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值换IMF份额”的国际压力并非主流,随着经济恢复一些“噪音”会平息;对于通胀不仅关注短期变动,更要观察中长期走势。
【财新网】(特派华盛顿记者 李增新 张继伟)10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举行小型记者会,对中外媒体解答有关中国宏观货币政策的问题。
当地时间下午6时,前来出席世界银行—IMF2010年年会的周小川在中国代表团办公室接受联合采访。就媒体最为关心的人民币汇率问题,他表示中国一贯坚持渐进的方式稳步推进汇率市场化。
周小川表示对于汇率走势要从中长期来看,那种认为人民币浮动不够或改革停滞的看法是片面的。在这次危机中,一些国家是在先大幅贬值后才升值的。而人民币则是在中长期内保持持续、稳步升值的新兴市场货币之一。
有与会记者问及IMF成员国中有要求中国“升值换份额”、承担更大责任的传言,周小川认为这并非舆论主流。“IMF改革与分担责任不是一个必然的联系。”实际上,中国在危机中承诺提供500亿美元作为“新借款安排”(NAB),就是中国为充实全球金融资源做出的贡献之一。
IMF执行总裁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Dominique Strauss-Kahn)在此前的几次发布会上表示,“若一国转至国际机构的中心舞台,当然也意味着承担更大的责任。”正是这一表态,使一些媒体开始猜测“升值换份额”。
周小川指出,本次年会的主流声音是增强IMF代表性,使不同类型的国家包括新兴市场,对IMF有更大的信任感。中国希望IMF有广泛的代表性,博得全世界的信心,使全球经济依靠国际力量变得更为健康。
对于外界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诸多议论,周小川认为,贸易逆差国在国内确实面临压力、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会使一些期望中国汇率升值的声音变得强烈。但人民币升值对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效果并不确定。随着未来的经济复苏、就业恢复,一些“噪音”也会随之平息。他呼吁,各国决策者都应“静下来”考虑经济的根本性问题。
周小川指出,中国作为人口众多的大国,经济增长最终还是取决于内需。与一些相似的大国相比,外需比例可能偏高,但从全球的角度看,中国的出口占GDP的比重并不十分突出。这也意味着,顺差产生变化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许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更何况,中国又开始了经济结构调整,内需占GDP的比例会越来越大。”
周小川在回答财新记者关于控制通胀的问题时表示,控制通胀是央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也是保护不同经济实体购买力的必要手段。政策工具的选择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无论是价格型工具还是数量型工具,在选择使用时央行都会充分考虑国际国内形势,如果复苏比较曲折,自然会对国内的经济政策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成功运用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之后,国内通胀压力有所提高,但就预测而言,不仅要关注短期变动,也要看观察中期走势,应该说有些情况还不是很明朗。目前,尚没有证据足够表明,已经使用的数量型工具包括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吸收流动性,难以完成控制通胀预期的目标。“央行会继续动态跟踪经济统计数据,适时调整各项政策工具内容,要注意通胀不能失控,也要考虑中国在全球复苏中的作用,包括我们自己的平稳、较快、可持续的增长,在这里面取得一个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