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近期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后,“中国新能源发展路线图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是一直围绕在占有全球光伏产业9%市场份额、目前国内唯一拥有垂直全产业链的太阳能光伏企业中国英利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官马学禄脑海中
的一件大事。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来到太阳能光伏企业集聚地——河北保定,走进全国第一家从事光伏行业的英利集团。
马学禄坦诚地向记者表示,“我现在正准备写关于中国新能源发展路线图的文章。”在他看来,英利集团最大的优势就是发展模式上打造了垂直全产业链,这有利于企业控制成本。他指出,未来哪家企业能解决光伏发电大规模上马的低成本和商业可行性,那么这家企业就能获得产业发展制高点。
关于战略
坚持全产业链发展
创建于1987年的英利集团于1998年开始进军太阳能光伏领域。2007年6月8日,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在美国纽交所上市。
英利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04年到2008年,集团年销售收入由1.24亿元增长到85亿元,利润由1000万元增长到13.5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询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2010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公司2010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51亿元,其中第二季度净利润为2.178亿元,毛利率为33.5%。
如此高的毛利率得益于公司坚持垂直全产业链的发展战略。
马学禄称,国内有400多家从事太阳能电池生产的企业,公司是国内唯一拥有从硅料、多晶硅铸锭、切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到光伏系统应用完整产业链的企业。
“2008年时,全球有4家企业可以完成从铸锭到切片、电池组件一条龙生产,但都无法进行硅原料生产,可现在英利在上游扩展到硅料生产,下游扩展到光伏发电站系统集成建设。”他说道。
2009年以前,国内光伏企业的成本主要取决于硅料成本,硅料成本占光伏组件生产成本的70%。2009年,国内硅料市场价格从300美元降低到了50~60美元/公斤,硅料占光伏组件生产成本降低到了30%。
今年8月5日,英利投资建设的六九硅业正式投产,该项目一期高纯度硅年产能为3000吨。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首席研究员姜谦认为,由于六九硅业进入量产阶段,带动英利垂直一体化经营战略再进一步。而这也是公司未来参与全球竞争的最重要砝码。
“这个完整的产业链能够大幅度地压缩生产成本,在销售价格大体都差不多的情况下,我们的毛利率最高,别人谁也不能做到这一点。”马学禄向记者说道。
那是什么让英利走上全产业链发展之路呢?马学禄说,英利创建者苗连生董事长早在上马光伏产业之时就定下了这个调子——“要搞我们全过程都要搞”;而英利上马的项目最早是原国家计委3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重大高新技术示范工程,示范工程本身就是全产业链,所以国家能源局和英利最后做出了这样一个决策。
关于政策
明确新能源发展路线图
未来光伏产业的发展方向是什么?马学禄认为,有不同的技术路线,但要综合分析,晶体硅电池的可能性很大,主流的发电模式就是利用晶体硅材料发电。
首先从长远来说,将来用电全部是太阳能电站,就需要大量的材料制造太阳能电池,而硅材料大量存在于自然原料中。
另外,只要光伏发电成本低于或相当于煤的发电成本,它就具有无限发展空间,“从现在看,硅材料做到这一点是可能的。”马学禄说道。
“未来整个光伏产业制高点是让光伏发电低成本,并能大规模商业化。如果晶体硅电池成本能够和传统石化能源、煤电相抗衡,它就具备了永久不衰的价值。”马学禄表示,“大规模商业化的过程当中需要大量资源,而硅资源不会枯竭,不会产生资源成本。”
他认为,英利通过大量技术创新、垂直一体化完整产业链、规模化生产,将能进一步降低光伏发电成本,达到每度电1元人民币,使之具备与传统石化能源进行商业竞争的能力。
2009年3月初,敦煌10兆瓦项目公开向全国招标,国投电力与英利报出了0.69元/度的超低价格。众多业内人士都将此看作是中国光伏发展史上的拐点。
“0.69元,我们最主要的目的是想告诉业界,太阳能发电不是高不可攀的,不是大家说的价格那么高。”马学禄说道。
对于日前国务院发布的《决定》,马学禄表示,“这对英利的发展是利好。战略性新兴产业过去对新能源不突出,这次应该说比较突出。国家出台一个政策,就会有相关配套的行动来支撑它,包括分配资源、资金等。”
不过马学禄也指出,《决定》只是一个规划,还有应该强化的地方。他认为,从国家层面来讲,要制定一个清洁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路线图。
在马学禄看来,目前新能源的定义还应当扩大它的内涵,既包括传统意义上讲的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也要包括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因为传统能源毕竟占绝大部分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