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际财经 > 全球经济

大批矿产能源企业进澳洲 中资银行迎来好时光

来源:《新世纪》-财新网 作者:陈竹
2010年11月08日06:50

  伴随着大批矿产能源类企业进驻澳大利亚,当地的中资银行正在经历“最好的时刻”

  自2007年11月至2010年9月,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FIRB)批准通过了190多项中国直接投资申请,累计资金600亿澳元,远远超过了之前十年内批准通过的405亿澳元。短短几年间,澳

大利亚一跃成为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最为集中的国家之一。

  随着大批矿产能源类企业进驻澳大利亚,巨大的金融服务需求也给中资银行们带来了他们从未预想过的机遇和成就。

  吴士强正在见证这“最好的时刻”。作为中国银行澳大利亚总经理兼总代表,吴士强10月7日下午在中行悉尼办公室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中行1942年就进入澳大利亚,取得全面的银行执业牌照,是最早在澳开展业务的外资银行之一。后因历史原因一度中断服务,1985年恢复营业。

  这25年里,中行悉尼分行(相当于澳大利亚分行)习惯于将自己的作用定位于“促进”——通过提供支付结算、贸易咨询、融资贷款等金融服务促进中澳经贸。但在“最好的时光”里,它发现舞台在拓展,配角和主角的界限在模糊。

  不仅仅是被动的贷款方

  吴士强摊开一些数据——据澳大利亚金融监管官网,2005年至2009年,中行悉尼分行利润增加314%,远超澳大利亚同业42%的增长水平;期间总资产增加718%,远超过澳同业64%的增长水平;贷款方面增加近20倍(1909%),而澳同业只增长63%。盈利能力从全澳排名第46升至第30,市场地位从第48提升至第22。

  是什么带来了业务的突飞猛进?“我们客户定位现在主要两个。一个是‘走出去’企业,一个是‘世界500强’当地知名企业。” 吴士强说。

  据不完全统计,在澳“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数量约为95家。截至2010年8月末,61家上述“走出去”企业与中行悉尼分行建立了业务关系,中行悉尼分行向其中18家提供了直接信贷支持,占全部贷款客户数量的22%。

  近两年为国内媒体广泛关注的并购交易——如兖州煤业出资33.33亿澳元收购Felix公司项目;五矿出资13.86亿美元收购OZ Minerals(下称OZ矿业)所拥有的主要资产项目;中冶西澳矿业有限公司及中粮澳洲有限公司、金川吉田镍业有限公司、中金岭南股份公司收购的Perilia公司;武钢澳州资源投资有限公司收购Centrex Mental Ltd——背后都有中行的身影。

  在诸多“走出去”企业并购过程中,中行悉尼分行的角色已不仅是一个被动的贷款方。

  吴士强举例说,在配合五矿有色收购澳大利亚OZ矿业的过程中,OZ矿业原有债权银行忽然提出“无理”要求——OZ矿业当时有银团贷款及法国兴业银行提供的双边贷款,法兴由于自身的利益考虑,在收购的最后一刻提出不愿意与银团贷款的参加行一起作第三方托管账户,并购进程因此受阻。“我行立刻做出回应,为法兴设立托管账户。”吴士强说。

  资金交割安排中,一个棘手问题是:3.85亿美元的借款人不是OZ矿业,而是OZ矿业下属的一家公司,提款日是2009年6月12日,而五矿有色与OZ矿业的正式交割日是在6月16日。这就涉及到一个“贷款援助”的问题,收购方不能用被收购公司的融资来协助完成收购。

  中行悉尼分行最后设计出一条从未使用过的解决方案,建议五矿有色委托悉尼中行以托管的方式将3.85亿美元存放至OZ矿业指定的托管账户,托管期限为四天,从6月12日到16日。五矿有色与悉尼中行签署担保协议(Deed of Undertaking and Indemnity),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我们当时天天开电话会议,中行总行、中行悉尼分行、五矿有色。应该说除了贷款我们还做了一些金融方面的服务,包括怎么样来避免一些交割上的问题,在兼并收购这方面提供服务。”吴士强说。

