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区域经济

揭秘“清远现象”:高增速下的转型压力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2010年12月14日03:05

  揭秘“清远现象”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谈佳隆 邹锡兰︱广东报道

  连续六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列广东省第一、被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视为创造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奇迹——清远,一个位于珠三角与粤北山区接合部的地级市,连续多年的高速协调发展,折射出我国

处于工业化中期地级市的跨越发展轨迹。

  “清远明确了人均GDP到2010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前达到广东省平均水平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保持GDP年均增长18%以上。对于这个刚性的指标要求,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清远市委书记陈家记告诉记者,“到2015年,清远的人均GDP有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并将加速融入和追赶珠三角。”

  高增速下的转型压力

  1991年,《人民日报》长篇通讯《邻近“金三角”的寒极》中指出,正当珠三角如火如荼发展经济之时,清远却因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而让人吃惊。

  2005年,《人民日报》再次聚焦清远,同样以长篇通讯《广东酝酿发展模式之变》报道了“清远现象”:其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从2001年全省倒数第二跃升到2005年全省第一,成为广东省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

  自2005年以来,清远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取得“六连冠”。但横向比较来看,广东省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速,珠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整体竞争力提升,清远面临着“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发展变局。

  在清远的GDP结构中,固定资产投资占到了七成以上,清远经济能否通过转型获得可持续性增长,成为摆在地方官面前最为紧要的问题。

  “今年是清远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不转固然不行,慢转也不行,但盲目转更不行。”陈家记在今年的一次党政干部会议上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这几年,清远依靠‘近水楼台先得月’,积极主动到珠三角去抓‘鸟’(腾笼换鸟),但我们要清醒看到,从外国或珠三角转移到清远的产业只是整条产业链中生产价值较低的一段,所以,仅仅依靠简单的产业转移,我们只能永远落后于别人。”

  “前几年,清远的经济发展也曾遇到‘工业无园区,有企业无产业’的情况,工业布局不够合理,产业集聚程度较低。”一位清远地方官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以前一些所谓成功的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严重限制了清远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传统的、粗放的、以牺牲资源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必须转变。”

  面对高增速下转型已时不我待的压力,清远市委市政府决心通过“跨越发展”寻求自身的发展空间和出路。

  靠环境招商,靠产业链招商

  12月初,《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来到清远。扑面而来的是各式各样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清远市的一位官员指着市区美丽北江边一片依山傍水的土地向记者介绍说,这里是已经签约即将开工建设的清远市金谷科学城项目。

  该项目一期计划投资200亿元,重点建设创意产业园,同步建设教育、旅游、高端地产、高端商务、金融等,是集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技术业于一体的高端人才积聚地、高端科技孵化器和国际一流水平的生态宜居新城。

  加上已经签约、一期计划投资300亿元的清远市科学动力城,这些项目的引进和建设,是清远依托武广高铁、广清轻轨、高速公路网络带来的区位、交通优势的提升,是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对清远“大广州卫星城市、环珠三角高端产业成长新区、华南休闲宜居名城”发展定位的重大行动,也是清远加快推进“三圈四带”经济发展布局重大战略的具体实践。对清远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招商引资方面,具有后发优势的清远则思考得更多一些。“原来是为了尽快做大,只要有人来就行。近年来,清远的招商引资已经实现了有选择的引进,已经从原来的靠优惠招商转变为靠环境招商、靠产业链招商。”陈家记说。

  “有选择”引入云南铜业成为清远做深产业的一个典型范例,让落后污染产业转变成环保新兴产业,成为清远谋求跨越式发展的一招妙棋。

  清远没有铜矿,但每年清远从全世界回收的铜资源有80万吨,使清远成为我国再生铜生产的明星城市,成为大名鼎鼎的“中国再生铜都”。

  清远市的一位官员告诉记者,高峰时清远有2300~2500户拆解旧电线的小作坊,由于拆解技术落后,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污染。“后来我们对这个产业进行引导,创办了循环经济区,让分散的拆解户都集中进园区,并通过先进方式拆解,使得清远的再生铜成为重要产业之一,并使‘清远铜’蜚声海内外。”

  “我们提出积极推进清远有色金属再生产业集群,”陈家记向记者坦言,“目标是让这个集群最终发展到1000个亿到2000个亿的产值。我们还要引进铜加工的下游企业,从回收到加工生产到最终产品,把产业链延伸,把整个产业做大做强。现在云铜、江铜都搬到我们这边来了。”

  除了再生铜产业链之外,清远正加快培育机械装备、汽车零配件等一批特色支柱产业,并已聚集了一批知名项目,并希望通过推动佛山(清远)产业转移园成为高端产业成长的重要平台。

  在清远谋求“跨越发展”的同时,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化等直接为工业提供服务的行业发展滞后,成为制约清远工业园区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瓶颈。

