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民生经济

“三农”谋“变” 产业化发展实现创富

来源:重庆商报
2010年11月10日11:12

  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重庆直辖市,“三农”问题是困扰重庆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一个“变”字,开启了我市破解“三农”难题之旅。

  转变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适度规模经营机制的形成,集聚起各类资源,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潼南县桂林街道办事处半坡村的潘显海是一位种桃的好手,20多年前,他在自家的承包地上,种了7亩黄桃。可是,由于收购加工企业的倒闭,黄桃没人收购了,他和村里的乡亲们不得不将10年前亲手种下的黄桃树砍掉。

  可是,让这位种桃好手没想到的是,在“十一五”的末期,他又重操旧业,在毁掉黄桃的地上,又重新种起了桃树。

  只不过,这次种桃的方式发生了转变:由过去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向集中到大户和业主手中规模化种植;由过去只种用来加工罐头的黄桃,转向种植有市场需求的早、中、晚熟优良品种。而他,则通过土地流转,集中种植起180亩。

  “别看这只是种植方式的小小转变,它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迈出的一大步。”市农委一负责人说,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现代农业的机制逐步建立起来,资金、先进的农业技术、现代管理方式等各类资源逐步向现代农业集聚,农业的效益得到提升。

  万州区甘宁镇永胜村村民吴绍国,既是这一转变过程的参与者,又是受益者。

  几年前,万州区西部农业开发公司带着300万元资金进村,以每年每亩450公斤稻谷的租金,流转了村里322户农民的800亩土地25年的经营权来种血橙。

  公司在流转土地的同时,又从农民中招聘了200个人进行嫁接、修枝等技术培训后,让他们成为公司的工人。吴绍国在获得流转土地租金收入的同时,还获得了在果园里打工的收入。

  公司在注入资金的同时,也引进了现代种植技术,在800亩果园的树下,埋有白色的管道。坐在电脑操控室,一敲键盘,配制好的肥料就可通过管道向果树喷灌。

  现在,已经投产的血橙,单株产量达50公斤,亩净收入达3000元,与规模经营前相比,亩净收益提高了5至6倍。

  据市农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度,已达到了26%。适度规模经营,已在粮食、蔬菜、果树、水产、畜禽等产业中普遍推行。通过适度规模经营,还延伸出生态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

  改变 打破水利交通瓶颈

  以水利、乡村公路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让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开始打破

  2006年,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让全市农村经历了一次缺水的“煎熬”。

  2007年,一场特大暴雨,牵动了中央领导的心,胡锦涛总书记亲临受灾最重的沙坪坝区陈家桥镇视察灾情。

  无论是干旱还是暴雨,都与水利设施相关。

  “现在我们再也不担心暴雨来袭了。”在陈家桥镇上做了10多年百货生意的一位店老板说,自从市区政府投资3亿余元,在场镇上方修建分洪渠后,今年虽然也遇到大暴雨,但再也没受淹了。

  “十一五”开局之年,上天给我市农村一个“下马威”。这让市委、市政府意识到,从水利入手破解“三农”基础设施难题,是最大的突破口。

  “从‘十一五’一开始,我们就把重点放在了解决农村病险水库的整治、农村安全饮水、大中型水库建设上。”市水利局负责人说,这三个突破口,目前都有了重大的突破。通过病险水库的整治,恢复蓄水6亿立方米,新增和恢复有效灌面35万亩,消除了下游近500万人的防洪安全隐患。

  沙坪坝区歌乐山镇新开寺村的村民,在2006年的那场大旱中,人畜饮水全靠政府组织的消防车送水。“如今,哪怕再大的干旱,我们也不会缺水喝了。”村民委员会主任李华说,因为政府投资600多万元,帮助村里建起了自来水供水系统,让全村3000多户都吃上了自来水。

  在“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村共有1030万人,吃上了安全卫生水,解除了干旱的困扰。

  酉阳县龙潭镇新义村50多岁的张青文,谈起村公路的变化,就喜形于色:“以前我们赶场上街全靠走路,要走两个多小时。现在坐车只需半个小时。”

  两年前,在农村畅通工程中,政府帮助村里,把水泥公路修到了张青文的家门口后,为村民代步的小客车也进了村。

  在“十一五”期间,我市共投资387亿元,新增改造农村公路4.56万公里,开通了农村客运线路2000多条,基本实现了乡乡通水泥路,村村通公路。

  在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得到改变的同时,农村供电、通信、居住条件等,也迅速改变。到2009年底,农村国电网改造率就提高到93%,所有的自然村都通了电话。到今年底,有望建设近10万户巴渝新居。

  嬗变 农民增收走向富裕

  从输血式到造血式的整村脱贫,从外出打工到以产业为主的“两翼”万元增收工程,农民增收方式发生了嬗变

  从送物送钱救济的输血式扶贫,到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高贫困农民素质,发展产业增收的整村推进造血式脱贫,我市的扶贫攻坚,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了巨大的嬗变。

  一年前,潼南县双江镇林湾村的公路,还是一条土路,村民的住房也陈旧破烂,因而被列为全县61个整村脱贫村之列。

  今天,村中的土公路已经变成了平坦的水泥公路;公路两边100多幢农民破旧的房屋,已经改造成了巴渝新居;站在公路上放眼望去,成片的地里已栽上了莲藕,村支书说,藕田里还养上了鱼鳅。

  “在今年内,我们村不仅实现整村脱贫,还将实现由贫困村向新农村的直跨。”村支书说,“我们的脱贫方式就是先改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促进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发展实现增收脱贫。”

  这种通过改善基础设施,促进产业发展,通过造血实现增收脱贫的方式,被称作整村脱贫方式。在“十一五”的末期,我市启动了“千村脱贫”规划,在3年内,让1000个村通过造血,实现整村脱贫。今年,全市将有250个贫困村实现整村脱贫。

  由输血式向造血式扶贫方式的嬗变,加快了脱贫的步伐。2006年底至去年年底,全市共有83.01万贫困农民摆脱了贫困。

  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十一五”期间,我市始终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来完成。

  在“十一五”期间,我市农民增收步伐加快。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2809元,到2009年,已达到4621元,年均增长12%,超过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

  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在“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工程,加快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步伐,让农民从二、三产业上实现增收。据统计,在“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125.4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49.9万人。在今年,又启动了农村人口转为城镇户口的改革,通过转户,让进城农民工享受到城里人的待遇。

  今年上半年,渝东北和渝东南“两翼”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219元,同比增长15.32%,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4.08个百分点。这是市委、市政府启动的“两翼”万元增收工程带来的效果,也是促进山区农民增收方式的嬗变。

  今年初开始,我市实施的万元增收工程,是在3年内要让“两翼”95%的农户,实现增收万元的目标。在实施这一工程中,市里调动了方方面面的资源,向“两翼”倾斜,促进产业发展,让农民在产业发展中实现增收。据重庆日报

  

()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