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际财经 > 全球经济 > 2010诺贝尔经济学奖将揭晓 > 2010诺贝尔经济学奖最新

诺贝尔经济学奖今晚揭晓 聚焦六位经济学家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年10月11日16:11
  10月11日瑞典当地时间13点(北京时间19点),瑞典皇家科学院将公布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诺贝尔奖最终花落谁家,各方预测不同。美联社和路透的预测各有侧重,围绕行为经济学、决策心理;经济周期理论;社会经济学等三大焦点。

  美联社预测,美国芝加哥大学的 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和耶鲁大学的 罗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将获得诺贝尔经济奖。 理查德·泰勒被认为是行为金融学的先驱,在市场行为和决策心理研究上深有造诣; 罗伯特-席勒是大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他曾最早预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

  路透社预测的焦点集中在四个经济学家。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 艾尔波托·艾莱斯纳(Alberto Alesina),其针对政治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尤其是关于政治经济周期的研究,受到学术界关注。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 清泷信宏、英国经济理论家 约翰·摩尔,两人1999年共同创造的“标准真实经济周期”模型,共同被欧洲经济学学会授予大奖,该模型描述了小冲击如何逐步演变为大冲击,并导致抵押物价值下滑,信贷环境受限,从而步入产出下行周期。

  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经济学教授、美国加州斯坦福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凯文·迈尔斯·墨菲则在社会经济学领域具有开创性实证研究,所涉主题包括工资不平等和劳动力需求、失业、成瘾以及医学研究投资经济回报。

  以下是上述经济学家成就简述:

  理查德-泰勒是美国文艺科学院的成员,与 罗伯特-席勒同为美国国家经济研究院(NBER)行为经济学项目的联合主席。 理查德-泰勒被认为是行为金融学的先驱,在市场行为和决策心理研究上深有造诣; 罗伯特-席勒是大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他曾最早预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 艾尔波托-艾莱斯纳(Alberto Alesina)。其针对政治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尤其是关于政治经济周期的研究,受到学术界关注。

  艾尔波托-艾莱斯纳,1957年生于意大利,1981年获得意大利博科尼大学的经济学学士学位,此后他赴哈佛大学深造,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2003年至2006年间,艾莱斯纳担任哈佛大学经济系主任,曾经访问过麻省理工大学、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同时也是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专家,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专家。

  艾莱斯纳主要学术著作有 《在欧美同贫困作战:天壤之别》 、《国家规模与政界》、 《宏观经济》、《哥伦比亚的机构改革》和 《欧洲的未来:改革或沉沦》。他还担任了8年由哈佛大学编辑的经济学季刊的合编者及多本学术期刊的副编辑。同时,他还是多家世界主流报纸的专栏作家。他的研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周期、财政政策与预算赤字的政治经济学、高通胀国家的稳定政策、欧美经济体制的区别等。

  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经济学教授 清泷信宏 (Nobuhiro Kiyotaki),苏格兰爱丁堡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系经济学教授 约翰·摩尔 (John H.Moore)。两人建立了以两人名字命名的 “Kiyotaki-Moore模型”,该模型描述了经济所受到的微小冲击如何会导致抵押物价值下滑,信贷环境受限,从而步入产出下行周期。

  清泷信宏, 1955年生于日本, 1985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经任教于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现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 清泷信宏是国际计量经济学学会仅有的20位会员之一,在1997年被授予了由日本经济学会颁发的中原赏大奖。

  清泷信宏提出了著名的微观经济基础模型,在新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清泷信宏的名字常常和另一位经济学家约翰·穆尔 (JohnMoore)和布兰查德 (OlivierBranchard)连在一起。 1987年, 清泷信宏与美国国民经济研究所的数理经济学家布兰查德共同提出累计总需求乘数的垄断性竞争的重要性, 1999年 清泷信宏与英国经济理论家 约翰·摩尔因提出 “Kiyotaki-Moore模型”,共同被欧洲经济学学会授予大奖。

