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资本市场

专户新规门槛过低 年开4次陡增运作难度

来源:投资者报 作者:尚志科
2010年11月08日01:30

  “不是该提高门槛吗,怎么降低了?”

  面对证监会11月1日发布的“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征求意见稿)”,华夏基金机构投资部一位人士对《投资者报》记者疑惑地表示。无独有偶,上海一位银行渠道销售经理也对记者表达了相同的疑惑。

  记

者综合采访多家基金公司、销售渠道得到的反应是,基金专户业务门槛降低的背景,跟基金“一对多”专户业务的前期表现不佳有关。同时,监管层的另一意图是为给专户一对多业务扩容,为希望通过专户做出特色而达不到标准的公司扫清阻碍。但该规定“更多会利于基金公司,对持有人而言意义不大”。

  对于新规中的其他内容,他们大部分认为,“开放退出次数从1次增加到4次,会极大增加客户的流动性,从而导致基金经理不得不频繁改变仓位,相应增加了他们的管理难度。”

  此外,专户初始规模从5000万元降至3000万元,无法发挥规模效应,盈利空间自然被压缩,没有收益基金经理也没有动机。资金小使得配置上更加困难,如果重仓股停牌,而又到了季度末客户退出的时间……“试想会带来什么样的风险?”上述华夏基金人士对此表示不理解。

  整体而言,他们认为,新规带来的积极影响可能会远逊于市场预期。

  扩容带来盈利难题

  从此次新规的细则看,监管层一次扫清了此前数项专户门槛,透露出了发展一对多业务的决心。

  综合来看,新规对三大硬性指标做了放宽:一是取消“管理资产规模不低于200亿元人民币”等条件;二是将一对多专户产品的初始规模限制由原来的5000万元降为3000万元;三是单只一对多专户产品投资单只股票的比重由原来的10%提高至20%。

  对此,好买基金研究员曾令华告诉《投资者报》记者:“新规的发布,意味着大部分基金公司现在都有资格去开展一对多业务。这对前期正在为达到专户资格而准备的基金公司来说是利好。”让更多基金公司进入这一领域,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也能加强市场的竞争性。

  他同时表示,此次门槛放开,还利于同样类型的一对多和私募产品同台竞技。“此次修订的方向较好地解决了专户的定位问题,各家公司会更加重视这一业务线,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中高端理财服务。同时给予专户业务不同于公募业务的监管,也将公、私募业务进一步差异化。”

  从目前的运作情况看,专户业务带给基金公司的盈利并不多,市场也不时出现单只一对多产品募集规模达不到5000万元无法成立的情形。

  安信证券分析师任瞳认为,目前一对多业务不尽人意,部分原因缘于基金公司准备不足,扩张太快。基金公司在专户投资上跑马圈地,短短时间内大量产品上市,其结果是超出了自身的资产管理能力,其中主要是专户团队建设不足、人才缺乏等原因,资源配套跟不上自然业绩大受影响。

  在上述华夏基金人士看来,小基金公司做专户的盈利空间会非常小。“如果纯粹降低门槛,做3000万元规模的专户,资金量太小无法配置,只能当散户一样炒。而且投入成本太大,盈利空间极窄。”

  门槛降低放大风险

  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0月15日,已有35家基金公司获特定资产管理业务资格,管理专户资产约为982亿元,其中一对一专户管理账户145个,管理资产615.8亿元;一对多专户管理账户240个,管理资产366亿元。据此推算,过去一年来,专户一对多的平均规模约在1.5亿元左右。

  在此前华夏基金旗下的一个股票类一对多产品出现过抢购潮后,11月初的一对多市场传出浦发银行与富国基金合作的一只偏债型“一对多”销售不到一天半,便告售罄的消息。且受单一一个一对多产品只能有200客户的上限限制,还有很多预约的客户没有买到这一产品,最终募集资金逾2.6亿。

  但大公司的愉悦很多小公司难以分享,即便对此次新规降低门槛,他们也未乐观起来。上海一家规模在100亿元左右的基金公司人士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专户一对多投入成本很高,且在制度上和人员安排上也比较复杂,并不是门槛一低大家就会趋之若鹜的。”

  上述华夏基金人士称,单只股票投资比例提高,对规模小的专户也没多大帮助,“单只股票比例在10%其实是比较科学的,对专户来说,理论上一只产品最少持有的股票数可以降低到5只,但如果一只股票长期不涨,或者长期停牌,要用钱的话也倒不过来。”

  在他看来,唯一对小公司有帮助的是,可以通过小规模的专户运作,来争取到大规模资金的客户。“比如客户有几个亿的资金,不放心拿1个亿给小公司。他们可以尝试先少拿点钱,比如3000万元,做得好可以继续加钱。但一对多对基金经理主动操作的要求很高,具体操作则是另一回事。”

  客观来看,小公司发展起来行业才有竞争,本来小公司公募产品发展不佳,通过专户杀出一条血路也是好事。“但门槛降低,只是增加了基金公司的参与程度,对客户而言并没有好处。只有规模大了,风险才能降下来。如果完全不管风险,只是考虑收益,对客户是不负责任的。”他表示。

  任瞳也认为,在公募业务上落后的公司,希望在专户上取得突破,由此可能导致专户管理中的非常规方式,放大了风险使得业绩波动过大。

  深圳一位专户基金经理告诉《投资者报》记者,专户投资应该先把有确定性成长收益的公司作为基础性投资,构建一定的安全垫,然后再去做主题类投资、估值比较高的概念性投资,而这也只能作为辅助性配置工具。新规中扩大专户产品的投资范围,将商品期货纳入专户产品的投资范围,对基金管理人的难度要求更高。

  频繁开放不利运作

  在不少基金业人士看来,以往一对多产品一年只开放一次能提高产品的流动性和竞争力。但一位持有人却表达了恰恰相反的观点,“我们当初选择一对多,想通过牺牲一年的资金流动性作为封闭期,让基金经理自由发挥,但换来的业绩却不如买一个普通公募产品。”

  改革之后的一对多业务,将增加开放频率,这势必会让基金经理在投资管理时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因素,也不利于长期投资理念的培养。

  之前专户产品一年开放一次,基金经理不用考虑客户退出对资金的影响;而现在提升到4次左右,基金经理需在季度末提前把股票卖掉而准备资金。这样来回买卖股票,对操作上形成较大影响,如果遇到季度末是市场低点,也会间接损害其他持有人的利益。

  上述销售经理也称,“提高客户流动性,增加开放与退出的频率,对基金经理来说挺要命。专户为何做到后面又变成公募,去频繁开放退出?”

  任瞳也认为,如果开放频率增加,对一对多业绩可能带来更多不利影响。

(责任编辑:姜炯)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