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金融机构要想持续发展,不能仅靠融资这种单一渠道。近日,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全国股份制银行行长联席会议上指出,商业银行过度依赖频繁的融资进行扩张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今年以来,监管机构对银行资本充足率及信贷的管控,使多家银行打出了“融资牌”来
补充资本。就在23日,证监会发布公告批准了中行及建行合计1350亿元的配股申请,而早在7月份银监会已经原则同意上述两行的配股融资方案。在经历了2009年的大量信贷投放后,各家银行资本充足率均已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加之今年以来,监管机构对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红线”提高到11.5%,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10%,使得多家银行加快了再融资步伐。今年年内,上市银行悉数推出了融资方案,而其融资目的就是补充资本金。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表示,监管机构一直在强调商业银行不能过度依靠融资,一方面银行的频繁融资会对市场产生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频繁融资不可持续,银行要想可持续发展,不能仅靠融资这一渠道,应该进一步完善多种渠道。
“再融资并不是长久之计,只能解燃眉之急。融资只能使银行资本金得到一时的补充,而随着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国内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再融资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小。”某国有银行分析人士也表示。
在会议上,多家银行负责人也意识到,目前银行业存在“速度情结”和“规模偏好”,并不能支撑银行长久发展,同时,银行也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过快的规模扩张意味着资本快速消耗和风险不断积聚。
王兆星特别强调,今后,不仅小型银行可以倒闭、可以破产、可以退出市场,大型金融机构、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也同样可以,如果经营失败、经营不审慎,也面临关闭和退出市场,银行股东将承担全部的损失,银行的董事、高管同样要承担相应经营失败的责任。
不少人士认为,这可能遇示着,未来银行将逐步摆脱对政府的依赖,走向市场化。唐建伟举例道,美国有很多大型的金融机构,政府给予了很多政策面的支持,但可能会导致过度扩张,而规模越大,资本消耗等所带来的资本风险就越大,对股民、市场都是不负责任的,为了降低风险、最有效地利用资源,未来金融机构也许会逐渐脱离对政府的依赖,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未来金融机构会加速创新,逐步走入资本低消耗时代,在传统业务创新的同时,向新兴领域迈进。”唐建伟表示。
商报记者 闫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