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缘起
本月19日,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再提池子概念,决定用“中医疗法”管理流动性。周小川说,研究中国汇率问题有“中医”和“西医”之分,采用中医的比喻有三层含义:一是不选择激进的休克疗法,而是选择渐进疗法;二是不指望一个单项措施起到特别大的作用;三是在反馈的基础上进行动态调整和允许试错。
11月24日,中俄宣布双方决定用本国货币实现双边贸易结算。某种意义上看,这是摆脱美元霸权搅起全球流动性泛滥的初步尝试,转折性信号意义重大。
控制流动性就是控制货币,控制货币就是控制通货膨胀和高物价,最终目的是不让企业和老百姓手里的票子贬值。本期《宏观今日谈》,我们着重梳理天量货币引发的通胀根源,厘清这个关键环节,也就能看明白“池子效应”。我们邀请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项目司原副司长、现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陈炳才先生,一同探讨“周小川的池子能否圈住货币泛滥”等问题。
“池子”关不住流动性?
NBD:流动性泛滥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渐严重。19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又提出了对流动性泛滥要用“中医疗法”。央行控制流动性有几种办法?
陈炳才:所谓用“中医疗法”来解决池子流动性问题,是政策层面的一厢情愿。按目前的政策,控制流动性的办法只有两种:一是用票据进行总量对冲,也就是央行向商业银行发票据,收回流动性,收票据的成本按利息价格计算;二是提升存款准备金率。除此之外没有别的选择,与股市、债券等都没关系。
NBD:有媒体披露,国际热钱已经蠢蠢欲动,广东和香港的地下钱庄已经放开手脚大揽生意,估计有接近7000亿美元国际热钱囤积香港,准备进入内地。我们现在想了解,对于直接经办经常项目和直接投资项目的银行,有没有出现大额度的违规?
陈炳才:按照银行的业务流程,每家银行都在做结汇、收汇业务。结汇与收汇形成差额,哪家结汇多、央行投放的现金就多,一般不存在流动性违规的情况。但有一种情况是例外,银行在外汇结收过程中,有些银行没按外汇管理规定操作,因此出现资金外流,进入房地产、股市和大宗商品领域。商业银行明明知道资金的去处,还是违规替企业结汇,但主要责任还在企业。这种违规占违规总量的比例很低,前几个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对此进行了严格检查,涉案金额在70多万美元。
NBD:外部流动性进入内地的目的是什么?
陈炳才:现在,国际上的投资资本和投机资本都看好中国经济。据媒体披露,已有索罗斯的90亿美元和近7000多亿美元的流动资金囤积香港。这些资金并不想做正常的贸易和投资,而是想与中国再打一场“对赌战”:一赌内地与香港的资本市场;二赌人民币升值。
还有一层目的是,对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制度的软约束。今年7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备忘录中,对进入香港的个人和企业对人民币的汇兑,取消上限,对机构与个人之间人民币划转也不给予限制。这个政策实际是在香港打开了人民币可兑换的口子,或是通道。所以,外国资金可以通过香港这个渠道,在香港资本市场兑换成人民币,再进入内地。至于进入内地后,由于都是人民币,就无法检查它们到底干什么去了。
NBD:周小川行长的“池子”能堵住乃至疏通好进来的流动性吗?
陈炳才:“池子”是一种概念。从未来趋势与结果看,阻挡不了流动性的增加与外汇占款的持续增加,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从2002年开始,中国的货币政策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一方面是中国经济增长始终向好,另一方面是汇率处于升值预期阶段。所以,近些年境外资本大量进入,今后也将大批量地涌进。中国需要外国资本参与经济建设,但资本一旦过量,尤其是投机性资本过量,不仅起不到好的效果,相反,会先破坏中国的资本市场,再严重影响产业体系,目前已经露出了一些端倪。
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不到位引起的。如果不尽快调整,预计我们会出现每年以4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规模继续增加,高峰时能达到6000亿美元。现在国际上的资本成本比国内的低,美元和欧元的存贷款利率都低于中国。国外资本就可以在汇率较低的价位时候进入中国,外资以企业之间的信用资金兑换成人民币,先在中国转上一圈赚取了利率差,等到汇率上浮到高位时,就把资金大规模地转移国外,又可赚取外汇差价。等于剥利差、汇差两层皮。所以,最终导致外汇储备与外汇占款不断增加。
用加息来补偿存款人?
NBD:从目前来看,流动性过剩是引发中国高通胀、高物价的主要原因。我们想弄明白,中国流动性过剩是外部原因造成的,还是内部原因造成的?
