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当心节能补贴成“骗补者”大餐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1年01月05日02:18

  近日来,针对“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的补贴流向问题,媒体相继报道出“造假骗补”的问题,部分企业等级造假、虚标能效、虚报销量、杜撰销量,其程度的确令人触目惊心。更有部分厂家与经销商合谋造假,一些消费者利用“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淘买”废旧家电,骗取国家补贴。节能惠民工程可能某种程度上成为“骗补”盛宴。

  骗补乱象清晰地折射出目前我国节能市场的不规范、政策制定不完善,企业信誉低下,节能意识薄弱等系列问题。

  首先,从政策制定层面来看,补贴方式不合理和监管不力是造成“造假骗补”现象最直接的原因。

  我国“节能惠民工程”补贴采取的是一种间接补贴形式,即政府将补贴发放给企业,再由企业转给消费者,这种补贴方式是在缺乏严格监管体系下进行的,给厂商和经销商留下了操作空间。就拿新能源汽车来讲,国家对于油耗达标车型,并没有经过任何第三方机构的试验和检测,依据的仅仅是企业自己上报的耗油标准,这就难保会出现企业虚报作假。再如节能产品的销售、安装及用户信息由企业自行录入“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国家并没有切实可行的核实办法。而对于违规违法的推广企业,国家虽然视情节给予了惩罚,但惩罚的最大力度也就是取消其推广资格,无法对企业形成实质性的约束。

  其次,经济转型中企业信誉通常比较低,透支诚信也是“骗补”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2010年第一批高效节能空调推广情况专项核查结果中,某知名企业存在问题就很严重,抽查7928台仅能确认150台。由此可见,连知名企业都肆无忌惮地造假骗补,更何况是其他小企业。

  再次,消费者节能意识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企业的“骗补”行为。根据新能源汽车销售调查,在购车时知道购买节能车有政策优惠的消费者占44%,而知道具体优惠车型的不足32%。这就给个别企业制造了混水摸鱼,霸占利用补贴的机会。

  笔者认为,节能惠民工程的补贴兑付方式大可仿照“家电下乡”,采用直接补贴的方式,设立专门机构,消费者可以选择去专门机构兑付,也可以选择去金融机构兑付,虽然这种方式会增加推广成本,但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经销商混淆优惠政策和补贴政策,操控销售数据,从而保障政策效果。当然,“家电下乡”也出了些问题,但应该不是机制上的问题。除了采用直接现金补贴外,政府还可以采用税收、优惠贷款的方式推广节能产品。

  对于节能产品的准入,政府应该在检测设备、程序规范等方面加大投入,制定严格的标准来规范生产和销售企业的行为。另外,政府也可以仿照日本,建立节能评价制度,对于推广节能产品突出贡献者给予奖励,以此激励企业推广节能产品的积极性,而对于以次充好、虚报能效的企业则加大惩处力度,严格制止其利用节能之名,行“骗补”之实。

(责任编辑:姜炯)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