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产业经济 > 能源·电力 > 新能源

C P P“铁军”是如何“炼”成的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0年12月27日02:15

  从西气东输到北气南送,在国内已初步形成的“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油气管道干线网建设中,他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军;从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到赤日炎炎的非洲大陆,在国际管道建设市场,他是引人瞩目的生力军;无论国内还是国际,所有了解他们的人都

称他们为:一支特别能战斗的中国管道铁军。

  在国内,他的名字叫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简称管道局);在国际市场,他的名字是China Petrolum Pipeline Bureau的简称,叫CPP。

  2010年的岁尾,在“十一五”收官之际,《经济参考报》记者走进位于河北廊坊市的管道局,走近那些管道建设者们,去聆听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铁人精神:铸造“铁军”灵魂

  无论科学家所预测的亚欧大陆将迎来“千年极寒”的说法是否属实,但2010年冬天的寒冷的确令人心悸。刚刚进入12月,中国气象局便发布寒潮预报:12月3日至7日,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大部地区,包括华北在内的我国北方地区降温幅度可达14℃~16℃。

  12月2日,在位于北京东直门的石油大厦里,中国石油总经理蒋洁敏坐不住了,他穿上棉大衣赶往管道局承建的陕京三线工地视察。随着华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天然气消费量迅猛增长,每年隆冬时节出现的“气荒”令人担忧,而正在紧张施工的陕京三线,对保障北京及华北地区用气安全意义重大。

  “为了保证华北地区特别是首都北京的供气安全,我们必须克服一切困难,确保陕京三线在12月31日前全线贯通。”在施工现场,蒋洁敏下达命令。

  军令如山!管道局局长赵玉建随即向管道将士们发出要求“增加施工队伍,由原来400人增至2000人,倒班作业24小时彻夜施工,全力以赴决战陕京三线!”

  12月12日,户外气温已降至零下10余度《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陕京三线河北永清和北京良乡等施工现场看到,管道建设者正在刺骨的寒风中挥动焊枪紧张作业。同行的一位女记者身穿厚厚的羽绒服依然瑟瑟发抖,她感慨地说“天气真冷,你们真艰苦!”

  “其实,这点算不上什么。”管道局宣传部长张季滨告诉记者,中国石油管道建设最艰苦的施工不是在国内,而是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苏丹、肯尼亚及印度等地。前者气温最低达到摄氏零下五六十度,而后者的气温最高可达摄氏五六十度,那才叫真艰苦。

  时间转至2008年1月,在俄罗斯萨哈共和国涅留恩格里的茫茫林海雪原深处,气温已经逼近零下六十摄氏度的极限温度。参加俄罗斯东西伯利亚至太平洋管道工程建设的中国石油管道建设者却仍然战斗在冰天雪地中。据管道局副局长、俄罗斯管道项目部总经理李文东介绍,当时为了避免员工冻伤,管道局在施工现场配备了大型越野车,施工人员冻得受不了时就到车上暖和一会;一位在俄罗斯做生意的中国人被管道员工的精神所感动,特意送来一批在国内订做的毛皮护膝、护腰……《中国作家》2008年7期曾刊登一篇题为《零下60℃时刻》的文章,描述了中国管道员工在俄项目施工时的现状:“零下40℃、零下50℃,只要不刮风,怎么都能维持。只要一刮风,风卷着雪渣打在人的脸上,就如同刀割一般,这是肉体之躯无法忍受的。”

  在陕京三线“永清—良乡”段施工现场,《经济参考报》记者还看到一支写有“杜江机组”的建设队伍。管道局陕京三线项目经理部总经理刘占锋介绍说,这是由一位叫杜江的小伙子率领的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半自动焊接机组,他们现在一天干的活已接近正常工期的两倍。

  据了解,“杜江机组”曾在国际管道市场为中国石油管道人赢得多项荣誉。在举世瞩目的印度东气西输工程施工时,正是最热的季节。太阳像火炉一样烤人,中午气温高达45摄氏度左右,地表温度63摄氏度,一股股热浪火辣辣隔着衣服烫得人肉疼“杜江机组”的小伙子们焊完一道口下来,额上、脸上的汗珠一串一串地往下流。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杜江机组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半自动焊接的新纪录———从日焊接82道口,到88道口,直到105道口,而且焊接一次合格率在98%以上。杜江本人的体重却在印度施工中一下子瘦了26斤。

  野外施工不单艰苦,有时还会有生命危险。据介绍,在中亚管道项目哈萨克斯坦境内作业时,管道局一公司项目部遭到抢劫,项目经理高金杰受袭击身负重伤,在阿拉木图换了3家医院都不敢接诊为其治疗,只能回国就医,口腔内缝了36针。期间,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和管道局的领导先后到医院探望,并建议他留在国内。可高金杰却毅然重返哈萨克斯坦施工一线,与他同时遭受抢劫的30多名施工人员重新站在工作岗位上。

