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十二五”规划将于2011年启动。刚刚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作为经济的重要支柱,企业的良性发展是推动中国经济成功转型的核心。什么样的企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更具竞争力?
什么样的企业能在新一轮的市场中胜出?《2010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竞争力变化趋势进行了跟踪监测,为未来中国企业如何面临新形势的严峻考验提供参考。
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将于2010年11月24日在北京举行,年会由中国经营报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共同主办,届时将发布《2010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该报告依据“中国企业竞争力监测系统”——CBCM(China Business Competitiveness Monitor)系统监测结果。CBCM监测系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经营报社社长金碚带领的竞争力研究团队,在《竞争力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与《中国经营报》共同研发。目前《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已连续八年发布,以此为基础的“中国经营报企业竞争力年会”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
经历了30多年的靠廉价劳力、低价竞争、粗放经营、环境代价换来高速发展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企业到了追求持续竞争力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重新思考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本届年会的主题是“境界为上”。把企业家经营企业的境界作为关注的重点,揭示和发现我们这个时代商业成功之道,探究商业终极不败之境界。
在中国企业发展步入新的拐点时,中国企业有着怎样的竞争力提升实践?本报开辟专版,系列报道在新形势下实现高速持续发展的高竞争力企业案例。
三一重工、
金风科技、
上海汽车是我们在众多的企业中筛选出的样本企业。金风科技作为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崛起的高科技企业,在创业之初它选择轻资产切入市场:以哑铃型的模式实现了高成长。为了实现技术转型,金风科技不惜“休克”去换取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虽然这意味着巨大的风险,但是金风科技的管理层认为掌握未来技术趋势比短期的市场份额更重要。
2010年10月8日,金风科技在香港H股上市。当天,金风科技在国内A股与香港H股两市市值相加,接近80亿美元,成为当前全球市值最大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
从1986年起,金风科技的前身——新疆风能研究所和新疆风能公司就开始了对风能利用的研究。1998年金风科技正式成立,是中国第一个风电设备制造企业。自2000年以来,公司销售业绩平均增长率连续十年超过100%。公司资产从300万元飙升至近160亿元,金风科技仅用了13年时间。并分别在深圳、香港上市,成为中国风电领域最早上市的企业。
在创业阶段,金风科技选择哑铃型的模式,即侧重两端的研发和销售,而零部件全部都从外部采购。在这种模式下,解决了发展初期快速成长的问题。后来,金风科技越来越认识到自有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便押上全部身家性命做技术路线的彻底转型,并最终通过收购德国技术型公司,成为新技术的拥有者。这为金风科技将来国际化扩展铺平了道路,可以绕开专利壁垒。但是金风科技转型自主技术的过程并不轻松,几乎出现市场断档。
从香港回到北京,董事长武钢上班的第一天,就对全体员工说:“上市不是一种胜利。”每次遇到好事,金风科技的管理层已经习惯了不是在第一时间庆祝,而是要在第一时间提醒大家不要失去奋斗的目标。
哑铃模型 轻资产上路
在优秀的零部件资源与客户之间,我们做创造性的劳动,把客户的需求,按我们的思想系统地整合起来,以小博大。
在金风科技创业初期,中国还没有风机制造企业。金风科技身处新疆,也没有很好的科技条件,没有很好的市场环境,没有方便的交通、物流。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以什么模式去做这个高科技的制造业。
创业之初正是中国风电市场爆发的初期,金风科技选择轻资产切入市场:哑铃型的模式,即把研发、销售当企业头等大事,集中力量做这两件事情,而中间制造则依赖众多的零部件供应商供货,金风科技只做组装。研发虽然事大,但在初期没有完全自主研发的能力,金风科技决定先购买国外的技术,引进吸收,与国外技术领先的企业进行专业化协作,目标是未来真正地实现自主研发。
