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市中心地段深南大道旁,矗立着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巨幅画像。在画像对面,一幢外形酷似帆船式的高楼在阳光下熠熠闪亮。这里驻扎着深圳发展银行的总部。
这个帆船式的建筑出现在反映深圳特区面貌的各种电视片和画
册中,诚然,作为特区首家本地银行,
深发展自诞生起,就处在改革开放的风头浪尖,无数的金融创新和改革正是在这里酝酿并推向市场。很长时间,深发展都沉浸在改革开放的光环中,这幢楼也因此承载了几分传奇。
当记者日前走进这个建筑的里面,经过十几年的风雨,它已略显陈旧,而且银行规模、人员在迅速扩张,办公已很拥挤。想起同城的平安正在建设所谓标志性建筑,记者很自然问起何时迁址的事情。深发展的员工回答很不确定:应该要搬的吧。
想当年,深发展曾风光无限。既是金融改革的排头兵,也是我国证券市场的首吃螃蟹者。1991年4月3日,深发展在深交所上市交易,编号“0001”。深市帷幕由此拉开。
事实上,“0001”为我们讲述的不只是一家商业银行的上市史,亦是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史。深发展几经沉浮,印证了资本市场20年沧桑变幻。而这个故事还在讲述……
“我是0001”
“深发展,没听说过啊!”深发展首席运营官陈蓉清楚地记得,1993年,当中南财经大学的导师听闻她的就业去向时,表露出满脸的疑惑。那年,深发展6岁,是诞生于改革开放前沿的我国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为当时的特区建设提供金融支持。
按照当时的方案,成立股份制银行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解决6家信用社的亏损包袱,二是募集1000万元的注册资金。1987年5月 9日 ,筹建中的深发展首次以自由认购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普通股股票,计划发行79.5万股,发行价格为每股20元。
由于公众对股票的认识不够,当时股票发行工作十分困难,有“当代沙奶奶”美誉的深圳民间慈善名人陈观玉听说后,认为这是一件支援国家建设的好事,主动取出2万元存款购买深发展股票。陈观玉没想到,仅仅几年后,这2万股股票带给她的是超过百万的收益。
但像陈观玉这样主动买股的储户并不多。老员工赵姐清晰地记得当时向储户配售认股证的情形每天下班后,营业厅里满地都是被储户丢弃的认股证,还偶尔会有一些既不愿退股、也不愿转股的老股民来营业厅闹事。
对于深发展发行股票,深圳市政府表示支持,于是便让党员干部带头买股。一份当年的报纸曾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某单位为完成发行任务,规定凡认购者每股个人出钱0.5元,单位补贴0.5元,非党员每人1000股,党员须认购2000股,结果是很多稀里糊涂买股票的人却成了最大的赢家。
1988年4月,深圳证券公司成立,深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只挂牌流通的真正意义的股票。1991年4月3日,深发展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股票并正式在深交所上市交易。三年来经过股份拆细和数次增发、送股、配股,等到深交所上市时,深发展的总股本已扩充到8900万股。
牵一发而动全“深”
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为股狂。深发展一上市,就成为股民追逐的对象,深圳第一轮“股风热浪”就这么开始了。
李先生1988年在深发展柜台上买了100股深发展股票。“当时即使按规定的涨幅,每天也能增值60元,一个月的利润就达1800多元,如果放到黑市中交易,其利润还要大几倍甚至十几倍。”
丰厚的利润不断刺激着人们的暴富欲,人们纷纷涌入证券公司,排起长队抢购股票,根本无视于其中风险。当时5家股票市值达到了28亿元,比发行面值2.7亿元上扬l0.3倍,月成交量达到2.6亿元。而就住在深圳证券公司附近的时任深发展董事长刘自强,因为想跟他套关系的股民太多,所以每天下班都不敢路过那里,而是要绕很远的路回家。
