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 聚焦全国十二五规划 > 相关新闻

回眸“十一五”:中国金融以改革应对危机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贾靖峰
2010年10月18日11:10

  “十一五”收官,五年来,中国金融业“承上启下”,大事清单精彩纷呈。

  启动于“十五”期间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在“十一五”收获硕果。自“十五”最后一年交通银行、建设银行为内地“五大行”在香港上市打响前哨战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等四大国有银行及交通银行陆续于2006、2007、2010年在A股上市。

  启动于“十五”的人民币“盯住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2010年再次推进。其间的近五年时间,人民币汇率波动一度因金融危机而缩小,2010年,人民币汇率得以从“盯住美元”的“非常时期”重回“盯住一篮子货币”。

  今年6月重启汇改四个月来,人民币汇率弹性明显增强,波动幅度明显扩大。中国推进汇改态度积极,按部就班,但面对国际金融风云突变,步伐亦不失灵活。

  “十一五”是中国金融宏观调控充满变数的五年。

  五年之中,货币政策“变调”果断。2006、2007两年,经济上升周期的惯性一度令宏观经济面临“过热”风险,配合国家“防过热、防通胀”的宏调政策,货币政策由“稳健”到“适度从紧”再到“从紧”。2007年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0次,共调升5.5个百分点。金融危机中,货币政策由“从紧”调整为“适度宽松”。

  五年之中,金融业倾力应对危机。2008年,冰雪、地震自然灾害突发,全球金融海啸相继而至。中国政府全速推出刺激经济一揽子计划,“四万亿元”资金成为刺激计划的能量之源,2009年中国新增人民币贷款9.59万亿元,创下天量,同比增31.7%,刷新十年纪录。

  改革令中国金融业化危为机。正因前期的改革剥离了坏账,又维持了相对独立的金融体系,中国银行业成为金融海啸中最稳定的部分。截至2010年6月末,中国银行业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达87.2万亿元,不良贷款继续“双降”。

  但是,“十一五”的金融业清单,尚未能言“大功告成”。

  中国农业银行今年“逆市”完结四大国有银行上市棋局,但银行业改革之路才刚开始,公司治理、风险控制、市场化改革,中国要拥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金融企业,仍任重道远。

  危机中的宽松货币政策,亦给各国政府留下后题。中国官方指出,天量信贷,存在贷款集中、期限长、审贷不严等问题,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突出,将是未来整治的重点。金融过度杠杆化,成为危机导火索,值得中国金融引以为戒,但这并不能阻断中国金融改革与创新之路。

(责任编辑:姜炯)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