  由于中国在澳大型投资主要来自矿产资源行业,而这些行业的集中地又往往远离悉尼,所以近年来,中行悉尼分行的下属机构由四个(悉尼三个,墨尔本一个)增为八个,扩展至西澳首府珀斯和昆士兰首府布里斯班。

  总部位于珀斯的一家中国矿企高管介绍,珀斯地区已拥有一批规模较大的中资机构,在当地银行饱受流动性困扰的时候,十分需要中资银行的支持和帮助。

  吴士强介绍说,中行珀斯分行的效益非常好,成立以来利润已有700多万澳元,预计全年总利润会达到1000多万澳元,约占中行在澳洲整体份额的五分之一。这对于一个刚成立不到一年的分行来说,已是惊人的业绩。

  更大的舞台

  拜金融危机所赐,澳大利亚最大的电信营运商、最大的航空公司、第一及第二大零售企业、最大的建筑及工程承包商、最大的饮料企业、第二大石油天然气公司、最大的酒业公司、最大的食品制造企业、最大的能源公司及AGL、Asciano、APA等一批本地优质企业都成了中行悉尼分行的客户。

  过去这些本地优质企业只向欧美银行贷款,中资银行想挤都挤不进去。金融危机后信贷收紧,这些企业不得不在本土市场筹集资金。关系倒转。这让中行在澳大利亚本地的市场参与度大大增加。

  金融危机过去之后,这些客户会重回欧美银行怀抱吗?吴士强说,他的预测是,会转走一部分,但不会完全转走,因为“对方也知道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近两年,澳本地企业也开始将一些存款放在中行。

  在吸引澳洲当地客户方面,吴士强认为,中资银行的另一个竞争优势就是庞大的中澳贸易额。中行1985年在澳恢复营业的初衷就是方便中澳贸易,尽管这个初衷在之后的25年里有所改变,但贸易融资贸易结算仍是中资银行在澳的一个重要比较优势。2009年中澳贸易额大约600亿美元。另据中国驻澳使领馆数据,2010年1月-6月,两国贸易总额达到307.2亿美元,其中,澳对中国出口总额为211.6亿美元,从中国进口总额95.7亿美元。

  本刊记者在澳大利亚采访期间,不止一位矿业咨询和中介机构的人士预测,中资银行将越来越不满足于向对澳投资的中企提供贷款,而是自己直接投资澳资源项目。澳大利亚知名律所Freehills的合伙人贾斯汀•雷托(Justin Little)和吉梅•威瑟尔(Gemey Visscher)也在11月访问中国期间指出:“目前澳仍是投资热土,能源资源行业的投资,低价和不良资产的时代已经结束,澳矿业公司还是在谋求债券融资,同时由于中资银行提供的贷款额度比较高,很多澳企业也在寻求向中资银行申请贷款。”

  中行也注意到其中的机遇。吴士强介绍说,澳银团市场在亚太地区排名第二,仅次于日本。但不同于日本银团相对封闭、金额相对较小的特点,澳银团不仅相对公开透明,数额也往往较大。中行悉尼分行十分在意它作为牵头行和簿记行的澳洲市场地位。目前,中行悉尼分行在牵头行排名中位居第五,在簿记行排名中也居第五。

  吴士强并不讳言在澳业务的风险因素。

  首当其冲的就是项目本身的风险。无论是矿产还是油气的勘探,都是高投资高风险行业,而且存在劳工、税收、环保、配套设施、运输途径和价格等各种问题。

  其次,现在处于资产价格上升期,大家的日子都好过,下行期怎么办?

  第三是包括汇率和利率因素在内的金融风险。

  澳币作为小币种,更容易产生大幅汇率波动。过去几年,澳元兑美元汇率最低时达到0.6009(2008年10月27日),最高却达到0.9850(2008年7月15日);澳元兑人民币汇率最低达4.1179(2008年10月28日),最高达到6.9924(2007年11月7日)。而利率也起伏不定,最低时3.75%,今年10月涨到了4.5%。

  “我们现在也采取各种措施规避风险。比如盯准重点客户和重点商品。银团贷款,也是分散风险的一个方式。还有远期外汇买卖。” 吴士强说。

(责任编辑:田瑛)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