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一放高利贷者,“1.5亿元被骗”案轰动厦门。
但这并不能使得高利贷链条就此收敛。连日来,导报记者调查发现,年借贷利率超过22.24%、“滚雪球”似的民间高利贷依旧盛行;更疯狂的则是,按日计息的小额高利贷,折合利率高出银行数十倍。
值得注意的是,在民间资本充沛、银根紧缩的背景下,厦门多部门正联合着手进一步规范民间借贷。
事件 “1.5亿元被骗”案 一对情侣不幸卷入
在长青路的一咖啡馆,年轻的王阳(化名)和女友静静地坐在角落里。
几天前,“厦门放高利贷的老陈被用假证骗走1.5亿元”这则新闻,引起很多人兴趣,但王阳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也成了卷进大案中的一名配角。
王阳没有心情多谈,但他的朋友转述,老陈“被骗”的1.5亿元,不少是老陈找别人借来的,其中的60多万元,就是王阳的。
“经朋友介绍,他把原本想买房的60万元,按月息1.5%的利息借给老陈。”这位知情者透露,平时节俭、低调的富豪老陈,人缘、诚信等各方面都不错,因此不少类似王阳这样手头有一点闲钱的朋友,也不幸卷进了该案,成为潜在的受害者。
根据披露的材料,老陈放贷时,月息在3%左右。原本这笔钱,有望给王阳、老陈每月各带来9000元的利息收入,但现在双双陷入困境。
“这钱,要是要不回来,这几年白活了。”王阳很泄气,他说,其实就是想让手头的钱不至于贬值,结果就成了这起大案的一名不幸者。
调查 事实上,像王阳成为第一批不自觉的放贷者的,并不在少数。
很多放贷者,本身也是借贷者,经过层层赚差价,形成暴利的放贷链条。导报记者调查发现,有的贷款利息竟要比银行高出数十倍。
放贷者也是借贷者 事实上,像王阳这种不自觉的放贷者,并不在少数。在安溪某镇,一些村民习惯将家里的存款取出,然后转借给亲戚。
“家里的几十万元存款,在厦门买不起房子,银行存款利息又很低。”安溪的一位圈内人算了一笔账,最近加息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也才2.50%,即一万元只有250元的利息,感觉手头的钱在贬值。
但今年,这位圈内人的一位亲戚开了一家“担保公司”,需要充实贷款本金,于是提出借款,答应支付月利息1.5%,一万元一年有1800元利息,比银行高1550元。
“没有抵押,就是写借条,一年结算一次。”这位圈内人坦言,这样的借贷靠的是亲情和信誉。这样的“信誉”,使得第一次借贷交易顺利成交。
最近听说上述老陈被骗后,这位圈内人吓出了一身冷汗,第二天就要求收回贷款。
事实上,这只是一个缩影。对于不少高利贷放贷者来说,除了自己手头的现金资产、银行贷款(正常渠道)外,本身往往也充当借贷者,即通过向亲戚、朋友、熟人等筹集原始放贷资本。这也使得很多不自觉的放贷人,成了首批放贷者。
“滚雪球”似的募资 导报记者调查发现,对于放贷者来说,主要分“圈子经营”和“公司经营”。
“像上述的老陈,吸收小笔借贷,然后大笔放贷。”知情人士介绍,这样的“圈子经营”,客户主要也是熟人,在交易中赚差价,这在民间借贷中,比较普遍。
“公司经营”,则是借公司平台向社会客户发放贷款,往往是几个人一拍即合,然后简单注册一家公司。据悉,目前这些普遍以所谓的“抵押”、“担保”、“商贸”,甚至代发薪水等方式存在。一位知情人士向导报记者披露,这些公司往往更像 “皮包公司”,“给他们打电话过去,往往都是在路上或在开车”。
但不管是 “圈子经营”还是“公司经营”,往往涉及多次借贷行为,这些人在“募资”时就付出不小成本,有的甚至经过三四手交易,利息一级一级地往上涨。
惊现“天价高利贷” 根据相关规定,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不含浮动)的4倍。按现在一年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5.56%计算,即不超过22.24%,否则就算高利贷。
经过上述募资,在市场上打着“低息借款”口号的公司,利息并不低。
一家“免抵贷款”的公司向导报记者表示,三个月左右的借期,若正规办理抵押手续,月利息3分;若仅出示房产证、现场调查等,月利息6分。
导报记者走访发现,除非是老客户,不然很难贷到月利息低于3%的,即年利息在36%,超出银行同期贷款利息的5倍。
在一个所谓“薪水预支专线”,当听说导报记者想短期拆借时,对方干脆建议用“日息”:新客户,一万元日息要200元;老客户,优惠一下,日息100元。
按100元的日息计算,一年要支付360%的利息,即相当于银行同期利息的65倍左右。
“免抵押,聊一聊,当天就有望放贷了。”一位办公人员表示,通过日息贷款的,主要是短期拆借,“由于手续相当方便,在短期借贷者中比较盛行”。
背后 “小笔借大笔贷”最可怕 事实上,在银根紧缩以及民间“热钱”充沛的背景下,这种民间高利贷现象确难禁止。
“有的放贷者,本身没多少钱,但一进一出,赚个利息差价,这几年竟然发财了。”一知情人士向导报记者披露,今年来,在民间放贷市场上,确有一拨“胆大者”赚得盆满钵满:比如,通过各种关系吸贷1000万元,月利息赚个1%的差价,一年就有120万元的利润,可谓“无本万利”。
这位知情人士表示,最可怕的链条,则数通过 “吸收一笔笔小钱”,然后中间商进行“大额放贷”,“比如,有的用钱大户动辄要求上千万、上亿元。”这样,一旦出现一笔坏账,中间商往往只能 “拆东墙补西墙”,进而出现倒“金字塔”似的灾难,使得一大批原始“放贷者”血本无归。
更可怕的是,对于小笔资金出借者来说,往往并没有获得相关抵押贷款,一旦出现问题,难以补救。
“厦门的这起1.5亿元被骗案,就是一个极大的教训。”相关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坦言,这也给厦门的民间借贷、尤其是高利贷,狠狠地敲响了警钟。
作者:易福进 香卉辉 (来源:海峡导报)
(责任编辑: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