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预期”“罚炒作”“发补贴”等多项措施之后,农产品价格开始回落趋稳,
但与此同时,老天爷又为调控物价出了一道难题。入秋之后,多个小麦主产区遭遇旱情。在寒潮席卷我国大部分地区之后,降温、雨雪、大风又成了近期天气的代言词。
专家表示,旱情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是多种天气因素中最严重的,而雨雪天气易导致运输困难,从而为短期内物价调控增加难度。值得警惕的是,气候很容易成为投资者炒作的题材。
调控遭遇极端气候
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截至上周(12月6日~12日),全国36个大中城市重点监测的1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已连续第5周回落,比11月初下降17.4%。总体来看,食用农产品价格也已连续第3周回落。
物价调控初显成效的同时,也迎来了又一个调控难关——入秋以来,山西、山东、安徽等多个小麦主产省先后遭遇旱情,11月至今,多个冬麦区均未出现有效降水。
据山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15日通报说,10~11月份,山西省平均降水量仅22.6毫米,比历年同期少了五成左右。
小麦产量位居全国前三的山东省,自10月以来,平均降雨量仅为7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87%,全省已有四成以上小麦受旱。
此外,9月底至今,安徽省的农作物旱情也一直呈发展趋势,自11月10日发布旱情预警以来,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曾3次发布旱情预警。
据新华社报道,初步统计,今年以来干旱造成我国粮食损失高达168亿公斤。
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粮食分析师马文峰表示,旱情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是多种天气因素中最严重的,需高度重视。“不过,近日多个省份出现的降雪,可一定程度缓解冬小麦旱情。但雨雪天气也会加大运输困难,从而在短期内增加农产品流通成本,由此增加物价调控的难度。”
谨防“天气市”炒作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黎雪荣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天气因素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产量减少、流通成本增加等方面,还容易成为市场炒作的题材,从而推高农产品价格。
“在期货市场上,当农作物处于播种、生长期、收获等关键时期,‘天气市’往往容易成为投资者炒作的题材。由于信息不对称,炒作极端天气将给国际农产品价格的未来走势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黎雪荣表示,我国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的农产品包括大豆、棕榈油、棉花等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品种。
值得关注的是,中央气象台已于16日解除了暴雪、寒潮预警,并表示南方雨雪将逐渐停止,气温开始回升,但在12月22日以前,旱区旱情仍将持续,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中南部、黄淮等气象干旱区均无降水。
“针对冬麦区不同程度的旱情,抗旱保苗工作正抓紧展开。”农业部总经济师陈萌山在日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