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区域经济

王一鸣:“十二五”时期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0年12月18日12:21
  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受邀参加前瞻论坛。今天我主要谈“十二五”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相关问题。我们区域经济政策,一个基本目标是要区域的协调发展,它的内涵是什么?我们也是通过长期的研究,我觉得要有五个基本的内涵:第一,区域间发展的差距要控制在合理的范 围之内,这个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也是各地区一直在呼吁的一个问题。第二,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因为在不同的地区,要经济发展水平完全一致,是做不到的,因为它的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差异性很大。第三,各区域的比较优势要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虽然经济发展有差距,但是它的优势能够显现出来。第四,综合竞争力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第五,区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能够相协调。

  在讲我的主题之前,有一些前提观点要说清楚,第一,辩证地看待区域差距。区域差距小,意味着一个经济体均势性更高,当然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是作为一个区域差异大的国家,从另外一个视角看,它有它独特的优势,就是它可以通过区域的差距实现产业梯度转换,把经济的高速增长期大大的拉长和延伸,这是我们国家显现出来的。我一会儿讲到东部沿海的产业向中西部产业转移的规模现在是越来越大了,这可能是我们经济高速增长周期能够延续,我们已经持续三十年了,还能延续吗?这是一个重要的条件,我们增长的动力能够持续地增强,这也是个重要条件。

  中国区域的差异性反映很明显,从经济密度来看,差异性是非常大的。我想围绕三个方面来谈,一是“十一五”区域发展的态势和问题。二是“十二五”区域发展面临的机遇和趋势。三是“十二五”的战略和重点任务。

  第一,基本态势。我们差距扩大的趋势在趋缓,趋势的一个标志年份就是2008年以后,2008年以后,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速都超过了东部地区,今年前三季度依然呈现这样一个格局。我前一段时间去上海,去浙江,因为到那个发展阶段,增速上不去,不是说想上去就上去的,为什么?一个重要的动力就是投资增幅上不去了,比如浙江这几年大概就在10左右,上海更低,投资增幅上不去。所以,从这个态势来看,这种差异性在趋缓,这也表明“十一五”区域总体战略的实施是有成效的。东部的份额在2008年是在缩减的,它以前是一直上升,但是2008年以后开始有细微的调整,其他地区的份额相对来说有所提高。这是人均GDP(图),差异性依然很大,中间这条蓝线是平均值,高于平均值的省份和低于平均值的排列关系,前面三位还是三个直辖市,从省区来看,浙江排第一位。但是内蒙排在很前面,内蒙的人均GDP最近的统计已经超过山东了,这个也是很有意思的现象。

  第二,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度提高。因为要素的流动是向回报率高的地区流动,如果不是受政府的干预,相对来说空间的集聚度是提高的,像这种集聚,首先它表现为向大都市圈的集聚,比如现在北京和上海,北京现在控制人口增长,北京统计口径不一样,大致要1930万人,有的说可能是2000万,上海也是这个概念,1900多万人,这反映经济资源和要素配置的集聚。二是向城市群的集聚,我们也做了一个统计,如果全国十个主要的城市群占全国GDP的份额是提高的,城市群里面最主要的还是沿海三个城市群,它的集聚度最高,接近30%。

  第三,区际的分工还是在强化,总的表现为沿海和中西部的产业差异性在扩大,现在一些有利于在沿海配置的产业,加快在向沿海转移,包括好多原材料产业,比如钢铁,我们内陆地区因为资源不丰富,比如武钢,现在想跟柳钢合作,推到沿海去,因为资源依赖国外,包括一些有色行业都是在向沿海转移,在临海配置。包括一些重型加工业,比如东方锅炉厂,它的配件做1000瓦的核电机组,在内地运都运不出来,到广州的南沙就是临海配置。内地越来越趋向于能源和资源的产业,当然也包括一些农产品加工业,产业的分工在强化。比如西南地区的水电、西北的油气开发、中部的粮食,这个特色在强化。

  第四,“十一五”采取了对特殊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包括几类,少数民族地区,比如西藏、新疆,对资源型城市、对生态功能区,比如三江源,现在国家发改委马上要批的就是关于三江源的规划,这些支持是在强化的。

