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生活方式

中国能出现苹果应用程序店吗?

来源:《当代经理人》
2010年10月12日12:11

  中国能出现苹果应用程序店吗?

  大量品质平庸的应用程序带来了较差的用户体验;直接导致了用户的低支付意愿,进一步造成开发者无法实现资金和技术积累。应用程序商店出现了“叫座不叫好”的局面。

  文/刘巳洋 张沈伟

  智能手机(Smart Phone)的普及带来

了手机应用程序(Application)的爆发式增长。市场调研机构Juniper Research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到2015年,全球手机应用下载数量将从2009年的不足26亿次增加到超过250亿次。在苹果(Apple)应用程序商店(AppStore)大获成功的鼓舞下,手机制造商、操作系统提供商、电信运营商均纷纷开设自己的手机应用程序商店,并将其作为提升用户体验,确保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从2009年开始,仅在中国市场就有11家应用程序商店上线。

  苹果应用程序商店的成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们发现,应用程序商店的成功首先要找准市场的切入点,即对于应用程序有较高需求的手机用户,以及能够提供精品程序的开发者。在此基础上,还要实现用户和开发之间的良性互动。从少量的“精品”应用程序着手,吸引大批用户的使用,扩大用户规模,从而为大批量的其它应用奠定需求基础。用“长尾理论”(Long Tail)解释,就是先开发“长尾的头部”,再开发“长尾的尾部”。

  而中国的应用程序商店恰恰采用了相反的做法,率先进入“长尾的尾部”这个“稀疏市场”,试图单纯的吸引大量程序开发者和用户。大量品质平庸的应用程序带来了较差的用户体验;直接导致了用户的低支付意愿,进一步造成开发者无法实现资金和技术积累。应用程序商店出现了“叫座不叫好”的局面。我们认为,中国手机用户规模庞大,而苹果、谷歌又暂时缺席中国手机应用程序市场,这为其它参与着提供了宝贵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然而,应用程序商店还面临着运营商强势主导、制造商核心能力薄弱、开发人才缺乏、用户没有使用消费习惯这四大挑战。

  智能手机的新亮点——应用程序

  可以安装多样化应用软件的智能手机成为了手机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手机行业发展很快,核心模式还是通过技术的发展带动用户更新换代,从而推动出货量的提升,最近智能手机成为了最新的增长点。IDC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球手机市场总规模下降了5.2%,从2008年的11.9亿部下降到了11.3亿部;但智能手机逆势增长15.1%,为1.742亿部。2010年上半年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183亿部,同比增长54%;研究人员表示,下半年智能手机仍会呈爆炸性增长。

  在中国市场,智能手机的出现也带动了手机消费的整体提升,人们更倾向于购买功能更全面、价格更高的手机。来自赛诺市场调研公司的报告显示,2010年上年半,中国总体手机市场规模同比增长21.7%;3G手机销量达到1378万部,是去年同期的40倍;2G手机同比增长4.9%。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通信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09-2010年中国移动终端市场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在智能手机的带动下,中国手机市场上1000元-3000元的中端产品的份额正在不断增加,而千元以下的低端机份额已降至51%。

  大量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成为了产业内新的亮点。首先,厂商可以从应用程序商店中获得销售分成,成为重要的利润来源。2010年6月,苹果应用程序商店的下载量达到50亿次,据估算苹果公司可以从中获得约4亿美元的利润。

  中国移动(China Mobile)也期待其Mobile Market应用程序商店能够帮助其逆转ARPU值下降的趋势。第二,开设应用程序商店可以大幅度提升智能手机的功能,为产业内带来多方面的拉动效应。换机潮不仅可以推动手机制造商的销售,还可以帮助如谷歌(Google)等公司开辟新的移动搜索市场。对运营商来说,不仅可以通过数据流量提高收入,还可以从增值业务中得到巨大收益。例如2010年上半年,中国移动的增值业务收入增长13.4%,占营运收入的比重已经达到29.5%。

  苹果公司应用程序商店的成功,使得该领域成为了智能手机行业的新热点。仅在中国市场,从2009年开始,据不完全统计就有11家应用程序商店上线。

  虽然应用程序商店在苹果模式的引领下有着美好的未来,但多家厂商的快速进入,在中国市场中反而出现了混乱的局面。例如,艾媒市场咨询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经营较好的中国移动Mobile Market(MM),截至2010年6月底,注册企业开发者仅2.5万户,注册的个人开发者约5万人次。而MM平台注册用户420万人,应用下载量超过1600万,情况不甚乐观。另外,从用户的角度来说,真正值得付费下载的精品程序还比较少,各家商店的用户体验也还不够理想,出现了“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局面。

