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当前输入性通胀压力可能弱于2007年-2008年,但是,2011年的通胀情形不容乐观。
□ 沈建光 | 文
国家统计局与中国物流和采购联合会(CFLP)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显示,11月PMI购进价格指数再次走高,进一步验证了笔者对于通胀的担忧。PMI各分项指标稳中有升,显示目前经济运行整体稳定。尽管当前输入性通胀压力可能弱于2007年-2008年,但是,由于如今的国内流动性更加旺盛、劳动力工资上涨、资源价格上调的压力进一步增大、房地产价格高企仍将助推租金价格上涨等,明年的通胀情形不容乐观。
值得肯定的是,中国政府本次应对通胀态度更为积极,调控力度也超过以往。如果能够吸取过往宏观调控的经验和教训,在通胀压力尚未失控的情况下,及早采取紧货币、宽财政的措施,就可以保持经济增长和物价的稳定。
内外环境同中有异
与2007年-2008年相比,当前的国内国际宏观环境有较大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国内外经济形势弱于当年。从国际环境来看,2007年全球经济增长势头强劲,按照IMF数据汇率加权法计算,2007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9%,直到2008年末,金融危机爆发,各国经济才出现低迷。现今发达经济体复苏前景仍不明朗。从中国自身来看,2007年,中国GDP增幅为14.2%,是199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如今,尽管中国经济增长势头依然强劲,但依靠政策刺激更为明显。
其二,输入性通胀压力弱于2007年-2008年。2007年以来,美元指数一路走低,最低时曾降到71.66(2008年3月)。美元大贬促进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IMF初级商品价格指数显示,截至2008年7月,能源价格较2007年初上涨了230%,食品价格指数上涨了150%,金属价格指数上涨108%,各分类指数普遍翻倍。可以说,当时的通胀压力是全球性的。如今,美国实行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同样依靠宽松政策刺激国内低迷经济,在“汇率大战”和“贸易大战”下,美元不降反升,贬值情况弱于当年。尽管大宗商品价格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上涨局面,但是,笔者认为,此次通胀风险主要集中在新兴国家,输入性通胀压力可能弱于当时。
此轮通胀风险来自何方
通过对比研究,笔者发现,两轮物价上涨有六大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食品价格上涨为“始作俑者”、非食品价格呈趋势性上涨、居住价格上涨成为通胀第二推手、PMI购进价格增幅明显、PPI逐步回升加大未来CPI上涨风险、全球流动性过剩引发输入性通胀担忧。
当前物价上涨压力似乎更为严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国内流动性过剩。当前,国内流动性远远超过2007年-2008年,更令人担忧。近两年,M1、M2增幅高于20%,远远高于以往水平。2009年以来,中国的M2与名义GDP之差处于历史最高水平。M1-M2增幅“剪刀差”在2010年1月扩大到12.87,是历史最高水平。贷款增速居高不下。10月,新增贷款接近6000亿元,远超市场预期。如此宽松的流动性将导致今年的新增贷款很难控制在7.5万亿元以内。尽管货币供应量到通胀之间的传导具有时滞,亦非稳定,但长期货币供应量已经造成流动性宽松,未来通胀压力仍然不容小视。
二、资产泡沫表现异常。虽然当前股市整体水平低于2007年,但这主要是受大盘股拖累,实际上中小盘股整体已经呈现上涨趋势。另外,当前房地产市场泡沫更为严重。2009年,房地产一度萎缩,但在国家信贷和税收等相关政策的刺激下,房地产业迅速升温。尽管全球性金融危机尚未完全消退,中国房地产价格却再次快速上涨,其势头甚至超过2007年。虽然政府已经出台打压投机行为,但房价较高的局面尚未有效缓解。较高的资产泡沫和严厉的打压措施,让游资转向它处,更多的炒作行为加大了物价上涨压力。
三、劳动力工资上升,可能推高中国通胀。“刘易斯拐点”出现以后,随着低端劳动力供不应求,农民工工资显著提高,并有可能逐步传导到其他部门,形成整体工资水平的上行压力,未来将会带动核心CPI稳步上涨。一直以来,笔者主要关注由初级产品市场价格上涨导致的成本推动通货膨胀,而这次即使忽略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的原因,劳动力工资上涨也将推动物价水平提升。经过“刘易斯拐点”后,日本和韩国均出现了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即高通胀和高工资螺旋式上升的情况。
