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公司报道 > 酷公司

寻找中国的施密特

来源:《商业价值》
2010年12月10日16:00

  寻找中国的施密特

  如果腾讯有个施密特那样的人物,与360的战争还会打起来吗?

  刘湘明|文

  11月初发生的“腾讯封杀360”事件,波及数亿网民,注定要被记入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史。现在回头看看这场被戏称为“3Q大战”的强硬对抗,腾讯封杀360这一举动,出台之突然,随后面对网民强烈反应之惊愕,都暴露了整个腾讯决策体系的草率和盲动。如果再根据事后双方披露的信息,向前追踪一下事件发生的各种诱因和线索,便不难发现腾讯和360都在不停地误读对手释放的信息,从而不断增加自己的不安全感,矛盾得以持续升级,最终导致激烈对抗。如果去研究一下一战前的欧洲,或者冷战时期的美苏,就会发现这样的正例反例在国家之间都并不鲜见。而化解这样的对抗,需要智慧,更需要历练。

  根据公开资料,对抗的双方都正处在血气方刚的年龄,马化腾生于1971年,今年39岁;周鸿袆生于1970年,今年40岁。他们都是技术出身,创业历程都算顺利,遇到的都是市场化的困难,没有经历上一代创业者那么多体制、环境的磨难和挣扎。这种相对一帆风顺的成功路径,对于年轻的创业者来说,是幸运,也是欠缺。在一些关键时刻,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断,而很难冷静地从对手的角度、从全局去考虑应对之策。

  对个人来说,这只是年龄和阅历的问题,可以学习,可以弥补;但是如果从整个商业社会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并不是特例,反映出整个中国商业体系在治理结构甚至更深层次上的很大问题。

  不久前和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博士闲谈,他随口说起前东家Google的治理结构很值得研究——两个年轻充满激情的创业者(都生于1973年)加上一个年长沉稳的CEO施密特(生于1955年),形成很好的互补和制衡,使Google既能够保持创新和冲劲,又不至于在执行和战略上出大的问题。

  这就引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猜想——如果360或者腾讯公司中有施密特这样一个“老江湖”压阵,事情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可以肯定地说,导致这种直接激烈对抗的概率会大幅度下降。

  本期杂志回顾了几年前框架传媒火线并购的往事。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整个故事中的主角谭智的年龄,在启动这一连串眼花缭乱的并购的时候,他已年过50。我曾经问过他本人,框架当初没有选择对抗而是合作的战略,是否和他当时的年纪有关?当年他能够说服那么多公司甘心被框架并购,是不是也和他的年纪比他所有的合作伙伴都大、阅历更丰富有关?他沉吟了一下,说“应该是”。

  对所有年轻的创业公司来说,一个有丰富管理经验和人生阅历的职业经理人,将会给公司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好处。但是我很悲观地认为,“施密特”对中国企业来说仅仅是个梦想,原因是双方面的:

  首先,从创始人来看,我们的商业文化几乎决定了创始人和职业经理人的关系很难发展到Google三巨头的层次。在Google,两个创始人佩奇和布林一个担任产品总监,另一个担任技术总监,而施密特则担任董事会主席兼行政总裁,貌似还是创始人的领导。这背后,是佩奇和布林对于自己不足的清晰认识,以及对于自己权力欲的克制。

  其次,从职业经理人的角度来看,中国的职业经理人本来就少,更可怕的是职业经理人创业精神的萎缩。施密特加入谷歌的时候,谷歌员工只有200人,商业模式还未确定;惠特曼从孩之宝加入eBay担任CEO时,eBay也还只是一个寒酸的小公司。可以想象,做出这种决定,需要何等的勇气和远见。但在中国目前崇尚务实的商业环境下,除了老谭的故事外,几乎再也没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责任编辑:李瑞)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