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大势前沿

五中全会第一枪:被误判的加息

来源:华夏时报
2010年10月23日11:59

  没有人会想到,结果却偏偏是。

  10月19日晚间,央行突然宣布加息25个基点。

  时间选择非常玄妙:前一天18日,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刚闭幕,“十二五”经济运行方向初定;隔一天21日,前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公布,此时只有决策部门对重要数据了然于心。

  

这次33个月后的首次加息如此突然,一个重要原因是,就在一周前,有官方背景的媒体报道称:“央行行长周小川断然否定年内会加息。”这让那些一点点微弱的主张随时加息的声音在真正加息前戛然而止,也让A股闪电突破3000点。

  “五中全会之后,宏观调控第一枪正式扣动了加息扳机。”

  《华夏时报》记者在第一时间采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中央党校校委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经济学家左小蕾等多位专业人士,大多数人判断此次突然加息背后的必然是:CPI会再创新高,管理通胀预期需要增强;而经济发展强劲,不会出现二次探底。

  谜底在21日揭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9月份CPI同比上涨3.6%,涨幅创23个月新高;而GDP三季度增长9.6%,尽管回落至10%以内,但全年保八无虞。

  同一天,央行网站挂出“系铃人”周小川在近日的最新表态:“通胀和资产泡沫等风险将显著上升。”官方权威“解铃”。

  接下来的问题是,在美日等国依然实施超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中国是否会再次进入加息通道?宽松调控会不会在进入“十二五”之际转向中性?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对本报记者分析,从加息公布的时点判断,央行可能得到了超过一次加息的授权,连续加息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五中全会定调中淡化了GDP增长目标,突出结构调整,未来经济不以快慢论英雄,而要求质量。

  一次被误判的加息,背后有多少深意?

  “意外”的加息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19日前一周左右时间里,关于加息的传闻紧急转向。手机里每天收到的行情咨询,大标题都是“年内加息无望,股市暂时安全”。主流媒体字里行间透露的是同样的信息。

  记者梳理中金、中信证券、高盛、交通银行等国内外投行机构此间发表的报告看到,观点同样明确:年内加息为小概率事件。

  “加息?完全不靠谱!”一位银行内资深经济学家10月14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非常肯定。

  加息公布后,记者致电申银万国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周天勇和左小蕾,他们一致的反应是,的确超出了预期。

  事实上,加息传闻在此之前随着CPI的步步走高,已经喧嚣了大半年。

  自从2008年12月23日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定格为2.25%,到今年年初,储户就已经戴上了负利率的帽子,加息传闻更是一次比一次逼真,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就是其中一位坚定主张者。

  9月29日,央行召开第三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此前的“保增长、调结构、防通胀”目标中,“防通胀”被提到了首位,这成了央行对加息最明显的暗示。

  不过,随后曝出的周小川“年内不会加息”声音将这一暗示掩盖。

  10月12日,《国际金融报》头版报道,美国东部时间10月10日,在华盛顿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年会的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今年内,中国不会加息。

  央行行长如此明确的表态,而且有固定的时限,是绝无仅有的。对于报道真实性也只是短暂质疑,鉴于消息出处的权威性和央行之后的沉默,市场猜测已是板上钉钉。而央行有关人士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的表示却是,“我们不对市场传闻评论。”

  相关印证也在这一时间浮出水面。先是10月11日央行再次提高6家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加息预期降温;接着社科院、经济学家厉以宁等纷纷发表观点调高CPI警戒线,提示目前离通胀还有距离。