  清远选择了加快融入广佛都市圈,并加强与广州、佛山在城市、交通、市场、产业等方面全方位对接,利用得天独厚的优势全力打造物流中心、会展中心。积极融入珠三角的发展,借力珠三角的优势,正使得清远成为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范例。

  “转”出区域发展新天地

  在中国区域经济大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广东,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严峻问题。今年3月,汪洋指出:“全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到现在这个发展阶段,最穷的地方还在广东,这是广东之耻,是先富地区之耻。”从而引发了舆论对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广泛反思。

  清远的一位官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清远曾经是寒极,如今是热土,清远从地域上和产业上通过跨越发展所形成的后发优势,证明了广东省在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上能够行得通,证明‘双转移’能够解决广东省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

  2008年,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在清远市委书记陈家记看来,这是为清远“转”出了新天地。

  佛山与清远“结对”曾一度让外界对清远的发展感到担忧,因为佛山的建材、水泥等产业污染严重,耗能很大。但陈家记坚定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从来就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他举例说:“以前的水泥厂,方圆一二十公里都灰尘滚滚,清远承接水泥厂之后,通过技术改造,水泥生产工艺达到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水平,现在每一条生产线日产量可以达到5000吨,而且工厂都是花园式的,甚至它的厂房墙壁都不会有灰尘。由于普遍实行了余热发电,还大大节约了能源,降低了碳排放。”

  正是通过主动融入珠三角现代产业分工体系,着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大型央企和民企,清远正在追赶珠三角城市,正在消除粤北区域与珠三角发展不协调的差距。

  “清远现象”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专访清远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家记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谈佳隆 邹锡兰︱广东报道

  《中国经济周刊》:清远已经在广东创造了经济“六连冠”,被誉为“清远速度”和“清远现象”,清远市委、市政府是如何为清远的发展定位的?

  陈家记:清远是一个发展中的城市,建市时间不长,再加上原来的基础比较差,所以清远在经济上相对于其他地区要落后。清远历届领导班子带领全市人民经过长期探索,为清远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清远发展的路子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清远的地理位置比较好,处于珠三角和粤北山区的结合处,这里离省会城市很近,离广州白云机场也很近,所以我们认为,清远要发展,首先要搞好环境。为了完善各方面的条件,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建设“绿色经济城市,岭南宜居名城,华南休闲之都”作为清远发展的定位。

  《中国经济周刊》:清远提出的“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城镇特色化、管理人性化”的发展战略,这对清远的发展将产生哪些影响?

  陈家记:一个地方“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清远也不例外。清远的欠发达就“欠”在工业不发达。我们推进工业园区化,促进工业向园区发展,不能继续以往“处处点火,村村冒烟”的发展方式,所以我们要让工业进园区,最大限度地控制工业的污染,既要发展清远的经济,也要保持良好的生态。

  “农业产业化”就是要求大力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的资源规模生产。规模生产可采取一系列先进的生产技术,农业机械化才能够得到推广,农业的水利设施才能够完善。

  在推动城市建设特色化方面,既不能够照搬照抄国外,又要彰显清远的个性。清远的人口分散地分布于粤北地区,走城镇化发展的道路,不仅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会改善,基础设施的投入会更加节约,土地的利用率也会提高。

  而在管理人性化方面,要促进我们的财政资源向公共事业集中,并体现在社会管理和人性关怀这些方面。

  《中国经济周刊》: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方面,清远有哪些经验值得与其他地方分享?

  陈家记:清远市委、市政府给“宜居城乡”提出了五个指标: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生活方便度和公共安全度。这几年,清远的经济社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清远的发展可以说速度与质量是协调的,城市跟农村的发展是协调的,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协调的。在此轮广东省的产业转移过程中,清远已经逐步融入了珠三角的产业链,但清远承接产业转移不是工厂的简单搬家,我们要求这个搬迁的过程就是更新改造和优化升级的过程,通过淘汰、升级、引进和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最大限度地控制了工业污染,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并成为名副其实的大珠三角“后花园”。

  《中国经济周刊》:清远被称作珠三角的“后花园”,如今清远提出要成为“华南休闲宜居名城”,清远在发展地方经济时,如何发挥自己的生态环境优势?

  陈家记:清远的生态和环境,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我们不能够为了谋求一时的经济发展而破坏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的自然资源,所以,我们提出来清远要发展,但是要发展绿色经济。清远是一个旅游大市,前几届的班子提出来要把清远打造成珠三角的“后花园”,通过努力,这个“后花园”已经基本形成,森林覆盖面积达104.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7.4%,每年大概有一两千万人到清远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所以我们完全有条件做“华南休闲之都”。

(责任编辑:王洪宁)

转发到微博

已转发1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