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金融圈 > 金融悦活

一些藏在村中鲜为人知的古建筑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1年01月13日09:44
  昆明近日公布的第五批市级文物,现状如何?调查发现一些藏在村中鲜为人知的古建筑,保护得更接近历史原貌

  


  大罗家营民居保护得非常好 记者张悦/摄

  近日,昆明公布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张学明老人居住的大罗家营366号榜上有名。和张大爷家一样,此次公布的84项市级文物中,大多地处城郊,不为市民熟知。它们的生存现状如何呢?7日,记者走访了官渡区较为偏远的3处市级文物,窥得此类文物保护现状的一角。

  住在“一颗印”里的张大爷:

  每天把家扫得很干净

  张学明居住的大罗家营366号,位于矣六街道办事处王官社区大罗家营村。如今,村民都盖起五六层楼房,366号被这些现代化楼房包围在村落中间。进村问起366号民居,鲜有人知。它的名声,甚至不及村里另一项古建筑大明寺。

  7日下午,在村民带领下,记者找到366号。乍看上去,这栋黄泥砌成的建筑似乎没什么特别之处。“墙里的贝壳都是从滇池里捞出来的。”在村民指点下,记者才留意到略显衰败的黄泥土墙里,泛着星星点点白色。“建房时,这里就是滇池边,所以土里有很多贝壳。”沧海桑田的变迁,更显出老宅的珍贵。走到老宅正前方,两扇木门上方的366号门牌已布满灰尘,漆黑的门框诉说着它们历经的年代。

  走进大门端详,门内设倒座,深八尺。大门正对面是3间正房,两侧各有两间耳房。正房两侧各有一把楼梯,把正房和耳房连为一个整体。中间形成一个四方天井,地面铺着方形石板。年长的村民介绍,这种由正房、耳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是昆明普遍采用的一种建筑形式。

  366号正门入口就有雕刻精美的木质照壁,左右四间耳房檐下都有彩绘。雕刻内容丰富,有打鱼、下棋、唱戏等场景。虽然有些破旧,但看上去依然栩栩如生。

  至今仍住在366号的张学明介绍,此房原本是大罗家营村黎姓人家的住宅。解放后,被分给他家和另外5家人居住。近几年,另外5家人陆续搬离366号,如今只有他和老伴住在里面。张大爷家虽然光线不是很充足,但房间内干净整洁。张大爷说:“这座房子很老了,我们非常爱护,每天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这是当时最好的房子了。”村民罗长生说,张大爷及另外5家人住进去后,都很爱护房子里的每样物品,他们很好地看护了整座老宅。

  透过雕花的窗户缝隙看到,没人住的房间都被打扫干净。里面虽然没摆家具,但墙壁基本完好。

  少有人打扰的古建筑:

  庄重古朴

  位于矣六街道办事处云龙村后段的宝源庵(原名琐龙庵)也没什么名气。

  找到保管钥匙的老奶奶打开大门,里面分布有前殿,中殿,大殿,东、西厢房及东、西配殿,檐下雕刻精美,整体格局保存完好。几位老人异口同声地说,琐龙庵是他们村的宝贝。“有人要看,才会把门打开。平时没什么事,都是庵门紧闭。”

  从庵内一块明朝天启年间的碑刻判断,该庵属明代晚期建筑。原建筑面积为1500平方米,现存建筑为清代建筑。该庵最大的特别之处在于,檐下额枋雀替雕刻精美。

  配殿上保存有两块碑刻,分别为大明天启三年(1623年)《新建镇龙庵碑记》、道光癸未年《亘古不易 署云南府昆明县事候补正堂三级纪录六次周》。两块碑刻均为叙事碑,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他们来看过好多次了。”多名村民表示,省、市文物主管部门曾多次实地勘查,琐龙庵属昆明近郊保存比较完好的优秀古建筑。