  第五,与周边的次区域合作也在全方位展开,包括与中亚的油气合作,与东南亚的泛亚铁路的建设,与俄罗斯西伯利亚油气合作,这种次区域合作正在进入新的阶段。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还会进一步强化。

  金融危机对中国区域发展还是形成了很大的影响,我们原来认为金融危机只是冲击东部地区,因为它是外向性经济,现在看来对中西部的冲击和影响可能会更大,因为中西部的调试能力、抗风险能力更弱、产业更加单一。数据显示,去年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恰恰是中西部的一些省份,比如山西煤炭资源大省,他出口外向型很低,他受打击影响程度最大。金融危机后,区域格局也在洗牌,这种洗牌更多地表现为产业的转移,由于环境的变化,要素成本的变化,这种产业转移的规模正在加大。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这个是很明显的,这个问题突出了。这次中央的建议,包括制定“十二五”规划,这个问题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现在问题什么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标准是什么?这个都要界定清楚,国家产业政策要投入,来实现均等化,哪些属于基本公共服务的范畴?这个是要理清楚的。二是区域的无序开发问题仍然存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依然很大,有些地区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包括资源环境条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具备条件的,当然依然在发展加工业、重化工业、高耗水工业,为什么?发展方式还没有完全转型。三是有一些落后地区依然面临诸多的困难,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十二五”我们要继续努力,切实还有很多地区,包括一些老少边穷地区,一些资源枯竭型地区。四是区域发展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包括财税机制,这次建议里面包括财税体制我觉得也想往前迈,包括适当扩大省级的税政权,增强县级政府的财力保障,提供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怎么样来改变我们的财税体制,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这个其实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包括利益的补偿机制,有些地区你说不让,现在搞主体功能区不让搞工业,你怎么补偿它等等。

  “十二五”区域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机遇。“十二五”还是区域发展面临很多新的机遇,我大概想了一下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我们内需市场在加速扩展,这个对中国的区域格局发展会有影响的,因为原来我们主要是想拓展国际市场,沿海在拓展国际市场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内需市场加速扩展的情况下,区域格局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内需来看,今年的零售额要超过15万亿,达到2万多亿美元,我们比美国的规模要小很多,美国是10万亿美元,但是我们的增量,从这个图显示出来,我们会逐步超过美国,增量还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国外投资,以前大家都说中国“世界工厂”,现在跟外商了解,他们对中国的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更加看中这个市场,当然它还是个工厂,但是也是个市场。我们的市场按照瑞士信贷银行的预测,我们到2015年会超过14%,这对中国的区域发展会有重要影响。

  二是城镇化加快对中国发展也会形成新的推动力。我们城镇化率还达不到全球的平均水平,而且更何况里面还有相当部分是没有完全城市化的人口也具有了城市化,比如在城市居住半年就可以计入城市人口,但是他并没有完全城市化,这个份额在46.6%里大概要占12%。所以,按世界银行做的趋势线来看,我们一直在这个趋势线的下面,根据国际规律来看,我们没有达到基本的趋势线。怎么样提升我们的城市化率?这对区域发展格局会有很大影响。

  三是高速铁路港的加快建设,这也会对区域发展形成很大影响,它表现为内陆的一些中心城市的地位会迅速上升,因为物流的速率在加快,时间在压缩,成本在降低,物流和客流,内陆的中心城市地位就会凸显起来。我们现在高速铁路已经超过7000公里了,未来五年建议里面写的是要基本形成快速铁路网,要覆盖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未来还要兴建高速铁路1.6万公里,这对中国的区域发展格局我觉得会形成很大的影响。我们说很重要的就是缩短距离。比如长三角的城市之间,现在沪杭、沪宁,以后这些城市都用快速铁路连接起来,城市间的行政边界就会被打破。内陆铁路的运量占比也在提升,这个会对内陆的发展形成积极影响。

  四是内陆地区开发开放也在加快。从最近这几年看,内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率明显比沿海快,包括外商直接投资现在增速也在加快。比如重庆这些年一年的外商直接投资也有五六十个亿,内陆一些城市都在明显加快。