深圳“股疯”引起了高层担忧。1990年5月29日开始的半年内,“深圳限制涨跌停板10%”等多个利空政策出台。半年以来一直上涨的深圳股市从12月8日开始掉头向下,自此开始为期9个月的长跌。
1991年8月,深圳股市几乎崩盘。9月7日,深圳市政府决定救市。但当时救市资金只有2亿,深市总市值超过50亿,杯水车薪,如何救市?最后,撬起股市的支点选中了深发展,理由是因为深发展业绩优秀、股性良好、股民认同度高。整个托市过程惊心动魄,不管其他股票价格如何大起大落,股市的风向标深发展却在危机四伏的股市中安之若素。
“深市看发展,沪市看长虹”,1996年,深发展更是成了沪深争霸中深圳市场的一个“精神领袖”。面对沪市主力资金发动的以“追赶深圳涨幅”为名的超级行情,深市则以深发展为重要筹码主动出击。一段时间后,投资者逐渐发现,炒上海股票不如炒深圳股票赚钱。以深发展为例,1996年1月下旬股价不过5.9元/股,到了4月末已飙涨至15.9元/股,涨幅高达169%,而同期上海石化的涨幅不过30%。
深发展也因此赶上了一轮大发展。截至1997年,深发展可流通股份 10.72亿股,成为中国股市第一大股。
当重组成为发展的必须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深发展都顶着“深市龙头股”的名头前行。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汹涌而来,企业债台高筑波及银行信贷安全,国内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直线上升,企业倒闭潮使银行呆账和坏账比率徒增。深发展也难以独善其身。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深发展这个昔日龙头也陷入了一段时间的沉寂。直到7年后,遇到美国新桥,深发展才重获生机。
尽管深发展当时并不是一家问题很大、表现很差的银行,但2001年深圳市政府还是把它作为一块再次改革的试验田推向了前台。时任深圳商业银行行长的王骥在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时讲到,2001年,深圳市政府领导提出将国有资产从金融类机构中退出,大胆引进国际资本,“市领导希望这家银行能够真正与国际接轨,所以不仅是引进外资而且同意由外方来管理这家银行。这件事是长远眼光和深思熟虑的结果,是有深远战略意义的。”
绣球抛出之后,提亲者接踵而至。来自美国的新桥于2004年胜出,它曾让与深发展有着相似“病症”的韩国第一银行起死回生。新桥的确不负众望,深发展的转型效果开始显现。进入2006年,投资者似乎已习惯于看到深发展频繁出现的业绩预增公告。
然而,在现有13家股份制银行中,深发展在盈利能力、资本的竞争力仍然相对薄弱,资产规模成为其持续性发展的一大掣肘。相比新桥带来的国际经验,已走上一个台阶的深发展表现出对资本的渴盼。
新桥的退出,带来了机会。2010年6月29日,一心想将银行做大的综合金融集团
中国平安宣布收购深发展,国内最大银行并购案掷地有声。291亿元的高额对价引发市场热议,关于“究竟是中国平安赚了,还是深发展赚了”的观点几乎各持一半。
相较外界非议与评说的充斥,深发展内部则出奇的平静。让陈蓉来形容等待平安入主的心态,她说套用当年新桥进来时员工们常说的那句话不管新桥旧桥,报表是最重要的,“不管哪个老板来都需要人干活,作为员工不需要关注太多事情,只有数据才是最具说服力的。现在下面分行和支行的员工们都期望重组的脚步越快越好。平安有几千万个人客户,几百万公司客户,对深发展来说,这好比在茫茫沙漠看到了一个湖泊。”
而深发展的重组获重生,似乎成了同业的效仿样本。放眼国内整个银行业,重组引资上市成为银行们备受推崇的药方。
20年风雨路,谁主沉浮。从牵一发而动全“深”到行将改旗易帜,从1997年底深发展以181亿市值称雄深市第一股,到如今被
五粮液以1490亿市值取而代之,深发展的几经起伏,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证券市场勃兴的点滴印迹。深发展也好,五粮液也好,“带头大哥们”是20年历史的见证者,更是这段历史的创造者……
(责任编辑:姜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