  位于东郊小板桥街场东侧的万寿楼,也许是因为该楼位于小板桥最热闹的街道,在当地已有一定名气,年长的村民都知道“墙里有海螺”。

  走到万寿楼门前,门牌上方悬挂的名称实为“万寿园”。此楼虽为砖木结构,但在附近居民楼的衬托下,仍不失庄重、古朴,气势袭人。

  村民说,此楼原为各地游人登临凭眺及当地文人聚会、吟咏等活动场所。被公布为文物后,一直有位老人看守。平时,只要开门,大家可以免费进去参观,但很少有人进去。村民杨女士说,2006年,万寿楼进行过一次较大的维修,基本保持了历史原貌。

  文管部门:文物保护资金不足

  官渡区文物保护管理所负责人介绍,目前,官渡区共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文物35项,保存都相对完好。每年都要维修一至两项文物,完善保护措施。但因项目多,财力有限,无法做到同时对每项文物进行维修完善。“今年争取维修两到三项。”文管部门正本着轻重缓急原则,逐步完善文物管理,明确各项文物的产权人、管理人,划定文物控制范围。

  从昆明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文物处了解到,目前昆明共有16项国家级、39项省级和119项市级文物。虽然政府在文物保护上逐年增加投入,但资金不足仍是一个大问题。文物保护也需要引起老百姓和社会的关注。

  首席记者 朱勋航(都市时报)

  昆明近日公布的第五批市级文物,现状如何?调查发现一些藏在村中鲜为人知的古建筑,保护得更接近历史原貌

  


  大罗家营民居保护得非常好 记者张悦/摄

  近日,昆明公布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张学明老人居住的大罗家营366号榜上有名。和张大爷家一样,此次公布的84项市级文物中,大多地处城郊,不为市民熟知。它们的生存现状如何呢?7日,记者走访了官渡区较为偏远的3处市级文物,窥得此类文物保护现状的一角。

  住在“一颗印”里的张大爷:

  每天把家扫得很干净

  张学明居住的大罗家营366号,位于矣六街道办事处王官社区大罗家营村。如今,村民都盖起五六层楼房,366号被这些现代化楼房包围在村落中间。进村问起366号民居,鲜有人知。它的名声,甚至不及村里另一项古建筑大明寺。

  7日下午,在村民带领下,记者找到366号。乍看上去,这栋黄泥砌成的建筑似乎没什么特别之处。“墙里的贝壳都是从滇池里捞出来的。”在村民指点下,记者才留意到略显衰败的黄泥土墙里,泛着星星点点白色。“建房时,这里就是滇池边,所以土里有很多贝壳。”沧海桑田的变迁,更显出老宅的珍贵。走到老宅正前方,两扇木门上方的366号门牌已布满灰尘,漆黑的门框诉说着它们历经的年代。

  走进大门端详,门内设倒座,深八尺。大门正对面是3间正房,两侧各有两间耳房。正房两侧各有一把楼梯,把正房和耳房连为一个整体。中间形成一个四方天井,地面铺着方形石板。年长的村民介绍,这种由正房、耳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是昆明普遍采用的一种建筑形式。

  366号正门入口就有雕刻精美的木质照壁,左右四间耳房檐下都有彩绘。雕刻内容丰富,有打鱼、下棋、唱戏等场景。虽然有些破旧,但看上去依然栩栩如生。

  至今仍住在366号的张学明介绍,此房原本是大罗家营村黎姓人家的住宅。解放后,被分给他家和另外5家人居住。近几年,另外5家人陆续搬离366号,如今只有他和老伴住在里面。张大爷家虽然光线不是很充足,但房间内干净整洁。张大爷说:“这座房子很老了,我们非常爱护,每天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这是当时最好的房子了。”村民罗长生说,张大爷及另外5家人住进去后,都很爱护房子里的每样物品,他们很好地看护了整座老宅。

  透过雕花的窗户缝隙看到,没人住的房间都被打扫干净。里面虽然没摆家具,但墙壁基本完好。 (来源:云南网)
(责任编辑:盛岚)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