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民生杂谈

蒙牛、圣元“相濡以沫”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年10月20日14:49
  核心提示:再怎么试图把注意力转移到彼此的攻击,也无改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乳制品产业离一个无可指摘的行业很远很远。

  10月19日早晨,我在多乐之日刚点完咖啡和牛角包,收到一个朋友的短信,很简单的一行:“蒙牛出事了?”当天陆陆续续收到另外几个朋友的短信,还在讨论这事。次日凌晨居然就看到新闻上开始有人在写相关的文章。

  起因是微博上有人称,曾引起轩然大波的“圣元奶粉致儿童性早熟事件”是著名奶业巨头蒙牛及其公关公司有组织、有步骤策划出来,以打击竞争对手。而作为旁证的是,另一奶业巨头伊利公司也指控蒙牛对伊利旗下产品QQ星儿童奶、婴儿奶粉,进行有计划的舆论攻击。

  言之凿凿的是附加的细节,什么内蒙古公安部门介入后,蒙牛及其公关公司一批涉案人员被拘捕。甚至,其中的一些相关人员具体到说是蒙牛集团总裁助理杨某、蒙牛集团工作人员安某等人及北京某公关顾问有限公司、北京某网络营销顾问有限公司等等,而拘留过程甚至具体到某月某日出逃美国、签证到期后从美国返回北京、刚下飞机即被刑事拘留云云。

  不管其中的经过究竟是如何,但网上的一些观点却让人十分诧异。这类观点大体上都是感慨:原来圣元出事是其他人幕后推手搞的鬼,看来是错怪了云云。

  撇开圣元对蒙牛的指责不谈——深海鱼油我过去不怎么关注因此无法评论,单论“性早熟门”事件,从最初的露苗头到其后的逐步升温直至备受关注,真的只是某一家企业的幕后推动吗?舆情真的傻到“一推就走愣不回头”吗?

  “三聚氰胺”事件时,我激烈抨击过蒙牛。即使在对待两者的态度上谈不上不偏不倚,但肯定没有对哪一家有特别的好感。

  每个人都有思考和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但首要的是审视相关的事实,不管眼下即将展开的这场口水战行至何处,最重要的标杆是回顾“性早熟门”事件热炒时谈及的事实有哪些被推翻,哪些依然存在?

  第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全国是不是存在大量的儿童性早熟案例?这点不消我说,大家在网络上轻易就可以查到许多个案,以及医学专家对这些个案的分析,其中部分观点直接或间接地把部分性早熟个案与这些儿童所食用的婴幼儿奶粉关联起来了。

  那么,卫生部所谓“委托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等检测机构,采用国际通行的检测方法(《动物源食品中激素多残留检测方法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GB/T21981-2008)”检查的结果,是否把性早熟与婴幼儿奶粉撇清楚了呢?

  至少,从国家标准化管理管理委员会可以轻易地了解到,上述2008年7月实施的国标,在“采用国际标准”项里清楚地写着“无”。换句话说,依据得到的结论,跟采用国际通行检测方法得出的结论未必相同。

  这,自然说明之前的结论是存疑的。

  更深一步,需要思考的是,婴幼儿奶粉这个产业有否问题。

  只要去过任何一家带妇产科的医院的人,都很容易了解到,十余年前为阻止婴幼儿奶粉侵蚀母乳领地而推出的母乳代用品管理办法实际执行效果离本意相差不止以里计。这还是只是婴幼儿奶粉在流通领域的乱象。

  更让人担忧、以及恢复常态更难的是,在过去多年的发展中成长为高利润产业的婴幼儿奶粉生产,并没有让这个产业中的企业感恩戴德。

  相反,他们行动一致,均抛弃了乳业发达国家成熟的能稳定提供合格婴幼儿乳制品的“湿法生产”,而统统采用中国“发明”的最“方便快捷”的所谓“干法生产”。简单地说,用乳清粉搅拌奶粉再加其他添加物的生产方式。

  了解一下国内进口乳清粉的价格与数量,再来判断这种生产方式究竟是为了中国诸多婴幼儿的成长还是为了自己的便利与利润,就很容易有结论了。而圣元在乳清粉风行中国,究竟起到什么作用,这也是过去的老话题,无需我多言。

  一个稍微复杂点的事实是关于牛初乳。这种在国内居然当做一个噱头炒作的东东,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是有长久以来的定论的,没有作为正常乳品消费的依据,而卫生部在公开披露信息里也从不讳言其激素水平之高。

  唯一有混淆的意见是,有些人参照了国内的牛初乳制品价格,想当然地认为,乳制品企业不会拿这种高成本的原料用于婴幼儿奶粉的生产。

  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当牛初乳都不能作为合法的产品产出面市时,遑论其有无可能得到一个较高的市场价格?确实,我们不能指望有哪个企业在没有额外噱头的情况下不计成本地购入一种原料,但绝不能排除有企业不嫌弃其他国家的弃物或低价收买顶替合格原料的可能。 核心提示:再怎么试图把注意力转移到彼此的攻击,也无改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乳制品产业离一个无可指摘的行业很远很远。

  所以,无论现在有什么样的争论吸引着眼球,最重要的是,细细地查看其中是否出现更多的补充事实,看对于曾经热火如今偃旗息鼓的“性早熟们”事件,有没有新的论据可以驳倒当初屹立着的那些逻辑链条。

  退一步说,即使这个产业里的经营业者们并没有相濡以沫,而是以诸种手段“相濡”以贬低对方的“白沫”,我们所需考虑的,也无非是这种贬低是否有依据。再怎么试图把注意力转移到彼此的攻击,也无改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乳制品产业离一个无可指摘的行业很远很远。

  毕竟,对于绝大多数大众来说,很少有途径了解产业真相。从这个角度看,那些或许含有恶意的“白沫”中,或许包含了与那些自我标榜的宣传相比,更多、更值得关注也更可靠的信息。
(责任编辑:刘玉洲)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