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私人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下称PE)机构,正在中国掀起一场“圈地运动”。
2010年以来,百仕通(BlackStone)、第一东方、里昂证券、凯雷、TPG等外资PE机构纷纷在中国设立人民币基金,贝恩资本、瑞银、KKR等机构也在筹划人民币基金。
这些在中国寻求新发展机会的外资人民币基金,几乎无一例外地采取了与地方政府合作的模式。
外资的热情来自国内投资政策转变及经济的强力支撑。
2006年,外管局等多部委颁布《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下称“10号文”),要求境内企业控制权转移至境外需得到审批,从而切断了外资PE一向擅长的海外融资、海外退出的“两头在外”的投资模式,外币基金优势不再那么明显,人民币基金成为选择。
与此同时,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稳定快速,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屹然坚挺的经济增速表现令人侧目,加上投资机会的增多、退出渠道拓宽、可预期的高回报率等诸多有利因素,令人民币基金逐渐成为诸多外资机构在境内进行投资的重要选择,外资PE争创人民币基金的浪潮也随之来临:直接在国内募资,再投资于国内,以实现本土化的美好愿景。
实现本土化,对这些外资PE们来说,首要解决的是本土募资难题。
因国家外汇管理局规定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应当在政府部门批准的经营范围内使用,这一规定使境外LP(Limited Partner,有限合伙人)无缘境内人民币基金。
“如果进行股权投资通常可以被批准换汇,但如果是将美元换成人民币投在境内的人民币基金里则不可以。”美国必百瑞律师事务所主管合伙人陈永坚分析说。 而中国本土的大型机构投资者的缺乏早已不是近两年的新话题。为解决本土募资的难题,外资大型PE选择了与地方政府合作——PE机构可借此完成大规模的募资并获取政府资源,地方政府则吸引外资机构进入促进本地投资业发展,“政绩明显”。
但“优质”的政府资源是有限的。这意味着一只大型外资基金与地方政府进行深入合作,在某种程度上消减了当地再与其他基金进行规模性直接合作的可能。由此,PE对政府资源的竞争愈发激烈,拉开“圈地运动”。
两起案例或可佐证。2010年7月底,北京凯雷外资人民币基金宣布完成首期募集,显然意欲与北京市政府合作设立人民币基金的机构不止凯雷一家,但只有凯雷成行;8月底,TPG分别与上海市政府和重庆市政府相关部门合作,设立两只各50亿元规模的人民币基金。
显而易见的是,因有自主性优惠政策和政府强力推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成为外资PE争夺重点,地方政府成为外资PE能否完成募资的关键。
对其他省市,大型外资PE的兴趣似乎并不大,除经济原因,政策空间狭窄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在资金渠道并不畅通的情况下,外资PE机构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进行募资不失为一种好方式,但地方政府充当“合作人”帮忙募资的角色有待商榷。
“外资PE与地方政府进行合作募集基金,是一种信用获取的方式,只是一种过渡性的现象,并非常态,待到市场成熟,地方政府充当合伙人的角色将消退。”和君创业总裁李肃说。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悉,近日上海市政府已上报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作人)预案,试图模仿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方式,使国外LP能将外币兑换成人民币,直接投资于中国市场的外资PE、VC(风险投资基金)机构,从而增加外资PE人民币基金的资金来源。
如若成行,人民币基金募资渠道将再增,“圈地”募资现象或将得到缓解。(转自财经国家周刊)
(责任编辑:王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