  约翰-摩尔,英国经济理论家,爱丁堡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苏格兰经济研究所的主任。 1976年获得剑桥大学数学系学士, 1980年获得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和数学经济学硕士, 1984年获得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 1983年,摩尔成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讲师, 1990年成为经济学理论的教授, 2000年成为爱丁堡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 1987年至 1991年, 1991年至1996年,摩尔先后成为了 《经济学回顾》的主编和执行官。 1989年、 1999年和 2004年,摩尔分别被选为国际计量经济学、英国人文社会科学院和欧洲经济学学会的研究员。摩尔还是美国经济学学会和美国文理科学院的荣誉外籍会员。

  两人共同创立了 “KiyotakiMoore模型”。该模型也叫 “标准真实经济周期”模型,描述了小冲击如何逐步演变为大冲击,并导致抵押物价值下滑,信贷环境受限,从而步入产出下行周期。在这个模型中,土地扮演两个不同的角色,一是债务抵押品,二是生产性投入,而每个企业的信用额度取决于土地的价值。模型假设有两种不同时间偏好率与家庭类型: “耐心”和 “急躁”。当 “急躁”的家庭不满意市场利率时,他们从 “耐心”的家庭中借钱。当他们借钱时,必须提供房产作为抵押品,当房地产的价值下降时,债务的数量自然也降低了。这种现象对房地产产生的效应是使土地的价格进一步下降。

  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经济学教授、美国加州斯坦福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凯文·迈尔斯·墨菲(KevinM.Murphy)。他在社会经济学领域具有开创性实证研究,所涉主题包括工资不平等和劳动力需求、失业、成瘾以及医学研究投资经济回报。

  凯文-迈尔斯-墨菲, 1981年获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经济学学士学位, 1986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现为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经济学教授、美国加州斯坦福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曾荣获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杰出经济学教授奖与约翰-贝茨-克拉克奖,后者每两年一次颁发给美国40岁以下最杰出的经济学家,而且被公认为是继诺贝尔奖之后最富有声望的经济学奖项。2005年9月,墨菲还被授予了麦克阿瑟奖,该奖项是颁发给那些在各个领域、不同年龄 “在持续进行创造性工作方面显示出非凡能力和前途”的人。

  墨菲在社会经济学领域具有开创性实证研究,所涉主题包括工资不平等和劳动力需求、失业、成瘾以及医学研究投资经济回报。其最著名的研究是寻找美国白领阶层与蓝领阶层收入不平等的原因。他的研究将收入不平等的扩大与技术工人需求的增长联系起来。墨菲研究的其他领域还包括:经济增长、收入不平等、失业等。墨菲还出版了涉及多个话题包括伊拉克战争的成本收益分析等的50多篇文章。

  是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一览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利弗·威廉森

  威廉森是"新制度经济学"的著名学者。他的研究表明,市场和诸如公司等层级组织代表着不同的治理结构,在解决利益冲突方面采取不同的方法。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艾利诺-奥斯特罗姆

  奥斯特罗姆是有史以来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性。她因为“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共资源管理上的分析”获奖。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地域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维奇 马斯金 迈尔森

  这三位美国经济学家因为他们为机制设计理论奠定基础而共同分享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

  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在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奥曼和托马斯·谢林

  他们通过博弈理论分析增加了世人对合作与冲突的理解。他们的理论被广泛应用在解释社会中不同性质的冲突、贸易纠纷、价格之争以及寻求长期合作的模式等科学领域。

  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芬恩·基德兰德和爱德华·普雷斯科特

  这两位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的“时间一致性难题”和商业周期的影响因素。

  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恩格尔和克莱夫·格兰杰

  他们分别用“随着时间变化的易变性”和“共同趋势”两种新方法分析经济时间数列,从而给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和弗农·史密斯