  苹果应用程序商店取得成功的基础在于其通过延伸自己在电脑领域的能力,通过多种方式扩张至智能手机领域。苹果在智能手机方面的形成的优势,就是通过研发核心的手机操作系统,然后向硬件平台和应用程序两个方向进行延伸,形成了现有的产业链完全控制。2008年4月,苹果花费了2.78亿美元收购了处理器设计公司P.A Semi;2010年4月,苹果再次收购一家处理器技术提供商Intrinsity,并将其技术用于iPad产品当中。自此,苹果已经形成了:CPU设计→手机硬件设计→OS操作系统提供→SDK软件开发包提供→应用程序开发支持,这一完整技术链当中的所有环节。而将非核心零部件(内存芯片,触摸屏幕)对外采购和硬件制造外包等方式,形成了现有的强大能力。

  其他厂商也可以通过研发、收购、战略联盟等多种方式实现多方位的综合能力,从而在智能手机领域实现成功。上世纪八十年代的PC开放化和标准化的过程,正是PC产业快速发展,而苹果被边缘化的重要因素,同样的发展历程很可能在智能手机领域重演。苹果在软硬件方面的技术优势,以及品牌号召力等等,并不是其应用程序商店成功的充分条件,苹果AppStore的成功更在于其有效的发展策略。

  手机应用程序商店获得良性发展的两大因素

  应用程序商店获得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找到正确的市场切入点。苹果AppStore的方式适合美国市场,但不能复制到中国。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电信联盟的统计,2000年美国每千人拥有:400部移动电话和585台电脑;51%的家庭拥有电脑,其中80%的电脑已经接入互联网。这些说明,美国用户是在先接触电脑之后,再接触智能手机的;他们对购买软件、安装软件已经很熟悉,应用程序商店在欧美发达国家可以迅速地扩张业务。

  而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根据统计年鉴数据,2004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11.35部,家用电脑33.11台。这说明,大部分的中国用户接触智能手机是从普通手机开始,在加上中国的盗版情况比较严重,所以用户对购买软件等方面并没有多少体验。应用程序商店在运营初期,应该把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作为营销的重点方向。对照来看,相对发达国家用户而言,将电脑上的功能移植到智能手机当中,应用程序商店就可以取得成功;但在中国还需培养消费者对智能手机的使用习惯。

  在市场启动之后,应用程序商店成功的第二个因素就是带动更多的开发者和用户,最重要的是把双方连结起来,而不是简单的追求开发者和注册用户的数量。应用程序商店发展的模式,就是带动开发者推出新的程序,并推动用户实现下载和购买。

  应用程序商店通过智能手机用户付费购买之后,与程序开发商分成,从而实现利润,所以,商店的发展依赖于应用程序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用户的下载量。围绕某个程序商店,实际上有着四个方面的基础:1.应用程序开发商的数量;2.某开发商下程序的数量和质量;3.用户的绝对数量;4.单个用户的下载量和付费量。在应用程序商店发展的初期,不能仅仅追求开发商和用户的绝对数量,更应该追求双方的质量,并将双方连结起来。因为,吸引大批量用户的往往只是少数的精品程序;而且,只有较少的一部分“高端”用户,才会产生更多的下载量。例如,2010年2月,专门研究移动通讯趋势的Flurry网站指出,尽管iPhone的应用软件汗牛充栋,多达近十四万种,但一般使用者常用的程序平均只有五到十个。应用程序商店所面对的,显然是一个符合长尾理论的极度零散型市场。

  在长尾出现以前,应该首先发展的是位于头部的精品程序,比如,一些较为知名的游戏,网络应用,以及普遍使用的电子邮件、社交网络应用等等。然后,随着正循环带来的用户数量的增加,从而导致长尾的出现,实现更大的用户覆盖面和更多的应用程序。

  苹果的应用程序商店的成功关键

  应用程序商店作为一个“中介”,面临的是程序开发商和用户两个群体,每个群体可以做进一步的细分。用户可以分为小部分的高端客户和占大多数的一般用户;而开发者也可以分为精品程序的大型开发商,和占大部分的专用性或者一般性程序的中小型开发者。因此,整体战略空间可以分为4个区域,而行动步骤也可以分为重要4大步骤。苹果公司正是遵循了图中的发展路线从而获得了成功。