  五是比较优势的区域转移,中国这种差异性带来的特有的东西,最近有很多很好的案例,比如惠普从上海转移到重庆,现在重庆目标是每年生产一亿台计算机,惠普也把它的结算中心从新加坡迁移到了重庆,重庆成了惠普最大的全球生产基地了,这个是很有意思的现象。最近发展中心也在成都开展了空港经济论坛。英特尔把芯片组装拿到成都,戴尔电脑从厦门也要迁移到成都,富士康把iPad的加工也拿到了秤钩,因为有航空物流,不是海运,内陆有很多空港城市比如去欧洲,可能比沿海去欧洲还要近,只要投资环境具备,配套条件具备,人力资本能够跟上,同样可以发展起来。这就是比较优势的区域转移,把中国的增长周期拉长。

  我们区域协调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主要是转方式,体制机制的障碍,怎么有效解决。“十二五”区域发展的趋势面临的一个问题,“十二五”是开局之年,各地的发展愿望非常强烈,就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局面,这是一个正面的评述。但是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过度看重速度。我们到下面去,好多地方都提出要GDP翻一番,年均增长率要达到14.9%,能做到吗?我们潜在增长水平实际上已经在下降,因为从世界经济史来看,没有一个国家在持续高速增长三十年以后,它的增长速率不往下调整的,几乎没有。所以,有人说除非万有引力在中国不管用,潜在增长水平总会下调的,但是大家在编制规划的时候往往不去想我的潜在增长率到底有多大。潜在增长率是讲资本的投入、劳动的投入、全社会的生产率。传统的理论忽略了两个东西,一是外部的需求约束,我们以前加速是由于国际市场的扩张,外部需求,把你放大了。二是外部的约束性,资源和环境的约束性,我们资源、环境,我们原来定的到2020年能源消耗30亿吨标煤,其实今年就超过了32亿吨的标煤,传统的增长理论没有这两方面,现在要把这两方面放进去,对速度的认识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不能凭激情。我们说科学发展观,也是要建立在科学的判断和认识之上的。所以,“十二五”的趋势,就是怎么理性地处理好速度、质量、效益的关系,把重点更加转向质量和效益。

  “十二五”在战略政策框架里有十个方面:一是坚持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而且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在西部开发上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包括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的建设,包括对一些特殊地区的支持。二是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各级政府,特别是对落后地区,中央政府也要加大力度,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这些方面能够促进各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三是积极培育若干带动力强的发展轴带,比如沿海的发展轴重点是要转变发展方式,要走在前列;长江的发展轴动怎么样在贯穿东西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京广铁路、京港铁路,这条轴带怎么打到南北纵向的经济带;龙海南星的开发轴段,怎么样在大会堂发挥它的走廊作用,沟通中国和欧亚内陆地区的联系等等。四是重点城市群集聚发展,建议对城市群有很多具体的阐述,因为从城市的发展来说,只有在群体的生态里面,它的发展才会是良性的,我们在怎么引导城市群发展方面采取一些措施,包括现有的沿海三个城市群怎么样发挥它的参与全球化竞争和合作的作用,在内陆地区怎么再培育一批新兴的城市群,比如武汉城市群,长株潭海峡西安,包括成渝,包括山东半岛,包括辽宁沿海这些城市群都有相应的条件。五是促进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当然不是把高耗能这些产业转移到内陆去,是能够在内陆地区发挥比较优势的产业继续推进它的转移。六是贫困地区的加快发展,现在也有人提这个概念,“十二五”贫困人口能不能清零,能不能消除贫困人口,我说的是绝对贫困人口,不是相对贫困人口,消除绝对贫困人口,我们还要再研究,也有这种呼声,怎么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七是推进重点地区的区域规划工作,这项工作去年大概做了12个,国家发改委牵头有关部门一起做,今年还要做,这对引导区域的科学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八是要形成符合主体功能区要求的区域政策体系框架,这个框架怎么样适应主体功能区的要求。九是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这里面核心的还是财税体制,也包括资源要素价格怎么理顺,这个对区域发展也是有积极作用的。十是中国作为新兴大国,怎么样积极开展多层次的次区域的,甚至跟周边的国际区域合作。我想这十个方面是“十二五”面临的问题。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责任编辑:田瑛)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