  中国石油管道人就是靠这种不怕吃苦、不畏艰险的精神,赢得国内外业界的广泛好评。非洲人、中亚人、印度人都对他们竖起大拇指,一位俄罗斯管道监理感慨地说:“我搞了20多年的管道,与许多国家的管道员工打过交道,而中国员工最令人钦佩,你们简直就是一支铁军。”

  “如果说我们是一支管道铁军,那是因为我们身上流着铁人的血脉。”赵玉建告诉《经济参考报》,“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铸造了我们这支铁军。”

  科技创新:决胜市场的利器

  “中国石油管道建设者获得人们啧啧赞叹的不止是在炎炎赤日或冰天雪地施工作业的铁人精神,还有我们在管道领域创造和掌握的一系列科技。”管道局副局长陈庆勋介绍说。

  2010年12月19日,来自俄罗斯的原油顺利输抵中国大庆末站,中俄原油管道全线贯通,实现一次试投运成功。中俄原油管道起自俄罗斯远东管道斯科沃罗季诺分输站,止于中国大庆,全长近1000公里,其中中国漠河—大庆末站原油管道全长926公里,途经黑龙江省和内蒙古的12个县市,管道管径813毫米,设计年输量1500万吨。

  这条原油管道2009年5月18日开工,中国石油近5000名参建员工战天斗地,艰苦鏖战,打破高纬度严寒地区冬季施工禁区,攻克一系列技术难题,仅用486天全线提前建成竣工。俄罗斯业主发出由衷地赞叹:“奇迹!这是一个奇迹!”

  据陈庆勋介绍,作为中俄原油管道建设的控制性工程,黑龙江穿越工程曾被俄方业主称为“世界级难题”。按照俄罗斯设计规范及技术标准进行设计,穿越管道设计压力6 .4兆帕,管径820毫米,壁厚15.9毫米,采用K 60级直缝埋弧焊钢管。因为黑龙江的地质极为复杂,很容易发生卡钻事故,由此被俄方称为“穿越禁区”。管道局穿越分公司依靠自己的技术实力艰苦鏖战300天,攻克了这一难题,成功实施穿越。

  “中国油气管道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就是科技创新的历程。”赵玉建告诉《经济参考报》“是科技创新为中国油气管道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据史料记载,中国是世界最早使用管子输送流体的国家。早在公元前的秦汉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利用打通了的竹节输送卤水。1958年建成的克拉玛依———独山子的输油管道,是我国依靠自主创新建设的国内第一条长距离原油输送管道。上世纪70年代,大庆———铁岭输油管道的建设,标志着中国管道建设的第一次高峰。而进入新世纪建设的举世瞩目的西气东输工程,作为我国自行设计和建设的第一条世界级天然气管道工程,则标志着我国长输管道输气工艺设计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管道局全面加强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完善激励机制,相继承担了国家“836”课题、集团公司重大科技专项等一批重大科研项目,研发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

  统计显示,在“十一五”期间,管道局的科研项目共计151项,专有技术110项,创造中国企业新纪录336项。比如,在西气东输二线建设中,攻克了R T U阀室交直流干扰防护这个世界性技术难题,第一次在国内采用C R C全自动焊接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工效和焊接质量。基于应变的管道设计技术、X 80钢焊接工艺、热煨弯管及管件等科研成果被广泛应用……

  2009年11月27日,管道局第六届科技表彰大会作出决定,把原本五年一次的科技表彰大会改为两年一次;同时,为推动激励科技创新,管道局以百万年薪在全世界范围引进世界科技最前沿的专业人才。

  管道局副局长王卫国动情地说,从油气管道用钢向高等级钢材的不断发展,卫星遥感、模拟仿真等高端技术在管道设计上的应用,到管道自动焊接、复杂地区管道敷设、河流非开挖穿越技术等管道施工方法的不断改进,以及管道检测、抢维修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等等,中国油气管道各项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都凝聚并凸显了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推动中国油气管道业不断发展的灵魂作用。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努力,中国油气管道工业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自我发展之路。”赵玉建说“目前我国已建成了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连通海外,长达60000余公里的油气管道干线运输网,管道运输已成为我国继铁路、公路、水路、航空运输之后的第五大运输业。”

  赵玉建告诉《经济参考报》,无论过去还是将来,科技进步永远是推动管道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谁拥有并掌握科技前沿技术,谁就将成为行业领跑者。他说“依靠科技进步,带动我国油气管道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推动世界管道事业的不断进步,为中国和世界经济的繁荣和人类的和平进步作出贡献,这是我们每一位中国石油管道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科学管理:中国管道“管”天下