  第一步【引入,2007年4月至2008年12月】,苹果通过只引入少数的精品程序,保证了用户的良好体验,并提升了对一般用户的吸引力。苹果公司于2007年推出了iPhone,直至2008年初,此时手机中所附带的程序仅仅有少数几个,如电子邮件、地图、天气等。但此时,苹果的应用程序商店也未上线,苹果也没有开放iPhone手机操作系统。在大量开发者给出了巨大压力的情形下,CEO乔布斯依旧表示:苹果不希望看到一些“烂”软件影响iPhone的运行速度。他同时指出,这并不意味着用户不能在iPhone手机中安装软件应用,也并不意味着这些软件应用只能苹果来开发,我们只是想创造一个可控制的环境。

  2008年3月6日,苹果推出了iPhone的应用程序开发包(Software Development Kit, SDK),吸引了大范围的开发者。但在此时,实际上只有少数的应用程序开发者能够迅速的掌握iPhone的开发语言,所以在应用程序商店出现的都是一些精品程序。例如,在2008年TIOBE发布的全球编程语言排名中,iPhone等使用的Objective C一直都在40位左右徘徊,使用率为0.134%;排名第一的为Java,使用率约为19%。《连线》杂志评出的2008年最佳iPhone程序中,排名第一的是来自谷歌的地图程序Google Earth,著名的微博Twitter的iPhone手机客户端排名第七。

  第二步【营销,2008年12月至2009年4月】,通过开放手机软件平台首先吸引的是更多的大型程序开发商,而开辟的应用程序商店的首要功能则是对应用程序进行营销。在经历了两年的引入期之后,许多大型应用程序开发商开始接纳苹果AppStore的模式,并开发程序。例如,2009年4月,竞争对手微软公司更新了移动邮件服务(Microsoft Exchange Service),使用户可以更容易和清楚的看到邮件信息,这表明以微软为代表的公司开始接纳AppStore的模式。更多的大型知名开发商提供的精品程序培养了iPhone用户的使用习惯,不仅积累了应用程序商店的人气,也使得开发商能够获得良好的回报。例如,在2008年的10佳应用程序当中,付费程序有6个,免费程序有4个,可见收费并不能阻止人们的购买欲望。

  在此阶段,媒体也开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让一些借AppStore成功的开发者带动了更多的开发者进入。例如,《纽约时报》等媒体就报道了如Freeverse公司开发的游戏Skee-ball游戏在一个月内就赚得18.1万美元,而Freeverse开发和部署仅花费了两个月的时间。国内媒体也报道了如139.ME团队在AppStore获得成功的故事,例如其水族箱程序第一天的下载就实现了300美元的收入,为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所购买。

  第三步【聚合,2009年4月至2010年3月】,随着精品程序策略吸引了更多的iPhone用户,为iPhone开发程序的开发商数目也呈爆炸性增长,(P112)所示的正向循环呈现了规模效应。此时,应用程序商店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了对用户和开发者的聚合。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iPhone唯一开发语言Objective C,大量的小型开发商拿出了更多样化的程序。2010年8月,Objective C已经进入了TIOBE的前十大编程语言排行榜,使用率达到3.15%,并且是增长率最快的语言。商店中应用程序的数量,也从2008年底的1万个,增加到2009年底的10万个。

  第四步【过滤,2010年4月至今】,多样化的程序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从而吸引了更加广泛的用户进入,围绕iPhone 应用程序商店的Ecosystem已经建立,但此时商店的职能是“过滤”与“控制”。大量的开发者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黑客和无聊程序的开发者,因此商店需要维持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2008年8月,应用程序商店中出现了一款名为《我很富有(I Am Rich)》的程序,售价999.99美元,它没有任何功能只是可以显示一张钻石的图片;在上线一天之后,该程序即遭下架。2010年初,苹果应用程序商店开始清理大量的不良程序,例如过于简单的程序,色情以及敏感内容程序,以及无线信号搜寻器等容易造成滥用的程序。苹果还进一步清理了一些有可能影响手机系统以及其他应用程序运行的“危险程序”。例如,2010年5月,一款名为Wi-fi Sync用以帮助iPhone和iPod进行远程同步的程序,也遭到下架处理。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苹果应用程序商店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是:初期遵循精品策略;在引入的基础上,逐渐完善“营销”、“聚合”、“过滤”的功能。在运营初期,并不追求应用程序开发商的绝对数量,而是利用精品程序保持手机平台的稳定性以及流畅程度,并同时吸引高端用户。质量优秀的程序,则有助于应用程序商店的知名度向广泛的人群扩散,从而先形成了较大的用户规模。而高端的程序开发商实现了较大的下载量和收入水平,成为了小型开发商的榜样,从而对商店来说,开发者和用户实现了双方面的带动作用和增长。