四、资源价格面临上调压力。目前,以煤电油气为代表的资源产品价格正进入集中上涨期,在内外因素的重叠压力下,长期通胀压力不可小觑。主要表现在:(一)天然气需求旺季来临,国内天然气销售价格上涨似乎已经成为必然。今年6月1日,国家发改委统一提高国内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0.23元/立方米,并规定在调后基准价格基础上再上浮10%,同时要求各地尽快理顺下游天然气销售价格。(二)民用低电价时代行将结束。10月21日,居民阶梯电价征求意见结束,电价面临上调。尽管国务院已经出台要求稳定资源价格改革,但长远来看,资源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通胀风险仍然存在。
笔者预计,11月CPI将超过10月,达到4.8%的年内新高。2010年全年的CPI将达到3.3%,超过年初3%的既定目标。在紧缩货币政策引导下,预计明年CPI将整体上呈前高后低走势,全年维持在4%-5%之间。
紧缩货币 积极应对
在应对通胀的政策方面,历史也有诸多相似之处。2008年,为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中国的宏观政策基调转为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在2007年-2008年短短的两年里,央行曾15次上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6次提高存贷款利息率,希望通过货币政策收缩流动性。同时,为应对物价节节攀高的局面,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生产、严格控制工业用粮和粮食出口、加快健全储备体系、加强市场和价格监管、完善和落实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办法等九大措施。
为应对本轮通膨,中国早已采取了类似行动。目前,央行年内已五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并加息一次。另外,国务院也出台了包括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稳定农副产品供应、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建立市场价格调控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等稳定消费价格的16项措施,各部委也纷纷采取“组合拳”,管控力度之大实属罕见。
笔者认为,此次中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方式十分积极,对于防止物价持续上涨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由于目前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18%,进一步上调的空间有限。同时,尽管行政干预能够短期内缓解物价上涨,但由于目前通胀问题关键在于负利率存在时间过长,居民储蓄已经受到严重的损失,仅仅依靠行政手段并不能稳定长期物价。笔者认为,进一步采用加息这一价格型工具才是解决通胀问题的关键。预计央行会选择在近期再次加息。由于加息周期已经启动,预计到明年年末,一年期存款利息有望最多加200个基点,直到负利率消失。
政策变动影响几何
未来“紧货币、宽财政”政策将对宏观经济、企业运行、资产价格产生重大影响。
“宽财政”确保经济稳增长。伴随着岁末传统消费旺季的来临,未来消费势头将依然强劲,预计11月消费同比增速可能在18.5%左右。另外,由于四季度大量保障性住房正在投入建设,加上4万亿元刺激项目的收尾,未来固定资产投资也不会有太大下滑,预计前11月累计同比增速将与上个月大致持平。
在紧缩的政策下,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将进一步下降,预计GDP同比增长将放缓至9%至9.5%,2010年GDP同比增速略超10%。由于明年是“十二五”的第一年,相关产业政策布局会加快发展,各项重点项目会陆续开工,因此,2011年经济也不会存在太大的下滑。
企业利润可能缩减。无论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还是加息,都会使得企业的资金周转紧张,造成利润率下降。2007年-2008年六次加息周期以后,企业利润率下降明显。为了减缓加息对于企业利润的影响,央行尽量选择非对称加息。
总而言之,过往宏观调控的经验和教训值得记取。政府应当在通胀压力尚未失控的情况下,及早、果断采取紧货币、宽财政的措施,如此则有望保持经济增长和物价的稳定。
作者为瑞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