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 聚焦全国十二五规划 > 相关新闻

“十二五”攻坚依靠信念与使命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0年10月19日06:17

   备受关注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昨日在北京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认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这个论述,对“十二五”阶段在时间维度上的意义给出了肯定。以“关键时期”和“攻坚时期”来作形容,表明中央对“十二五”阶段的高度重要性有充分的认知。事物往往充满两面性。一旦“十二五”期间把握住了关键,攻坚取得成功,则攻坚期也就转化为战略机遇期。

  从认识上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已无须赘言。以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视角观之,“十二五”期间,关键还是要把发展切实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而要保障经济的持续平稳较快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改革,除了对传统体制进行改革外,还需要积极进行制度创新,以此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

  现在的难题,其实不在于认识。光有认识,如果不付诸行动,则认识永远只停留于意识层面。但难就难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战何以能实现突围?攻坚克难的不竭动力究竟在哪里?

  其实,攻坚之说并非始于今日。翻阅中央主要领导的讲话,可以发现“攻坚”一词的出现频率相当之高。这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当下中国积累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问题与矛盾,相当复杂而深刻,如果没有“攻坚”的决心与勇气,断难以实现美好的愿景与目标。

  攻坚,首先是精神层面的一种信念与使命。人们常常说,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这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观,体现出对人民群众力量的准确认知。但是,许多时候,针对具体的时代命题,又不可能泛泛地拿“人民群众”说事。比如,就改革而言,便需要主持改革者这样一股力量来做担当。也就是说,在面对今日中国重重难题的时候,需要上上下下,尤其是担负着公共服务重要职能的党员干部群体,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高举信念的旗帜。

  理想与信念常常是攻坚克难的不竭动力。缺少了信念,政府的“自我革命”很难取得实质性突破,行政体制改革会徘徊不前;缺少了信念,政令将难以畅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必会成为常态情形;缺少了信念,个人或小集体的利益便会凌驾于公共利益、国家利益。信念的旗帜一旦折断,那么改革事业只能收获失败的苦果。

  我们不能不看到,当前,一些既得利益群体已足够强势,甚至刻意阻止改革,其中一些人从先前改革的支持者转变为反对者,成为绊脚石,阻碍社会进步;或是进行伪改革,借改革之名牟取私利。过去改革中形成的一些既得利益群体甚至利用这种强势左右改革的政策和措施,使自己在所谓的改革中得到更多的利益。比如,少数官员的所作所为,与“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权力观相去甚远。他们按照自己的要求,订立自己的改革目标,强化自己的利益诉求,把改革向有利于自己利益的方向推进,使得“改革目标部门化,部门利益政策化”。很明显,在这些人的字典里,信念与使命已经荡然无存。如果是这样一些官员左右改革的话,那么“十二五”期间的攻坚任务又岂能完成?

  攻坚,在信念与使命之外,也是一种艺术,需要智慧。“十二五”阶段,作为改革的重要攻坚阶段,改革任务十分繁重,且因为改革进入到所谓的“深水区”,推进上确实难度大大增加。包括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资源价格改革,以及财税体制改革等涉及到重大利益调整的改革目标,亟须完成。

  可以看出,相比较于资源价格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的难度尤其要大。尽管资源价格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改革内容均涉及重大利益调整,但比较而言,这些改革更具技术性。而正因为政府改革是一场“自我革命”,确实不易。“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能不能把更多精力转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能不能更大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能不能从微观经济运行中脱身,大幅减少行政审批,都关乎改革的最终成效。

  无论如何,“十二五”即将开局,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改革没有回头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不容再犹疑。“十二五”的这场攻坚战,既十分艰难,也令民众有深切的期待。

  

(责任编辑:钟慧)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