在新疆,高技术人才不多,开发的环境并不好,但零配件厂商还是很多。在金风科技创业初期,制造业并不是金风科技的强项,在制造环节金风科技决定只做组装。“在优秀的零部件资源与客户之间,我们要做的是创造性工作,把客户的需求,按我们的思想系统地整合起来,以小博大,前些年我们是按这个思路去发展。”武钢经过苦苦思索,认为这是一条在新疆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初期路径。
而哑铃型模式,使得金风科技不像其他制造企业那样需要巨大而沉重的原始投入。“这个模式保证我们在轻资产的情况下,业绩快速提升。这个模式使我们抓住了最好的发展机遇。”金风科技从创业的第二年开始,销售业绩就实现翻番,这种高速成长连续十年。
这种模式虽然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无疑不是高科技企业的长久之路,有两个命门:一是核心技术不是自主开发,不仅没有技术优势,将来在国际化的过程中还绕不开专利地雷,这是金风科技后期改变技术路线,豪赌直驱永磁技术的原因;二是制造业对供应商的依赖程度过高,所以在金风科技成长的整个过程当中,一直都是与供应商一起发展,“善待供应商”成为金风人根深蒂固的理念。
但风电设备制造行业有着双重特点:一是高科技,二是规模制造。金风科技脱胎于新疆风能研究所和新疆风能公司,并没有深厚的制造业背景。这也使得后来凭借制造业背景进入的企业,有机会超越金风。
休克转型 豪赌直驱永磁
这个技术转型,意味着金风科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甚至是“休克”。在激烈的争论之后,管理层认为掌握未来技术趋势比短期的市场份额更重要。
虽然哑铃型模式,使金风科技抓住了市场机遇快速成长,但高科技企业不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总要受制于人。所以,在引进技术的过程中,金风科技一直在寻找更好的技术。
金风人从创业初期,就不断地接触欧洲、美国最先进的风电企业。每个月都有欧洲、美国的专家到金风科技来,即使在财务并不充裕的初期,金风科技也坚持一批又一批地送研发人员出国学习。七八年前,他们发现一个不太起眼的企业:德国VENSYS。这是一家研究院形式的企业,只研究最前端的风电技术,然后向制造企业转让技术,自己并不生产。在金风科技接触到VENSYS的时候,VENSYS对直驱永磁技术的研究已经十年有余了。直驱永磁技术当时并没有被众多的风电企业注意到,VENSYS和它的直驱永磁技术还看不到前景。
金风科技的技术人员通过大量的分析,认为这个技术一定会是未来的趋势。他们认为直驱技术与传统的双馈齿轮技术相比有很多优势,核心是两点:一是更能适应电网对风机的最新要求,二是省掉齿轮箱环节,不仅节省生产成本,也节省维护成本,提高发电效率,同时可靠性更高。
认准这个技术不难,但决定走这条别人都不看好的技术路线却是非常难的事情。当时,在公司内部发生了很大的争议,因为当时正值金风科技发展最好的时候,延续应用原有双馈齿轮箱技术得心应手,市场上零部件供应商成熟,批量生产快,可以在快速膨胀的市场上稳占第一的地位。而这项技术虽新,却需要向国外公司购买,而且没有创新性。一直把自主研发作为目标的金风科技并不甘心这样走下去。
但是如果转向直驱永磁技术,等于一切从头来:技术路线不同要完全从头研发;而直驱永磁刚刚起步,还没有适合的零部件供应商,自己研发运用的同时还要培养供应商;当时市场正处于爆发期,如果全部转到新技术上,意味着不可能马上量产,很有可能失去市场份额。
可以预见,这个技术转型,意味着金风科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甚至是“休克”。在激烈的争论之后,管理层认为掌握未来技术趋势比短期的市场份额更重要。金风科技从2003年开始,与德国的VENSYS在直驱永磁技术方面合作,从购买技术向联合开发迈进一步,目标还是自主知识产权。
为什么不惜“休克”去换取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我们在国内算做得早的,但比起国际上的企业还是太弱小。如果想做大,还采取相近的技术路线,只能是跟在别人的后面,很难有打平的机会。必须选择全新的、未来能够被业界认可的技术。”金风科技总工程师崔新维说道。
金风科技与VENSYS联合开发五年之后,金风科技已经看到直驱被行业认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直驱技术。2008年,在产值和利润都不太高的情况下,金风科技做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拿出4亿多元收购VENSYS 70%股份,成为直驱永磁技术的真正拥有者,最终获得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直驱永磁技术,从而彻底结束了企业发展依赖引进技术的历史。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之后,金风科技不再仅仅是一家制造企业,VENSYS在世界各国的技术使用客户,印度、阿根廷、欧洲等国的客户每年提供技术使用费给金风科技。金风科技开始尝到自主创新的甜头。
蹒跚曲折 自主创新三步走
发展高科技产业,首先要以解决生存为第一要务,金风科技先期通过专业化协作和技术引进,快速进入市场;之后大幅增强科技投入,进入联合设计阶段;再以市场拉动研发,过渡到自主开发。
从技术上讲,“风电有四大趋势:一是容量不断上升,二是从定速运行向变速运行转变,三是从定桨运行过渡到变桨运行,四是从齿轮箱到无齿轮箱。”金风科技总工崔新维分析道,当时的企业在做产品升级时,这四大趋势一次只能解决一至两样,而金风科技从双馈齿轮箱过渡到直驱永磁,意味着要同时跨过这四个技术难关。
