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CPI同比上涨4.4%的带动下,1~10月CPI同比涨幅达到了3%,触及年初提出的3%左右的“警戒线”。
新世纪以来国内两次物价高涨(2004年和2007年)都与经济偏热紧密相关。如今经济增速在放缓,而CPI在走高,推动CPI连续走高的背后因素究竟是什么?
货币超发 成“温床” 调控期待加力
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分析,当前的物价上涨有四个原因:货币发行过量,这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临时性因素,比如灾害天气导致蔬菜价格上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产品成本和需求都在上升;热钱炒作因素。
“农产品价格上涨,有游资投机炒作的成分,但成本上升方面的原因是主要的。”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分析,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成本、农资成本不断上涨,同时城镇对农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这使得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成为长期趋势。
“这一轮货币宽松后,很多国家都出现大宗产品资本化情况,导致许多产品价格像击鼓传花似的轮次涨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提醒,大量货币流动性导致通胀预期不断上升,这值得警惕。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普遍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宽松货币政策在发挥刺激经济作用的同时,累积的副作用特别是对物价的推升如今开始显现。
就国内而言,自2008年应对危机以来,粗略估算我国银行体系已累计发放人民币贷款超过17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已接近70万亿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广义货币供应量最大的国家。
就国际上看,美联储本月初宣布推出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到2011年6月底以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此举将导致美元进一步贬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扬,中国面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和热钱流入压力不断加大。
从10月份数据看,中国工业增速比较平稳,投资也处于较高位置,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已可基本打消。在过去一个月,央行一次加息、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日前表示,非常时期的非常规政策已经完成使命,中国应逐步回归常态、稳健的货币政策。
商品储备充足 可纾民生之忧
目前的CPI涨幅虽然不断创下新高,但总体上看仍在可控范围内。记者从发改委了解到,目前我国粮食、食用油、猪肉等重要商品储备均比较充足,国家具备平抑物价的物质基础,也具有调控物价的丰富经验。
此外,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物价。周望军表示,宽裕的流动性对物价上涨造成压力有个释放的过程,调控的目标是把物价的涨幅控制在居民能承受的范围之内。第一就是发展生产,第二是保障供应,第三对低收入群体予以适当补贴,第四加强监管防止游资炒作。
总体而言,我国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品种连续多年丰收,国家储备充足。即使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较高的食用油,国家储备也相当可观。这和此前由于粮食减产或生猪短缺引起的结构性通胀明显不同。同时,我国大多数工业品产能过剩,供应充足。国家调控市场的整体实力较强,完全有能力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物价特别是粮食、蔬菜等农副产品价格上涨,一方面会增加消费者负担,特别是对城市低收入群体影响较大,值得高度关注;另一方面也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副产品生产积极性,增加未来供给。物价调控应该在降低居民生活压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二者间找到平衡,实现统筹兼顾。当务之急是既要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要有效缓解城市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压力。
另外,有关部门应继续运用财政、货币、行政等手段,保持货币流动性的适度、均衡,合理控制流动性,加强市场价格监管,防止游资炒作,加快建立包括金融、工商、物价等部门在内的价格预警和调控机制,用足价格法等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