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最大农业企业
新希望集团掌门人刘永好说,21世纪前10年对新希望来说,是从农业到城市化产业,再到资本市场,最后回归到农业的10年。
“其实这是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民营企业这10年的发展路径,更是民营企业在这10年以来所走过的漫长人生路。”刘永好说。
作为
全国政协委员,刘永好对民营企业波浪式的发展感同身受。从2005年,让国内民营企业为之振奋的非公有制经济36条的出台,再到2009年新非公有制经济36条的完善,刘永好一直在为之奔忙着。
回归主业、强强联合
《21世纪》:2000年前后,新希望集团进入了银行、保险、证券、房产、化工和乳业等多个领域,您当时是如何设计公司的发展战略的?
刘永好:我们最早是1996年入股
民生银行,1997年在深交所上市,1999年进入房产、2001年入股民生保险,2001年从控股四川阳坪开始进入乳业,2003年以战略投资者身份进入信托业,2003年与IFC联合组建华融化工,这使得新希望从一个农业产业公司,逐步转化为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企业。相关多元化和不相关多元化并行的战略,既保持公司在涉及行业的领先优势,又发挥了集团的协同效应,并做大集团的规模。
但有一点,我们一直没有放弃、放松农业项目,因为这是新希望发展的基础。现在看来,当时的决策是对的,当时也正是金融和地产发展的黄金时期。
《21世纪》:地产、金融当时是比较赚钱的,这些产业在新希望的整个业务体系中,被摆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刘永好:新希望是一家养殖业饲料业起家的企业,有植根心底的农牧情怀。我认为,农产业是一个稳步发展的产业,是一个万岁产业。
在2004年前后,新希望的地产、金融、保险等城市化产业领域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当时国家的宏观经济发生了一些改变,如果继续深挖这些产业,新希望将不再具备相应的优势。
因此,当时我们又一次进行了战略调整,回归主业,将前几年在城市化产业中赚取的资金,再次深入到农牧业产业当中,并且和一些国内比较强的农牧业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
《21世纪》:从2005年开始,新希望就提出了在农牧业发展上“强强联合”的思路,经过5年的发展,你们取得了哪些成绩?总结出哪些经验和教训呢?
刘永好:我们从2005年开始,在猪肉、禽类、乳业三大产业链上,联合了山东六和、陕西石羊、山西大象、河北兴达等行业和区域性的龙头企业,初步完成上下游产业链的布局。
乳业链上游建立了几十个奶源基地,下游通过并购奶业的地方品牌,已形成贯通上下游的格局。
屠宰加工环节,2007年,新希望收购了千喜鹤60%的股权,2009年,新希望增持千喜鹤股权超过90%。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认为,民营企业之间的合作实际上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在现有经济格局下,大家只有进行技术、资金、市场以及原材料资源等多方面的合作,才能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21世纪》:通过这些年的发展,您如何理解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
刘永好:其实新希望集团的起家就跟国有企业密不可分,最早我们去并购的很多都是地方国有性质的企业和养猪场,比如我们的锦官新城,就是和国有企业合作。未来新希望在打造全产业链过程当中,很多环节仍然需要国有企业的配合。
新旧《36条》背后
《21世纪》:2005年,国家出台了“非公经济36条”,您作为该政策制定的参与者,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刘永好:当时我是经委会副主任,我和厉以宁成立调研小组,就广东和东北进行民营企业调研,写了17页的报告,并给温总理写了信,总理当天进行批示。国务院又组成了以曾培炎为组长的调查小组,进行调研。最终有了这个文件。这也是国务院首次专门针对民营企业出具的文件。
《21世纪》:您觉得与2005年的“36条”相比,刚出台的“新36条”有什么创新和修正?
刘永好:2005年的“36条”是对民营经济发展地位的肯定。但是有的地方执行得不到位,民营企业并没有真正受惠。于是有些人提出“36条”是玻璃门、天花板,看得见,摸不着。这是出台“新36条”的主要背景。
同时,新36条出台还有一个背景就是去年国家提出了4万亿资金投入拉动内需,而很多机会和项目都给了国有企业,民营经济也希望参与到其中,因此新36条出台从某种程度上也能为民营经济参与到政府的拉动内需的政策中获得一个参与的机会。
作者:徐雅玲
(责任编辑: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