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几年时间,一座新城拔地而起,身在其中感觉与沿海发达地区几无差别。置身宜黄感受她的昨天和今天,宛如梦境一般。还有那一片片崭新的工业园区,工业有史以来真正成为这个县的经济支柱,尤其是塑料等一批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到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一席之地。”那位取名“慧昌”的宜黄官员这样充满感情的描述宜黄近些年的发展,这被很多当地官员认为是以邱建国为首的县领导的功劳。
但是,在这些光鲜的成就背后,记者看到的却是城市扩张所带来的大批城市周边的失地农民的困苦和民怨,他们被当做了宜黄发展的代价,被政府忽略。事实上,自焚的钟家人只不过是这个不大的县城中房屋被强拆、耕地被强征的群众中较为极端的例子。
宜黄本来耕地就缺乏,河东新区的发展侵占了原来的上千亩良田,但是对待失地农民的态度却是草草地胡乱安置了事。桥头村、河东村村民们的耕地和宅基地就已经全部被征收,为了安置这些被征地拆迁的农民,县政府划出了一片耕地供他们进行安置房建设,统一设计了楼房样式和标准。但是让村民们恼火的是,其规划的每排楼房之间的距离只有6米,空间逼仄,和那些现代化的商品楼小区可谓天壤之别。
更要命的是,这块安置地居然连下水道、供电线路等基础设施都没有建,整个居住区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私拉的电线像蜘蛛网一样密布房前屋后。他们不知道这样没有尊严的日子要过到什么时候。
这实在是一个让人愤怒的逻辑,这些为城市建设行了最大“方便”的普通老百姓,却享受不到官员们口中声称的城市化发展之后的舒适和幸福。对于那些打着“为了公共利益”的旗号,堂而皇之、肆无忌惮地进行拆迁、征地的地方政府来说,其真正的动机有多少是为了全体民众的公益恐怕不能只靠他们的红口白牙和红头文件来证明,而最具说服力的恐怕还是那些高楼大厦背后的民众评价和他们的幸福感。
我们当然希望能够实现漂亮的GDP、崭新的城市面貌,但是这一切难道真的必须让那些本已弱势的群体来付出代价吗?在不断有民众不惜以戕害自己的身体造成终身痛苦来换取他们应得的利益时,如果权力机关还不有所醒悟和调整,那实在让人感到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