  在应用程序商店进入良好的发展轨道之后,大量的用户和开发者涌入,而应用程序商店的主要职能就在于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良好环境和发展。过滤一些不良的程序应用,成为了此阶段苹果AppStore的主要职能。苹果的应用程序商店遵循一种“之”字形的发展策略,从而形成了“正反馈”,做大了应用程序商店的生态系统。这种策略,非常类似于核物理学当中的“链式反应”,也就是:

  第一步,少数精品程序带动少量付费用户,

  第二步,由于用户相对集中,少数开发者获得技术和资金积累,成为其他开发者的榜样,

  第三步,更多开发者和更多用户开始涌入,最终形成了“长尾市场”。

  这与现在中国很多应用程序商店采取的方式完全不同,其效果也有很大差异。中国的应用程序商店,往往采用补贴、技术支持、编程竞赛等方式吸引开发者。虽然这种方式能够带来一定人气,但是却无法得到众多用户喜爱的精品程序,开发者得不到相应的收入。在用户方面,中国的应用程序商店也往往采取“免费和廉价”的策略,这种方式虽然招揽了众多用户,但却无法形成有效的销售。所以,这种方式虽然可以达到大量的开发者和用户,但无法形成“正反馈”,实现发展。

  中国市场的巨大机会与挑战

  中国市场的机会主要来自于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当前的市场空白点

  快速成长的智能手机保有量意味着对于应用程序有巨大的潜在需求。尽管中国智能手机保有量还很低,但正在快速增长。2010年上半年,智能手机在品牌手机销售市场中约为20%左右,但在存量手机市场中品牌保有份额仅为11.16% 。2010年智能手机销量预计达到2800万,同比增长64%,赛诺预计到年底智能手机市场占比将上升至17%,智能手机用户规模达到6800万。中国手机用户不少都有下载彩铃、音乐等应用的经验,已经初步具备购买和使用手机应用程序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目前的付费应用程序总体上价格在2元左右,这与以往的彩铃相比价格并不贵。据新浪网的调查,有45%的参与者表示有用手机下载使用程序的习惯,34.6%的参与者偶尔会下载应用程序 。在具体的手机应用上,国内消费者使用手机短信、上网、预装游戏、铃声和应用下载方面都要显著高于美国消费者。

  市场研究公司尼尔森认为:手机互联网在中国比在美国更普及。许多中国人当想到互联网时,他们不会想到桌面系统、鼠标、键盘、打印机和显示器等;而是通过手机,他们就可以访问所有需要的内容。尽管中国的移动网络不如美国先进,但是很短时间内,通过手机上网的中国手机用户比例就超过美国(两者比例分别为38%和27%)。由于3G业务开放较晚等原因,尽管约40%的中国手机用户通过手机访问互联网,但他们并不大量使用数据敏感的应用,例如手机视频和上传内容,但未来中国存在很大市场机遇。在东西方之间由于文化差异、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同,未来智能手机中只有那些适应了中国用户的本土化设计的程序才能取得成功。例如,2010年1月在中国移动Mobile Market程序开发者比赛获得第一名的“来电通”程序,就是一款可供用户识别来电号码归属地,以及查询常用电话的程序。

  全球运作较为成功的苹果和谷歌两家应用程序商店,在中国的业务都步履维艰,这反而为其他厂商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苹果公司的产品销售刚刚进入中国,iPhone等产品也只是为小众人群所接纳。鉴于监管和公司内部运作等多方面的原因,苹果在中国的软硬件销售都交由经销商代理,与其他厂商的差距较大。iTunes应用程序商店的支付、购买等手续繁杂,且当中的大部分应用程序与本土需求的差距较大,因此还没有被广大群体所接受。

