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际财经 > 全球经济

产业转移乱象:企业打着旗号低价圈地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0年10月21日06:24

   企业打着产业转移的旗号,低价圈地的倾向已引起了政府的警觉

  安卓

  在韶关城市规划展厅内,上百位企业老板观看着展现韶关全貌的沙盘,沙盘上方的大屏幕播放着宣传片,并不时地将一些影像和数字投影到沙盘上相应的位置。

  “看了这么多地方产业转移

园的宣传片,真是花样迭出啊。” 一位企业老板边参观边感叹道。

  2008年启用产业“双转移”以来,广东省各地纷纷摸索产业转移路径。

  但同时,具体的转移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阶段性问题,横亘在转出地、转入地、企业、地方等各大利益群体之间。

  而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在全国声势浩大的产业转移过程中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

  土地指标之痛

  在东莞与韶关共建的产业转移园中,目前已经吸引了不少佛山机械行业的企业落户,已初具规模,而后续更多的佛山同行业企业也在谋划着进入。

  但令韶关市政府苦闷的问题也随之出现:随着产业转移形势的好转,企业进来了,却发现土地越来越稀少了。

  “前些年,我们这里有大量的土地,而珠三角用地紧张,所以,一些土地指标就被卖给珠三角,而今轮到我们发展了,土地指标却没有了。”一位当地官员诉苦道。

  类似的情况也正发生在清远市的清新县。

  2007年,佛山禅城(清新)产业转移工业园为了承接佛山陶瓷、建材产业的转移,在用地指标不够的情况下违法征占农用土地,今年5月,遭到国土部的点名通报。

  当地一位官员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大倒苦水,多年前,当地和很多欠发达地区一样,以几千元一亩的便宜价格将用地指标卖给了珠三角地区,如今却追悔莫及。

  广东省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成建三对本报记者表示,此前在珠三角地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土地资源缺乏,就需要采用占补平衡的方式,把粤东、粤西或粤北的土地指标调过来,现在轮到不发达地区发展了,却发现土地是多么珍贵。

  “肉搏”招商政策

  当初,为了达到“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效果,广东省提出“双转移”战略,并为每一个转入地在珠三角找到一个对口城市,比如,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等。

  然而这并不能阻止企业转移到省外,全国各地产业转移园强大的招商声势和不惜血本的政策优惠令广东省内产业转移园难以招架。

  据《新世纪》周刊报道,2009年8月,重庆市为了吸引惠普落户,政策之优惠令人咋舌:惠普项目建成投产十年之内,不仅对地方财政无任何所得税、营业税等税收贡献,地方政府还必须列支大量财政资金,用于返还惠普公司所缴纳的国税部分所得税。

  在关键的用地问题上,各地为吸引企业亦是花样百出。

  本报记者从多个产业转移园的招商资料上都看到了如下条款:工业用地按照国家、广东省规定的最低土地价格标准实行挂牌出让,对年度投资额和纳税额较大的企业,给予基础设施建设补助。

  另外,又有产业转移园承诺,如果是高新技术企业或固定资产投资达到较大额度以上的工业项目,土地优惠可以“特殊商议”。

  一位企业家在考察产业转移园时向本报记者透露,这些承诺“特殊商议”的条款,其实暗藏玄机。比如一家高科技或具有较大税收贡献的企业过来,名义上,当地政府以最低土地价格实行挂牌出让,但事实上,又用税收返还、减免、政府补助等多种形式,将地价又返还给企业。

  “等于企业没花多少钱就把土地拿了下来。”这位企业家说。

  低价圈地博弈

  正是由于各个产业转移园在用地方面争相推出优惠政策,部分企业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便打起了土地的主意。

  港商陈先生对本报记者说,他认识的许多企业家更为重视土地的价值。“过去5年,广东加工制造业的利润不仅没有上升,反倒是下降了许多,而土地的价值已经不知翻了多少倍,土地增值或出让所产生的收益非常可观。”

  陈先生说,早前在东莞开厂租用农民的厂房,土地事实上还是农民的,土地的增值也与工厂无关,现在正好趁着产业转移的机会,在转入地买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

  “企业拿到土地以后也不一定就要空置在那里,或者等着以后将其转让出去,因为土地的转手费用很高,主要是谋划如何转变土地的使用用途,将工业用地转变为商业用地,将来用以发展房地产,这个利润是可以翻倍的。”他说。

  湖北省政府委托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所作的调研报告《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与湖北产业承接的机遇研究》抽样调查显示,17%的企业是冲着可申请发展用地而来的。

  这种打着产业转移的旗号,低价圈地的倾向也引起了政府的警觉。

  “我们早就发现了这种情况。”韶关市副市长陈秋彦对本报记者说,我们在与企业签订合同时,有很多条款进行约定,比如根据企业的投资强度、产值、投资规模划定土地面积以及何时投产都是有时间约定的。

  “不是企业一转移过来就给地,以前是可以,现在是不行了。”陈秋彦说。

  而本报记者在一些产业转移园的招商资料中也发现了类似约束性条款,比如说,至购买之日起满两年尚未动工开发的,可认定为闲置土地,由国土部门遵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予以处理,而能够尽快建成投产并达到设计生产规模和效益的,会给予奖励等。

  企业忧心政府态度变化

  时近年末,面对愈演愈烈的“民工荒”,珠三角加工制造业的老板们总要纠结一番。广州一家酒店用品企业的陈老板向本报记者暗示,今年的民工荒可能来得更猛烈,“不得已,我们提高了工厂的机械化水平,机器总比人可靠”。

  然而,谈到将工厂搬离珠三角,大部分企业还是持观望态度。一位来自香港并在珠三角拥有多家企业的叶先生对本报记者说:“能够在珠三角多挺一段时间就不会过早转移。”

  他的理由是,自从2008年以后,国家已经明显不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地方政府对其的优惠政策也大幅减少,如今转移到哪里都差不多。比如说,企业转移到中国西部地区,过几年西部发达了,当地政府还是会减少对企业的政策支持。

  “另外,不发达地区的政策不成熟,当地领导换届之后,很多既往的政策可能都会变,所以风险太大。”他说。

  而这种观望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产业转入地,很多产业转移园的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很难吸引到他们理想中的高新技术企业。

  比如在直接对口东莞企业转移的韶关,真正来自于东莞的企业屈指可数,当地一位官员告诉本报记者,东莞市政府层面虽然支持对口转移,但下到镇街就遇到了阻力,一方面镇街害怕旧企业走了,新企业不进来,不愿企业离开;另一方面企业本身也不积极。

  “而那些愿意转移出来的有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我们又不想要。”该官员说,看到珠三角土地稀缺的教训后,当地也预留了部分土地,宁愿先空置着,也要为以后到来的高新技术企业预留出空间。

  

(责任编辑:钟慧)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