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讯 (记者 孟凡霞)寻求资产增值的国际“热钱”早已伺机游动,国内对流入的“热钱”将实施高压打击。国家外汇管理局(以下简称“外管局”)昨日公布《2010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下半年境外“热钱”流入的活动依然存在,外管局将继
续保持对“热钱”流动的高压打击态势,防范“热钱”大进大出的破坏性作用。
报告分析,当前“热钱”流入国内的原因既有客观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也与我国监管方式方法、体制机制有关。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良好的经济基本面以及汇差、利差等价格因素是吸引外汇资金持续流入的重要原因。其次,开放经济条件下,银行金融创新日趋活跃,为企业规避外汇管理提供了一定便利。同时,一些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冲动较强,也难免有少量“热钱”等违规资金混杂其中。
事实上,仅今年2月-5月底,外管局在13个省(市)组织开展了应对和打击“热钱”专项行动,查实190起涉嫌违规案件,涉案金额73.5亿美元。7月下旬,外管局还专门开会通报银行外汇业务违规情况。
北京大学金融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吕随启表示,大量“热钱”涌入,将导致我国货币当局被迫扩大货币投放规模,导致人民币供给大幅增加,市场中的流动性过剩也加大了通胀压力。同时,“热钱”还可能催生资产价格泡沫,如股市、楼市、
农产品等,造成市场虚假繁荣。
“"热钱"突然大规模撤出也会对一国经济造成严重影响,该国资产价格泡沫会突然破灭,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将有所动荡,银行信贷风险也会随之加剧。”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孙杰指出。
记者注意到,《报告》多次出现了“继续保持对"热钱"流动的高压打击态势”的表态。外管局明确表示,下一阶段要做好应对和打击“热钱”流入专项行动后续工作,有针对性地研究堵塞监管漏洞的政策措施。此外,外管局还指出,长远来看,我国“热钱”流入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客观性,应运用汇率、利率等进行合理引导。
在孙杰看来,欧美部分国家及日本政府依然担心经济二次探底,并依然采取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但这些国家狭义货币(M1)和广义货币(M2)的增速普遍不高,这也意味着上述国家的金融机构很可能将资金转至新兴国家。
“"热钱"问题正让我国货币政策面临两难抉择。目前我国通胀压力不容忽视,需要采取相应手段抑制物价过快上涨。而一旦央行采取加息措施,国际"热钱"将更多地涌入我国市场。” 吕随启表示。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总顺差216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其中经常项目顺差1265亿美元,同比下降6%,上年同期为下降3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0亿美元,同比增长48%,上年同期为下降15%。
作者:孟凡霞
(责任编辑: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