  谷歌在公司运作上与中国监管层面曾发生多次冲突,为Android应用程序商店在中国的发展蒙上了阴影。在谷歌“退出”中国之后,其在中国的合作伙伴,如金山软件(Kingsoft)等都纷纷结束了与其的战略伙伴关系。这些都表明,未来谷歌的应用程序商店有可能会遭遇更多的监管阻力,但Android作为开放且免费的手机操作系统将依旧会通过手机制造商的硬件在中国发展。例如,中国知名的手机制造商联想(Lenovo)就基于Android开发用于自己产品的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另外,摩托罗拉、三星等品牌手机也会采用Android系统。

  巨大的潜在市场规模,以及独立于全球市场的运行模式,使得中国的应用程序商店存在着巨大的机会。至2010年6月,中国的手机用户已经达到7.4亿,其中3G用户约为2500万,而移动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了2.14亿。基于多种原因,苹果和谷歌将有可能缺席中国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商店领域的竞争,为其他厂商留下了巨大的市场空白。

  应用程序商店在中国还需要面对四大方面的挑战

  与发达国家的市场情况不同,中国的电信运营商有着强大的地位,所以作为基础设施的提供者,电信运营商一定会参与应用程序商店的运营,并发挥自己的优势。以美国为例,经过多年的反垄断与分拆,现在有5家实力较为相近的移动通讯运营商,市场几乎为完全竞争状态;中国只有3家运营商,且不对等竞争的状态短期难以改变。例如,曾经是全球最大电信企业的AT&T,就在1984、1995和2000年历经三次分拆;而在中国,虽然历经多次改革,但中国移动依旧占有70%以上的市场份额。

  相对于现有的信用卡和银行体系而言,移动运营商在小额实时支付系统方面具有很大的先天技术优势,因此可以为应用程序商店提供支付服务。手机中的SIM卡,具有全球唯一编号,且和移动通信基站传输均为加密并随时在线,因此在防盗、用户身份确认、实时交易等方面,都优于信用卡系统。2010年3月,中国移动以400亿人民币的规模入股浦东发展银行(Shanghai Pudong Development Bank),引发了业界对移动支付产业的未来发展的猜想。2010年8月,中国联通(China Unicom)与中国农业银行(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推进在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电子商务及相关增值业务的合作。

  智能手机作为手机和电脑相结合的产物,而目前在中国市场中较为成功的都为传统的手机制造商,他们在手机核心的软件和硬件方面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在手机软硬件平台上的能力欠缺,使得现有的手机厂商在应用程序开发方面的支持不足。例如,主流的诺基亚、三星等厂商,均在手机的整体和外观设计以及硬件制造方面拥有强大优势,在软件平台等方面相对欠缺。各家厂商,还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自身的能力。

  在应用程序开发方面,中国虽然有着庞大的初级程序员群体,但是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设计与开发需要的高端的综合性项目管理和软件设计人才还较为缺乏。大量盗版软件的存在,使得中国用户可以方便的获得软件,从而极大的打击了中国本土的软件供应商,直接导致了中国高端程序开发者的缺乏。2010年5月,美国商业软件联盟(BSA)发布报告称,2009年全球软件盗版率为43%,中国为79%,列第27位。

  2006年以来,电脑类大学毕业生一直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直接反应了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状态。在中国的电脑类人才培养的整个体系中,完全使用的是微软公司的产品体系,因此当面对智能手机这一多软件平台的产品时,中国的程序开发商面临强大的平台转换困难。在中国,从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到企业税务系统,以及公共交通的小额支付系统,甚至网络银行的认证系统等等,都完全使用微软公司的产品。而智能手机系统中,则有Symbian, Linux, Mac OS X等多种环境,这些都导致了中国软件产业在非微软平台下不具有强大的开发能力。

  应用程序商店面临的第四个重要的挑战是中国用户还没有购买非实物(intangible)产品的习惯,应用程序商店的目标群体还有待培养。消费者不愿意为应用程序付费,但是原因可能并不是买不起,而是应用程序的价值低而且有免费的资源。在新浪网一项针对Mobile Market的网民调查中,网民对于手机应用程序收费的接受度则呈现分化,接受付费与不接受付费的网民基本各占一半。不同消费者对于手机的需求有很大的差别,对手机应用丰富性要求最高的往往是学生群体,而这一群体在短时间内还没有出现大量的需求和支付能力。

