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区域经济

塞上摊开现代农业新画卷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杜晓明 姜雪城 黄会清
2011年01月13日16:58

  到去年底,宁夏的农村专业合作社达到1800家,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为430家,全区60%的农民在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旗下从事着现代农业生产;在全国率先完成基层农技服务机构改革,大批先进技术和成果快速推广运用,全区农业科技贡献率比“十五”末提高了5个

百分点。

  黄河两岸稳粮扩经,果蔬棚卷起千堆雪;大漠戈壁趋利避害,砂石缝长出硒砂瓜;六盘山麓顺应天时,小土豆变成“金豆豆”……传统落后曾是外界对宁夏农业的突出印象,而今,一股现代农业开发热潮涌动塞上,冲击传统理念,变革陈旧模式,描绘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现代农耕新画卷。

  据统计,2004年以来,这个回族自治区的粮食生产连续7年获得丰收,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居全国第四位;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规模以年均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82%;农民收入增幅连续6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名列西北五省区首位。

  变“口粮农业”为优势农业

  宁夏有什么特色和优势?为什么长期“守着宝贝受穷”?

  沿用传统眼光,宁夏的劣势突出:偏居大西北,不沿边,不靠海,国土面积只有6.64万平方公里,而且山多川少,荒漠戈壁遍布,气候十年九旱。

  如果发散思维,宁夏的优势不少:地理形态多样,光热资源丰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居全国第四位,境内的宜农荒地逾千万亩;枸杞等区域特色农产品,自古蜚声海内外。

  “现代农业首先是创新农业!”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毅说,“一定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式,通过耕作模式、生产方式以及技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把宁夏农业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

  过去宁夏的农区一直按山川分类,生产也普遍以种粮为主。新时期自治区重构农业版图,确立了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三大区域类型,并提出灌区主攻高端农业,干旱带建设避灾农业,山区培育生态农业。

  固原市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种植土豆。近些年,当地干部群众主动调整,土豆从农民的房前屋后阔步“走进”田野,年种植栽培面积稳定在了200万亩以上。去年全市140万农民人均靠土豆增收480元,小土豆成为富民的支柱产业。

  创新理念,科学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一下子打破了固守多年的“口粮农业”桎梏,宁夏的农业终于开启了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阳光出口,传统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新型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崛起。去年,宁夏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74.9元,其中1/3以上来自特色优势产业。变小商品生产为基地规模化生产

  产业有了一定规模才能出效益。而盘点“十一五”期间宁夏重新遴选圈定的13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特色独具,优势明显,但绝大多数生产规模过小、商品数量不足。自治区下定决心:转变农业增长方式,首先要做大生产基地!

  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宁夏年日照时数逾3000小时,设施农业生产条件优越。2007年,自治区作出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用5年左右时间,建设百万亩设施农业。“建设百万亩,是不是太多了?”当时,人们议论纷纷。而自治区主席王正伟的一番话入木三分:“宁夏625万人口,如果只盯着自家饭碗发展生产,百万亩肯定多了;而要卖到全国、卖到世界,生产量再多还是不够。”

  这一决策很快“开花结果”。去年底,宁夏的设施农业建设总面积突破百万亩。经测算,各类设施农业的亩均产值达万元以上,土地收益是传统大田生产模式下的十多倍乃至几十倍。引黄灌区的永宁县水肥土沃,设施园艺迅速兴起,亩均纯利润4万元左右;六盘山下的隆德县气候冷凉,设施花卉方兴未艾,亩均净收益7万多元。

  “只有找不到的市场,没有卖不出去的农产品!”宁夏农牧厅厅长赵永彪坦言,在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由于忽视了产前、产后环节,“下指标生产,提篮子叫卖”,卖难现象时有发生。最近几年,市场开拓与基地建设同步,货畅其流逐步成为现实。

  鱼游青藏高原、菜走俄罗斯、土豆飞阿联酋……如今,每年宁夏的农产品70%左右都销往全国各地乃至国际市场。市场活了,生产量成倍扩张。据统计,2010年,宁夏的蔬菜、肉类、牛奶产量人均占有量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倍以上;水产品总产量一举突破12万吨,成为名副其实的“西部鱼塘”。

  变“卖产品”为“卖品牌”

  立足全国,宁夏人也很清醒:宁夏地狭人少,产业规模再大,绝对数量还是相当有限,在市场竞争中仍然处于劣势。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于革胜一语中的:“走精品农业之路,变‘卖产品’为‘卖品牌’,最大限度地激活资源的价值和潜力。”

  宁夏枸杞享誉全国。上世纪90年代,枸杞需求日益增长,各地枸杞竞相逐利打“宁夏牌”,致使正宗宁夏枸杞的产销量逐年萎缩,很快由全国第一变成了“鼠小弟”,占据的全国市场份额减少至不足20%,一蹶不振。

  在痛定思痛的思考中,2003年,宁夏全力发起一场枸杞品牌保卫战。现宁夏枸杞的栽培面积增至70万亩,年干果产量约占全国60%;涌现出“宁夏红”等大批知名品牌,深加工产品达十大类50多种;枸杞产品行销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产值20多亿元,“红宝”美誉实至名归。

  “对宁夏这样的西北落后小省区而言,实施品牌战略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选择。”自治区副主席郝林海说,“我们要紧紧扭住品牌这个‘牛鼻子’,强化科技支撑,严格质量控制,打响清真、有机和绿色品牌,尽快促使农业提质增效。”

  正是循着这样的目标,近年宁夏的品牌战略跨越式推进。据介绍,目前全区已拥有涉农中国驰名商标7件、农产品地理标志43个,并有4个农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同时,全区80%以上的农产品获得了无公害产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达到1289个;并有210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跃居全国前列。

  品牌就是效益。盐池滩羊肉质细嫩不膻且味道鲜美,8年前天然放牧,有品名无品牌,年饲养量仅90万只,精羊肉每公斤售价十多元;8年后舍饲圈养,贴“中国驰名”产地证明商标,年饲养量达180多万只,羊肉价飙升至每公斤38元。政府强力引导“有形”促“无形”

  学习中看到了差距,对比中感到了压力。

  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扶持政策、一支研发队伍、一个龙头企业、一个物流体系”的特色优势产业培育要求,宁夏的相关厅局及部门迅速行动起来,整合涉农项目资金,以奖代补,产加销环节同扶,竭力为产业发展增添动力。各地更是依托优势资源,强力推进产业集聚,不断提升专业化、组织化、标准化生产程度,产业开发日新月异。

  如蚕破茧,如蛹化蝶。宁夏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正是在像这样的新旧观念的碰撞更迭中不断向前:到去年底,宁夏的农村专业合作社达到1800家,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为430家,全区60%的农民在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旗下从事着现代农业生产;在全国率先完成基层农技服务机构改革,大批先进技术和成果快速推广运用,全区农业科技贡献率比“十五”末提高了5个百分点。

  

(责任编辑:王霄)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