  卡尼曼把心理学分析法与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为创立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史密斯则开创了一系列实验法,为通过实验进行可靠的经济学研究确定了标准。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克尔洛夫 斯彭斯 斯蒂格利茨

  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彭斯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由于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麦克法登和赫克曼

  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赫克曼和丹尼尔·麦克法登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所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蒙代尔对不同汇率制度下的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优货币区域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分析。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

  阿马蒂亚·森对福利经济学几个重大问题做出了贡献,包括社会选择理论、对福利和贫穷标准的定义、对匮乏的研究等作出精辟论述。

  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伦·斯科尔斯和罗伯特·默顿

  前者给出了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该法则已成为金融机构涉及金融新产品的思想方法;后者对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所依赖的假设条件做了进一步减弱,在许多方面对其做了推广。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米尔利斯和威廉·维克瑞

  前者在信息经济学理论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经济激励理论的论述;后者在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博弈论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

  他倡导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海萨尼、约翰·纳什和莱因哈德·泽尔腾

  他们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福格尔和道格拉斯·诺斯

  前者用经济史的新理论及数理工具重新诠释了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后者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

  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

  他将微观经济理论扩展到对人类相互行为的分析,包括市场行为,获得诺贝尔奖。

  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

  他揭示并澄清了经济制度结构和函数中交易费用和产权的重要性,获得诺贝尔奖。

  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夏普、默顿·米勒和哈里·马科维茨

  他们均为美国人,由于他在金融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获得诺贝尔经济奖。

  198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特里夫·哈维默

  他建立了现代经济计量学的基础性指导原则。

  198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里斯·阿莱斯

  他在市场理论及资源有效利用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对一般均衡理论重新做了系统阐述。

  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

  他对增长理论做出贡献。提出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而不是依靠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

  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布坎南

  他将政治决策的分析同经济理论结合起来,使经济分析扩大和应用到社会、政治法规的选择。

  198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兰科·莫迪利安尼

  他第一个提出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设,这一假设在研究家庭和企业储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98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约翰·斯通

  他是国民经济统计之父,在国民帐户体系的发展中做出了奠基性贡献,极大地改进了经济实践分析的基础。

  198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拉尔·德布鲁

  他概括了帕累拖最优理论,创立了相关商品的经济与社会均衡的存在定理。

  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斯蒂格勒

  他在工业结构、市场的作用和公共经济法规的作用与影响方面,做出了创造性重大贡献。

  198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士·托宾

  他阐述和发展了凯恩斯的系列理论及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宏观模型。在金融市场及相关的支出决定、就业、产品和价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莱因

  他以经济学说为基础,根据现实经济中实有数据所作的经验性估计,建立起经济体制的数学模型。

  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阿瑟·刘易斯和西奥多·舒尔茨

  他们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

  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亚·西蒙

  他对于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进行了研究,这一有关决策程序的基本理论被公认为关于公司企业实际决策的创见解。

  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米德与戈特哈德·俄林

  他们共同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作了开创性研究。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

  弗里德曼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

  197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列奥尼德·康托罗为奇和佳林·库普曼斯

  康托罗为奇创立享誉全球的线形规划要点,对资源最优分配理论做出贡献。美国人库普曼斯将数理统计学成功运用于经济计量学,对资源最优分配理论做出贡献。

  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冯·哈耶克和纲纳·缪达尔

  他们深入研究了货币理论和经济波动,并深入分析了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互相依赖。

  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华西里·列昂惕夫

  他发展了投入产出方法,该方法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中得到运用。

  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肯尼斯·约瑟夫·阿罗和约翰·希克斯

  他们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

  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库兹列茨

  他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安·萨默尔森

  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部领域。

  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简·丁伯根和拉格纳·弗里希

  简·丁伯根是经济计量学模式建造者之父。拉格纳·弗里希是经济计量学的奠基人,他发展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济进程。
(责任编辑:李瑞)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