看,效果不错。

  我接下来的目标是做一个长远的平台,与更多的商家合作,做强一个品牌。品牌很重要,因为它意味着观众认知度,观众认知决定着话剧的生存。

  问:如果抛开商业和票房等约束,让你排一个话剧,你会选择什么题材?

  王伟:如果有一个理想状态,不考虑投资回报甚至不考虑观众,我希望拍一部悲剧或者悬疑剧。这样的情节在都市人的压力面前并不讨好,但我的梦想是,讲述一个关于人性和生死离别的故事。

(责任编辑:曹凡)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