  据调查,消费体验是消费者购买3G手机的重要参考因素。其中约60%为25~55岁的商务人士,这部分消费者注重手机的质感、外观、3G视频、通话以及大流量网络应用等手机性能。还有约35%的消费者为14~25岁学生,这部分消费群体除了解、体验产品性能、外观、价位外,在购机后还会要求提供实用的预装软件,如UC、开心网、QQ、新浪微博等交友聊天工具以及视频、拍照功能。此外,约5%左右消费者则对3G手机仅有通话、短信等简单需求。

  商业模式的未来

  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商店这一商业模式,在中国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机会。庞大的手机使用人群,苹果、谷歌的国外知名程序商店所面临的进入门槛,让中国的手机应用程序市场潜力很大。现在中国的手机用户将近8亿人,手机硬件的消费意愿不断提高,以及对移动互联网的强大潜在需求等等,都是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商店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鉴于中国市场的特殊属性,应用程序商店的发展路径将会与欧美国家完全不同,需要经历一个缓慢的过程才能达到“收获期”。首先,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将会形成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从而容纳多家应用程序商店。虽然会经过激烈的竞争会出现淘汰与整合,但智能手机市场中的各方参与者都有着自己的优势,因此有可能出现运营商偏重“内容”,制造商偏重“程序”的局面。中国将不会出现类似于苹果AppStore那样的排他性的垂直垄断的应用程序商店,而是“多对多”的局面。也就是某商店可以服务于多种品牌或者操作系统的手机,单个品牌手机可以从不同商店购买。

  第二,未来在应用程序商店中的产品还将以本土的程序为主,而游戏等较为通用的应用程序方面国外程序开发商则更具优势。与中国的互联网状态相类似,国外的Yahoo, MSN, eBay等公司的中国业务都步履维艰,而中国本土公司占据了互联网的主流。

  第三,中国的电信运营商将会发挥他们在支付方面的优势,并提供音视频的内容服务。例如,2010年9月3日,诺基亚宣布Ovi商店在中国正式投入商用,商用之后的Ovi商店将增加更多本地化移动应用内容。Ovi商店的中国用户无需绑定信用卡,可直接通过本地运营商以短信和WAP计费渠道购买自己喜爱的Ovi移动应用服务。第四,来自政府方面的监管需求,将会使应用程序商店的发展相对缓慢,但更规范化,以“自纠自管”为主的管制模式将只允许少数程序商店存在。例如,中国互联网内容监管的思路已经被清晰的定为“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 。

  应用程序商店在中国要取得成功,必须要在程序开发者和用户之间获得“正循环”,并使生态系统当中的多方都获得收益。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应用程序商店的经营模式还都在摸索之中,苹果模式在欧美国家获得了成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将苹果的发展模式与中国市场的特殊性相结合,遵循“引入—营销—聚合—过滤”的发展模式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商店初创阶段,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营销方式,以“精品程序”赢得开发者和用户双方的认可。与知名的程序开发商、互联网网站等,共同推出精品程序,并重点考虑为开发者带来收益,能够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出现。在用户方面,针对不同的程序找出适用人群,采用多种方式培养使用习惯,如下载、安装程序,付费购买等等。“正循环”出现的关键,是开发者和用户之间相互带动的作用;而不是拥有了大量的开发者和用户,就可以实现“正循环”。

  很多应用程序商店虽然吸引了大量开发者,但普遍水平不高,虽然程序免费,但是较差的用户体验实际上阻碍了未来的发展。免费的策略虽然可以实现广大的用户群体,但这些群体并没有很强的意愿购买或者使用,因为大量用户带来的只是“无效需求”。一方面是用户体验差,不愿意购买;一方面是得不到相应的收入和经验积累,虽然商店有着很大的人气,但是依旧无法获得“正循环”的发展路径。程序商店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应该在“大生态系统”的背景下,尝试建立广泛的伙伴关系、战略联盟等等,共同发展。例如,诺基亚的Ovi Store和中国移动的Mobile Market的合作,就实现了用户共享、统一支付、相互带动等多方面的作用。作为智能手机产业各方的参与者,还需要将自己的能力进行延伸,为应用程序商店带来更好的支持作用。例如,手机制造商可以给予程序开发商更多的支持,提供培训课程、开发者论坛等等。(刘巳洋,三星经济研究院战略组首席研究员;张沈伟,三星经济研究院技术产业组研究员)

(责任编辑:曹凡)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