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国家统计局和央行公布了10 月份宏观经济、金融数据,其中最富冲击力的当是10月份CPI大幅冲至4.4%的高位,与此同时,PPI同比增速趋稳上升,同比上涨5.0%,环比上涨0.7%。
“近期CPI不断攀升,屡创年内新高,同时我国流动性充裕状况短期可能继续发展。虽然年
底通胀压力可能趋于缓解,但是未来国内外物价潜在的上涨因素依然长期存在,2011年上半年通胀压力仍不可小觑。因此,政府有必要运用包括经济、行政等政策手段在内的组合拳,加强对通胀预期的及时有效管理。”来自交行金研中心的陆志明博士说。他认为,当前要把握好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的方式、力度和时机,继续加强和改善流动性管理。要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有效管理社会通胀预期。
我们看到,时隔34个月后,央行在10月20日首度加息,并决定于11月16日再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显然是希望通过货币政策管理通胀压力、稳定资产价格和平缓实际负利率,旨在释放坚决管理通胀预期的政策信号。
事实上,自2009年以来,国内通胀预期逐步显现。中国人民银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的未来物价预期指数自2009年第一季度以来持续上升,2010年第一季度虽有所回落,但仍维持较高水平。第三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未来物价预期指数升至73.2%,处于历史同期中的较高水平,预期未来房价上涨的居民占比较上季有较明显上升。
此前发布的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较大,仍需加强通胀预期管理。这份报告分析认为,受复苏不确定因素影响,各经济体政策退出较为谨慎,随着原有刺激措施逐步到期,发达经济体开始推出新的经济刺激措施,全球流动性和货币条件仍将宽松,主要经济体将持续放松货币刺激经济的预期强烈,大量资金可能向增长较快的新兴经济体流入。在流动性充裕和通胀预期较强的大背景下,富余资金必然寻找各种途径和出口,潜在的通胀压力须高度关注。此外,还存在结构性的价格上行压力。当前国内劳动力和服务业等价格趋升,资源环保成本加大,资源性产品价格有待理顺,都可能影响通胀预期。
对此,有专家指出,通过适当的政策操作切实管理好流动性和货币信贷总量,发挥货币政策工具在管理通货膨胀预期中的作用。同时还要针对我国资产市场相对不成熟以及居民对金融资产需求逐渐增加的特点,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将金融杠杆率保持在一个合理审慎水平,防止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过快上涨而强化一般消费价格上涨的预期。
“随着美联储QE2的推进,为有效控制通胀预期,货币政策可能需要提前采取新的收紧手段,循序渐进地采取包括准备金率和基础利率在内的主要货币政策手段收紧过剩流动性,防止居民消费品和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陆志明说。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教授撰文表示:“抑制物价的力度已在加大,但流动性泛滥的严重性却不减,所以,数量紧缩政策今后还是主旋律。”
他认为,今后中国货币政策面临最大的挑战是虚拟经济部门“通胀”(泡沫)和实体经济部门“通缩”并存,人民币对外升值(汇率)和对内贬值(通胀)的压力并存,国外热钱流入和国内产业资本“金融化”的现象并存,为此,货币政策一方面要通过利率和汇率的价格信号手段,疏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部门,从而尽快打造出摆脱危机影响、吸收流动性泛滥问题所急需的“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通过数量调控的手段来控制热钱的流入和闲置资金进入虚拟经济部门或把实体经济部门“虚拟化”的投机行为(热炒农产品价格等),从而防止通胀和资产泡沫的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