爬风机给金风人留下一个非常好的传统:胆大且心细。虽然大胆地选择了一条别人没走成的技术路线,但在生产的时候金风科技变得胆小了。“2008年的时候,别的企业都是上百台的批量生产,而我们1.5MW的新机器一次只生产5台,到现场去不断地测试、改进,等一切都成熟才敢批量生产。”营销系统市场技术部的丛培军,看着2008年爆发的市场非常心急,但他认为公司对于新技术的谨慎也非常必须,“不能让产品毁了我们的客户。”
金风科技确实小小地“休克”了一下。2005年,金风科技的直驱永磁技术开始应用到风电场的建设中,但因为技术不成熟,供应商不足,金风科技不敢量产全新的兆瓦级直驱永磁机组。在金风科技的新技术还在蹒跚行走的过程中,市场却出现压缩性爆发。金风科技在2008年这一年被竞争对手超越,痛失市场老大的地位。
在2008年新增装机容量中,华锐风电市场份额达22%,金风科技的市场份额为18%,这是多年来金风科技首次落后于国内厂商。“无一幸免,所有的技术困难和市场困难,我们全部经历了一遍。”崔新维如今回忆起这段经历,表情仍不轻松。
崔新维不轻松当然还有一层原因,直驱永磁刚刚开始被客户和市场接受,越来越多的国际风电巨头开始采用直驱技术,但到底能不能彻底取代双馈齿轮箱的技术,业界还存有争论。就算是能够彻底取代,这个过程要多长?过了技术关,残酷的市场竞争还要面对。毕竟,有些同行并不认同金风科技选择的直驱道路。
“直驱永磁技术从出现到现在,已经有20年历史,目前所占的市场份额只有15%左右,怎么能说这是趋势?”金风科技的一位竞争对手认为,即使目前GE、西门子等企业也开始尝试直驱技术,但大都出于分散风险的考虑,并不把宝押在单一技术上。在这家竞争对手分析的结论是,直驱并不是替代性技术,未来几年中,双馈齿轮箱还会保持市场主流地位。
自主创新一直是
中国高科技企业追求的目标,但自主研发并不意味着“从零开始”。武钢总结自主研发之路认为不必一步到位,根据公司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策略演进,只要心中始终没有忘记这个终极目标:“在新疆发展高科技产业,首先要以解决生存为第一要务,金风科技先期通过专业化协作和技术引进,快速进入市场;之后大幅增强科技投入,进入联合设计阶段;再以市场拉动研发,过渡到自主开发。金风科技在科研创新上的持续投入解决了公司的发展问题,最终,我们获得了自主知识产权。”
复盘 长跑拼耐力
一切都是自然法则,就像植物的生长,从撒下种子到浇水施肥,让它受到阳光雨露的滋养,到最后成材,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完成。风电是一个长跑项目。客户满意才是一家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根本体现。
金风人有一个良好习惯——复盘。一盘围棋下完之后,高手都会重新复盘,回头来看每一步的得与失。从双馈齿轮箱技术到直驱永磁技术,金风科技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得到很多,也失去很多。
2008年,金风科技接到最为关键的官厅风电场项目。这是一个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项目:一方面,这是金风科技研发的直驱技术第一次接受市场考验。工业产品的研发成本太高,如果失败,就意味着半年、一年的时间白白丧失,资金更会是上千万元的损失。另一方面,官厅项目是绿色奥运的主要内容之一,全世界都关注的一个项目,当然不能有任何闪失。但这个项目偏偏就出了问题。由常务副总裁李玉琢带领公司内部所有部门的一把手组成紧急攻关小组,两个月泡在现场,一点一点找问题,一个一个解决,矛盾、痛苦、抱怨、焦急、惭愧,对小组当中所有的人来说,那是非常难熬的两个多月时间。
在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小组的工作人员专门写了一篇总结,名为《复盘》,把这个工程中出现问题的每一个细节都回顾了一遍,从技术、零部件、工作态度、工作方法、服务能力,进行了全盘的分析与反思。“这种"复盘"的过程,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而这一次的“复盘”,成为金风科技后来直驱永磁技术快速成熟的一个基础。
如今,国际上越来越多的风电企业开始采用直驱技术,但有经验的国际巨头大都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继续用成熟的齿轮箱技术抢占市场,一方面投入直驱技术试探市场。“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一个企业应该懂得把握这样的技术进步节奏,就不会出现市场断档,错失最好的市场机会。“如果当时金风科技也是两条腿走,会更加稳妥。”李玉琢事会总结道,战略布局应该是讲究梯次的,但是,当时的金风科技包括资金在内的相关资源有限,只能选择一条路来走,他们最终选择了直驱永磁。
在直驱技术多年的研发过程中,崔新维也收获颇多,“有吸收地创新”或许是最好的自主创新途径,“事实告诉我们,自主创新不是闭门研发。越是自主研发,就越要充分利用国内外已有的优势。”
选择了一条曲折的自主创新之路,却失去了市场老大的地位,在2008年,金风科技被一家迅速成长的竞争对手超越,“一切都是自然法则,就像植物的生长,从撒下种子到浇水施肥,让它受到阳光雨露的滋养,到最后成材,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风电是一个长跑项目,客户满意才是一家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根本体现。”武钢认为只要保持在第一方阵,金风科技的很多先发优势都被慢慢显现出来,特别是在金风科技下一步国际化的进程中,这些优势将使得金风科技的综合实力得以体现。
(责任编辑:刘玉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