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金融机构

王振耀:企业“缺位”慈善基金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陈洁
2010年12月14日00:45
  1954年出生的王振耀,如今的身份是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此前曾担任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司农村处处长、基层政权建设司副司长,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副司长、司长,有“最爱发言的司长”称号。今年6月,其辞掉公职“下海”,进入慈善领域。

  谈到慈善问题时,王振耀观点明确:普通人在慈善中有巨大力量,应发挥群体的力量。此外,对企业而言,应成立自己的慈善基金会,请人来专职做慈善。

  《21世纪》:在中国,大家普遍觉得慈善离自己还比较远。请问您觉得应该怎么样推行慈善,才能让大家心甘情愿的加入?

  王振耀:我认为办法很多,但是最关键是两个概念应该改变。一个概念认为慈善是富人的事情。另一个概念是,做慈善就应该纯洁无暇。

  在中国,普通人是慈善的主流,2008年中国的个人捐款超过企业捐款,只是没有被挖掘出来。中国人做慈善有一个习惯,不留名,不认为平民是做慈善的主流,事实上这是大家没有看到自己的力量。中国人平时做了多少小的慈善,邻里互助、朋友之间相互帮忙经常发生。我认为舆论应该多发现普通人做慈善的典型事例,这样的慈善更真实,慈善的氛围也会扩大。

  另外,在中国通常认为做慈善应该具备很高的道德。这一看法貌似很高尚,实际上却不具备操作性。现实是每一个人都有缺点,如果真这么要求就没人敢做慈善了。因此在中国,很多人想做慈善,不敢公开做,特别低调。这个观点应该转过来,不要把慈善变成道德法庭。

  《21世纪》:请问您认为在政策上应该对慈善事业有什么支持?

  王振耀:政策上落实免税捐款,这一点北京地区在全国是做得最好的。大家都知道我曾经为500元捐款落实免税的事,刚一开始北京落实捐款免税也有障碍,但是现在已经很方便了。捐款免税应该要多宣传,和大家的生活联系起来,而且好像还能占点便宜,因为企业捐款免税12%,个人捐款免税30%,这个比例不低。事实上这不是占便宜,而是制度对你的尊敬,尊敬你做了好事。免税可能免几十元,也可能免几十万元、几百万元,这样一来社会风气就变了,会导致善心的开发,因此一定要落实相关政策。

  另一方面,慈善组织的注册应该更方便一些,鼓励更多的企业成立非公募基金会。在美国有10万个慈善基金会,在中国只有2000多个,显然,没有较多的基金会,就没有办法实施较为顺利的捐赠。还有,股票捐款的规定需要借鉴国际经验,一般是股票不卖就不上税,这样才方便捐赠,像这样一些政策要研究和借鉴。

  《21世纪》:您曾呼吁建立中国企业基金会,请问您认为企业在中国的慈善事业中担任什么角色?

  王振耀:现在需要开发企业的社会功能,在公益事业上面企业能够起到领头作用,国际上一般称之为企业社会责任。一个国家中,大企业捐款的总额累计起来没有办法和平民比,但是像巴菲特、比尔·盖茨捐款几百亿美元,就起到一个榜样作用,能发挥更大的影响。

  在中国,企业基金会太少了,很多企业还是等着别人从外边来要钱捐助。有很多省市,企业基金会不多,企业捐款怨气不小。其实企业建立基金会的大门是敞开的,企业应该建立自己的基金会,请人来专职做慈善。

  《21世纪》:请问您认为慈善事业如何利用网络?

  王振耀:利用网络在做慈善,这个事情刚刚开始,但是效果不错。壹基金利用网络小额捐赠,一年下来募集额达到几千万元。利用网络这一更便捷的方式,可以为普通大众建立捐款的渠道,使大家更方便。

  此外,网络可以给予普通人更多的信息反馈。比如捐款之后,可以公布哪些项目是由北京人捐款支持的,哪些是某个省的捐赠者支持的,这比较能够符合捐款人的心理。

  《21世纪》:请问您认为,在中国推行慈善事业应该遵循东方还是西方的道德规范?

  王振耀:我认为应该中西结合。中国的文化很厚重,中国老百姓的素质相当高,邻里互助、朋友互助是文化中长期具备的,人民乐善好施,大方,别把中国文化丢了。但另一方面,中国也有不合适的地方,比如大学学生宿舍卫生间缺乏卫生纸问题就普遍存在,大学应该是人文精神最好地方,但是中国没有一个名牌大学注意解决这个问题,反倒是口号不少,这就是不以学生为本,不尊重普通人的普通需求。因此,做慈善需要借鉴西方的经验,以人为本,一些政策如大众捐款免税等等都应该贯彻这种精神。

  作者:陈洁 (来源:陈洁)
(责任编辑:王洪宁)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