  事实上,此时美国经济在第三季度会二次探底的言论再起,加息势必太贸然。而再过一个月,20国集团峰会将就全球经济事务展开磋商,市场已准备到时再探听政策风向。

  这个时候对热钱关注度也空前高涨,《华夏时报》记者从商务部和外管局获悉,多个部门将密切关注热钱,并已出政策来管理。

  周小川言犹在耳。这一次,市场彻底误判了。

  玄妙的时机

  意料之外,但决不是擦枪走火,而是主动且坚定地扣动了扳机。

  事实上,每次加息传闻背后都有CPI清晰的影子。加息一次次落空背后则是,CPI见顶时间被一次次推迟。

  从占CPI比重相当大的农产品炒作路径可清晰看到物价运行轨迹。以为炒过一轮后没什么可炒的时,又一个炒作就开始了。从“豆你玩”、“蒜你狠”到“姜你军”,从小品种到大宗商品,价格不断创出新高。

  今年上半年,市场普遍预期CPI的年内高点会出现在6-7月份,但直到二季度结束才发现,随着新涨价因素的增多,CPI还会有新高。年中普遍预计,CPI见顶会在8-9月份。如今,随着美日持续量化政策导致大量热钱流入新兴资本市场,推升商品价格,新一轮涨价潮来临,已确定的9月份CPI3.6%新高又被预期并不是天花板。

  通胀预期不断被改写,且难言结局,这个时候是到了该出手的时机了。一边是五中全会刚定调,一边是经济指标即将出炉,央行在抢占最佳时机。

  法国巴黎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陈兴动对本报记者的分析用词是,此次加息,时间点“耐人寻味”。

  社科院金融所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杨涛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央行选择在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公布前加息,并且采取的是对称加息,而不是此前广泛预期的非对称加息,是为缓和日益高涨的通胀预期。

  周天勇称,从上半年的数据看,中国经济运行良好,下半年GDP增速不会像上半年这么快,但不存在二次探底的担心。他预测全年GDP增幅会在9%-10%之间。政府对经济回暖是有信心的,软着陆已经实现。

  持有这个观点的还有李慧勇,他分析,在热钱再次流入的背景下仅仅靠目前的手段难以实现房地产调控目标,需要通过利率手段进行强化;而这也恰恰体现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化被动为主动。

  上述多位人士普遍认为,此次加息时间点从国际背景来看更可谓玄妙:全球量化宽松政策的预期不减,使得流动性宽松热钱汹涌,很可能会进一步推高通胀预期;而最近持续增加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也使得加息宜早不宜迟。

  从周小川最新的“资产泡沫将显著上升”表态中,记者看到,越调越高的房价也正是本次加息搭弓射箭的另一个目标。

  调控新方向

  新的博弈已开始。

  必须清晰的是,五中全会后第一时间的重大政策选择是加息,玄机在于在经济运行两难夹缝中的“十二五”,调控策略已经有了新的轮廓。

  记者梳理20世纪90年代之后党的历届五中全会公报发现,每一届全会都对下5年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方向。

  中央已开始了部署。20日开幕的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五中全会会议情况作了报告。同时,五中全会公报已在地方进行了集中学习。

  现在最大的不确定是,加息第一枪是单发还是连发?按照以往的惯例,既然重启加息,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尤其现在仍处于利率跑不过CPI的情况下。

  “此次加息,更多的是一种态度和信号。”左小蕾认为,下一步加息与否重点参考物价上涨指标。这和周天勇的判断不谋而合,也不同程度地显示出加强通胀预期管理将成为政策倾向的重点。

  李慧勇分析:“基于我们对经济将进入3年上升周期的判断,中国进入加息周期具有必然性,但断言目前中国就进入加息周期为时尚早。我们认为未来12个月加息1次的可能更大。”

  事实上,加息会进一步强化人民币升值预期,中美利差拉大必然导致热钱加速流入,这并不是决策者乐意看到的结果。同时,西方新一轮定量宽松政策也正给新兴市场带来新的风险。

  陈兴动的分析更为独到:“汇率战争背景下,加息作为一种信号,说明人民币不会大幅升值,作为增加谈判筹码的可能性还是有的。”如果这样分析,此次加息显然不会是进入加息通道的开始。

  除了货币政策变化,五中全会之后,调控方向还会有哪些变化?