谢国忠:我想提醒的是,不要用“池子概念”转移引发国内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现在国内把通货膨胀看成是输入型通胀,这是难以自圆其说的。实际上,中国的通货膨胀是由于自己超发货币造成的。中国为什么发行了这么多货币?原因是体制存在严重的问题,央行在货币政策上没有了权力做决定。而地方政府分配货币的冲动最大,每个有权的机构都在争夺货币分配权,需求量完全是无底黑洞,造就了大量低效率投资,乃至经过多个渠道转移到房地产领域的投资,这是中国通货膨胀和流动性过剩的主要根源,而外面的热钱是次一级的原因。
现在,中国掀起了一股防止热钱流入的谈论热潮。实际上,这是拿美国QE2转移了话题,对通货膨胀的另一种解释。对于国际流动性的影响,我们只能说,国际形势创造了对中国冲击这样一个环境,迫使中国大量发行货币。国际上为什么一再让人民币升值?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限制中国货币过多发行的措施。
NBD:在您看来,中国货币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谢国忠:中国货币的核心问题是应该放权给央行。按道理,货币供应量与外汇储备有很大关系。但如果我们把热钱进来、央行发票据吸收人民币看成理所当然的话,那么,就把我们的货币投放看成一种被动投放、被迫投放了。这个因果关系一定要倒过来看,外部热钱不是导致流动性过剩的原因,而是结果。外部热钱只不过创造了一个让国内大量发行货币的环境,而国内借助这个环境就可以投放天量的货币。从2001年到2010年,中国的货币增长了4.6倍,把外部的钱算进去,超过5倍。这么多货币,是没人拿枪逼着你投放的。
NBD:当务之急如何化解宽货币与高通胀、高物价这对矛盾?
谢国忠:中国的通货膨胀是过去造成的,现在一时半会也改变不了。所以,一味地就通胀谈通胀已经没有意义了。当务之急,在通胀的环境下要达到经济稳定,必须让存款人安心。让存款人安心不要选择十分玄乎的做法,而是要用加息来补偿通胀,不要让老百姓的钱贬值,这是稳定的基础。也就是说,央行要提高存款利率,把利息提高到5个百分点,与通货膨胀率对齐。这样,老百姓手里的钱就不会贬值,不会吃亏。否则,百姓们就要提出疑问,为什么每一次的通货膨胀,老百姓的财富总是被剥夺?
企业不用担心汇率升值?
NBD:调整货币的两种手段是利率和汇率,国内学者正在争论该用哪一种。你们认为该怎么调整?
陈炳才:我认为,目前的利率与汇率应该及时调整。利率下调,汇率上浮。利率不能与欧美的利率差距太大,汇率可以再上浮3~5个百分点。这样,国际流动资本就什么也得不到,资金就不会大量进来,我们也就不会担心。
现在,我们采取逐步升值的外汇管理办法,反而是鼓励外国资本进入。因为他们预计人民币迟早要升值,就早点进来,升值后再出去。所以,汇率上升幅度要大一些。国内有很多出口型企业存在一种担心,怕汇率升值幅度过大承受不了,这是没有道理的。试想,国际市场上的原材料价格波动幅度都在5%~10%,欧元汇率波动幅度在15%~20%,企业都能接受,难道人民币汇率提高2%~3%就不能接受了?汇率不是单方面的,汇率上浮2%~3%是国际汇率市场上很正常的波动幅度,即使达到5%也属于正常。所以,如果我们连2%~3%的幅度都不敢调整的话,我们的汇率机制还算是什么机制?
谢国忠:动与不动汇率,对中国目前大的经济环境没有什么重大的影响,所以,就流动性对中国的影响来说,汇率是次要的。一个最基本的衡量标准是,因为中国的消费品市场没有进口的产品,即使中国进口了一些外国产品,但价格已经高出国外几倍,即使中国的汇率涨到20%,国内进口汽车价格是国外价格的3倍,甚至还高。中国超市里的牛奶价格比国外超市价格都高,房价比国外的还高,中国这样的高物价,汇率怎么会起作用?
NBD:眼下,企业和业内人士已经把货币政策调整看成头等大事。
陈炳才:目前,我们应该从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包括几个含义:一是每年度的货币供应量(M2)增长不应该超过15%;二是稳定利率乃至适当下调,而不是抬高;三是缩小银行存贷差,不对称地调整利率。银行利差可以缩小到1.8%~2.25%之间,利率差一旦过高,银行的放贷冲动很大,风险就很大;四是汇率最好提升,在相对的时间段里升值5%~7%,形成趋向波动,持续到一定时间根据需求可以回调。
结束语:通过两位专家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货币投放过大造成的流动性泛滥,主因在国内,次因是国际资本。所以,我们在主动预防外部流动性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同时,还需要继续给力调整国内货币政策。谢谢两位专家的精彩点评。
对话嘉宾
陈炳才 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项目司原副司长
谢国忠 独立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