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中国高铁尚需时间的检验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11年01月22日10:06
  《21世纪》:目前,中国企业正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准备竞标当地的高铁建设项目。美国为什么到现在才建设第一条高铁呢?你认为,中国高铁走向海外应如何抓住机遇?

  孙章: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说过,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中国的城市化,一是美国的高科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涉及数亿人口,需要高铁来实现城市之间的快速流动,而在美国惯用的“汽车+飞机”出行模式背后,高铁是其高科技领域的一块短板。

  现在,中国高铁初步打入美国市场,是一个机遇。不仅中国需要,美国也是最主要的市场之一,打开缺口非常重要。

  在海外战略上,我们可实行比较稳妥的“三先三后”先出口较成熟的250公里时速动车组、后出口350公里时速动车组;先行土建、后出移动设备;先合资企业,后独资企业。这既可合作互利,也能规避知识产权纠纷,风险共担。

  《21世纪》:在你看来,中国高铁出击海外所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什么?

  孙章:高铁需要经受住时间的考验,首先一定具备安全性。日本新干线自1964年运行至今,46年零事故,就是一种考验。

  《21世纪》:中国高铁在短短几年内就成为世界第一,您认为原因何在?这种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有没有可持续性?

  孙章:我归纳了四个原因:有人才,且十年磨一剑,提前培养;有资金,把四个国家最好的技术都买过来,“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有产业,以机车车辆工业为载体;有市场,来自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需求。

  但高铁的发展比例不会一直这么高。毕竟,在金融危机期间,需要投资拉动,保证就业。未来,高铁的发展将会慢慢常态化。

  高铁运输的产品和服务,一定要适销对路。我们的速度已经是世界第一了,但怎么让铁路的一流技术为民众所共享?这个难题,可能并不比技术攻坚简单。

  《21世纪》:虽然中国的高速列车拥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却在高端装备(如核心零部件供应等方面)仍存在短板。你如何看待中国高铁配套产品的“全球采购”?

  孙章:全球采购乃是普遍现象,也是合作共赢的一种模式。中国第一批高铁是从国外引进改造的,第二批就是联合设计制造,第三批已经是自主创新了。如今,中国已经研制出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列车,用于京沪高铁,这在全球都未曾有过。

  值得注意的是,1月15日铁道部发布了一组数据:2003年以来,申请高速铁路相关专利共计1902项,其中已经授权1421项,正在受理中481项。

  《21世纪》:不过,在一些高铁配套产品中,国际供应商目前占据了绝对主导的地位。你如何看待国内配套不足这个问题?对于国内相关企业,你有什么建议?

  孙章:总装是最重要的,并且还需要根据性价比作出最优化的决策。对配套产业来说,同样需要经受住时间的考验。1998年德国第一代ICE高铁因轮箍破裂,在运行的第7年发生重大事故,此后这一零部件就再也不能使用了。

  国内的配套企业,正在等待考验的机会。对它们来说,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安全。零部件制造商在大量试验产品的同时,可以先从低速的列车开始使用,逐步获得认可。

  高铁产业的发展,在战略上可以是跨越式的,但步骤上一定要循序渐进。

  作者:王洁
(责任编辑:刘玉洲)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