  2009年12月14日,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天然气处理厂,中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四国元首,共同打开一道天然气管道的启动阀门,中亚天然气管道宣告成功通气。这条管道经中国霍尔果斯与西气东输二线相连,构成一条横贯东西的中国天然气大动脉。

  这条管道途经中、土、哈、乌四国,一是政治环境和民俗差异大、劳务风险大;二是项目规模大、工程质量要求高;三是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一些国际知名工程投标商报出的工期至少在五年以上。然而,中国石油管道建设者从开工到建成通气仅仅用了18个月时间,而且在管道施工中创造了1960万工时无事故的纪录。

  “C PP,了不起!创造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国际管道同行惊叹不已。

  奇迹是如何创造的呢?2009年12月17日,在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召开的中亚天然气项目-西气东输二线西段工程表彰暨报告会上,赵玉建给出答案:“科学管理,是整个工程建设得以顺利实施的根本原因。”

  据赵玉建介绍,在中亚管道工程建设中,管道局成为E P C总承包商,即对E ngineer(设计)、Procure(采购)、Construct(施工)等整个过程实行总承包,充分发挥了专业化公司优势,统筹协调各方,科学配置资源,精心组织施工,实现了“E、P、C”三者之间的紧密结合,确保了工期、质量、安全和效益。

  作为中国第一条跨国输气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的建成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及优化能源结构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中国石油集团高度重视,管道局全力以赴,曾成功主持多个大型国际项目、具备丰富的管道建设经验的管道局副局长王卫国出任项目主任。

  王卫国选择成熟稳重、经验丰富的岳林为哈国段项目经理,选择擅长商务运作、年仅34岁但海外工作经验丰富的薛枫为乌国段项目经理,并确立了管理理念———发挥管道局E PC优势,全面贯彻以人为本和H SE (即H ealth健康、Safety安全、E nviron-m ent环境)管理体系,推动安全高效优质运作,实现质量进度效益并进。

  “如果说E PC紧密结合和H SE管理体系,是中亚管道工程建设实现安全高效的法宝,那么精细管理,则是工程建设效率最大化的关键。”王卫国告诉记者,中亚管道工程从一开始就杜绝了加班加点、抢工期现象,而是依靠科学管理和精细组织施工提高效率。他举例说,在哈国施工中,项目部特别注重考核综合进度,注重提高人工日工效,全线平均工效单公里1.03人,而在管道四公司的“解立功分部”居然实现人力资源单公里配置仅0.8人,创造了管道局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最低消耗和最高工效指标。

  管道项目和施工管理,靠的是制度。多年来,管道局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但同时,科学的管理也需不断创新,管理创新为管道局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比如,在中亚管道建设中,管道局在工程安全工作上采用了“内部第三方监督工作”模式。

  “这种做法其实并不是中亚项目的首创。”王卫国说“我们在国内的兰银线建设中,业主取消了旁站监理,管道局E PC项目部就曾经采用过这种方法,中亚项目对这种方法进行了完善,主要体现在以合同的形式对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责、权、利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赵玉建说,回顾“十一五”,管道局历经多次改革和调整,明确了新的战略思路、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举措,调整优化了体制、流程,突出了工程项目管理和运作能力,增强了EPC总承包功能,延伸了管道建设产业链。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十一五”期间,管道局的管线施工能力从2006年的4000公里/年,增长到2010年的7800公里/年;储罐安装能力从2006年的250万立方/年,增长到2010年的510万立方/年;定向钻穿越施工能力从2006年的100公里/年,增长到2010年的120公里/年;盾构施工能力从2006年的3公里/年,增长到2010年的6公里/年;大口径弯头加工能力从2006年的5000件/年,增长到2010年的10000件/年。

  “十一五”期间,管道局共承揽了国内外15548公里的管道建设任务,占参建项目总长度的55.1%,承建项目中,国内项目10358公里,国外项目5190公里。截至2010年10月底,管道局已完成15060公里的管道施工任务,其中国内项目10001公里,国外项目5059公里。

  “‘十二五’仍将是管道业务发展的黄金时期。”赵玉建谈及下一步的发展信心满怀。他说,一方面,国内外市场前景广阔,仅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就将筹划建设六万公里管道。同时,国家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的新政策将加快天然气、煤层气管道和战略储备库等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都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国际市场的空间也很大,虽然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安全、文化、法律等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风险越来越大,但是中国石油管道人依靠铁人精神、科技创新和科学管理,一定会打开一片新的天地,创造出一个辉煌的未来。

(责任编辑:姜炯)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