  上述人士分析五中全会公报发现,最明显的变化是中央有意淡化GDP目标,而重点强调居民收入增长,强调结构调整。

  社科院则在“十二五”研究报告中建议,为推进经济转型,不宜再提“保八”口号,不宜将GDP增长目标作为地方政策的目标和干部考核的惟一依据。

  山东一位地市级官员在组织学习完五中全会公报后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央执政理念有此重大进步,地方官员转变思维并不是难题,“之前比着看GDP的现象会转变。”

  

  

  水皮杂谈:中国进入加息周期了吗?

  用计划跟不上变化来形容中国央行的此番加息是再恰当不过的,无论是“意外”的说法还是“突袭”的表述都表明中国央行的做法实实在在让全世界大吃一惊。道琼斯当天的下跌幅度接近1.5%,而美元大幅飙升的结果是大宗商品期货的跳水,原油期货价格的表现最夸张,跌幅将近5%。

  中国央行的加息为什么会在全球引起如此大的反响?真的如一些中国专家所言“加息是迄今为止最为明确的退市信号,意味着中国告别宽松货币政策时代,告别金融危机时的特殊政策,要为今后的十二五发展、重质不重量的发展模式打下健康的货币环境吗”?央行的加息是不得已为之的一次性行为还是意味着持续加息的开始呢?

  理论上讲,加息就是为经济降温,但是此后公布的经济数据表明,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增速减缓的势头并没有得到缓解,第三季度的GDP已经低于10%,仅为9.6%,而前三季度的同比增长是10.6%;PPI同比上涨为4.3%,同样低于上个月的4.5%,5月创下7.1%之后的下跌势头还在延续;虽然CPI维持了3.6%的涨幅,但是众所周知与政策性价格的调整息息相关,“保增长”恐怕依然还是第四季度的取向,加息与此背道而驰,此为一;

  国际上讲,不但美联储在推行量化的宽松政策,近期日本也有意继续加大量化宽松的力度,而利率上基本均采纳零政策,无论是日元还是美元均已成为国际资本跨期套利的货币,在人民币已经被逼升值的情况下加息后果是严重的,只会导致更大量的国际热钱涌入中国,随着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外汇占款人民币的投放也就不可遏制,对冲流动性的压力也就与日俱增,货币政策将被逼收紧,重蹈2005、2006、2007年的覆辙,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提前退出货币政策无异于自杀,此为二;

  预期上讲,CPI通常被人当做通胀的指标,前三季度2.9%并没有超过所谓3%的警戒线,但是居高不下也是事实,自从5月跃上3.1%以后,除6月低于3%外,其它月份均呈小幅上升态势,走势相对稳定。其实3%左右的CPI对于中国这么一个GDP平均10%的国家而言充其量不过是温和通胀,高于3%是正常的,反之却是不正常的,世界上没有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的好事,没有一定价格上涨的吸引,凭什么让社会资本进入商品领域呢?至于负利率根本就不是加息的理由,因为全世界差不多都是负利率,此为三;

  综合一二三,中国央行加息的理由并不如外界试图理解的那么充分,更早的针对6家银行提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不过执行2个月,此外,加息的时间既非周末亦非月末,而是不当不正的周二,而且加息的幅度更非常规的3的倍数0.27%而选择了0.25%这个异数,都说明一个事实,此番加息不同异常,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沛公为谁?

  除了房地产还能是谁?

  房地产的第二轮调控已经成为中央政府的重中之重,不见成效是不会善罢甘休的,限贷令也好,限购令也好,威力都比不上加息这一条,事实证明股市的反应是最明显的,地产板块应声而落,短期强势不再,效果立竿见影。

  房地产之于金融危机中的中国经济,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2009年是力挽狂澜的功臣,2010年就是祸国殃民的罪人。

  一边是房地产调控要降温,一边是宏观经济要保增长,显而易见,现在判断中国进入新一轮景气周期为时尚早,就此断言进入加息周期同样为时尚早,0.25%或许正是一种暗示,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责任编辑:思涵)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