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保障性住房力度,能够从根本上打破房市供求错位的僵局
发挥调控功能,通过建立大量的保障房,改变房子过重的投资性倾向,而逐渐回归居住功能悖论时常存在。
中国经济的繁荣,将房地产这个曾经蛰伏的行业带入黄金时期。然而,老百姓越来越感到买房难。房地产繁荣,老百姓并没有从中享受到更多的实惠。钢筋水泥堆砌而喧嚣的城市,没有给人们带来“居者有其屋”的欣喜。相反,落寞挂在脸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指数。
房价高企,人们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如何解决“房价居高不下”这道民生难题是对政府的考验。为抑制房价,政府也频频打出重拳,金融政策、土地政策以及税收政策轮番上演。然而,房价并没有应声回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开发商以及消费者陷入博弈僵局。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是遏制房价过快增长的利器,是打破博弈僵局的关键砝码。
开发商之所以敢一轮一轮地抬高房价,关键在于房子的供求不平衡,供小于求。
随着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们的住房需求不断增加。
民间资本急不可耐地四处寻找出口,他们组成浩浩荡荡的炒房团,快速进入,快速撤出,以过山车的变速方式牟取暴利;中产阶级,虽然不够财大气粗,但也略有存款,心有余力也足地买完第一套房子,也可能会禁不住诱惑,购买第二套甚至第三套房子;房价上涨的预期,也会让不稳定收入者、低收入者蠢蠢欲动,他们心有余力不足,但还是赶鸭子上架,硬着头皮加入买房大军,通过“借”、“贷”等风险较高的资金筹措方式进行冲入楼市。
在许多城市,都曾出现购房者排长队购房的盛况。2010年3月22日,杭州绿城蓝色钱江销售点,购房者半夜就排起了长长的购房队伍,当地媒体夸张地以“购房者逼开发商开盘”做标题。开盘后不久,现场所有房源都被抢购一空。不明就里者看来,这哪里是买房,倒像在大街上抢购便宜的大白菜。
与可以大批量高效率生产出来的其他商品相比,房子的建设周期要长得多。拿地,建设以及装修都需要时间,较长的建设周期决定了,即使房地产商昼夜不停地建设房子,也很难满足人们呈几何数增加的需求。而且,人们不但有第一套住房需求,还会有第二套甚至第三套住房需求。不够健全的社会保障,使得人们的不安全感时不时冒出来。所以,人们可能购买第二套房子,用来对冲通货膨胀,并通过出租获得收益,并备将来养老之用。人们购买第三套房子给自己的孩子,因为孩子的财富积累还不足以支付房费。房子供不应求,开发商有了提价的底气与勇气。
加息、限制购房等强硬措施,只能在短时间内强行抑制人们的购房需求,未从根本上改变房市的供求状况。一旦政策转向,房价又会出现报复性反弹。
因而,要改变“卖方垄断”的畸形市场局面,还要从房子供给上“下猛药”。加大保障性住房力度,能够从根本上打破房市供求错位的僵局。
2007年11月21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考察新加坡住房建设后说:“居者有其屋是关键。政府的职责最重要的是要搞好廉租房,让那些买不起房或者进城打工的农民工能够租得起房,住得上房。其次,是建设面向中产阶级的经济适用房。”在新加坡,有八成居民住在政府建设的组屋(组合房屋),但这些组屋无论在面积、地点及质量上都不比私楼差多少。
2007年,当了十多年配角的保障性住房,终于变换角色。
市场有时也会失灵,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逐利的驱使下,贪婪,正从房市的字里行间昂首阔步地走过。如果只把房子定位为投资品功能,那么,贪婪的房市将会体现出它毫无节制的负外部性房价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买不起房,经过多次炒作,房子会成为奢侈品。
因而建议,政府需要发挥调控功能,通过建立大量的保障房,改变房子过重的投资性倾向,而逐渐回归居住功能。
一旦大量的保障性住房面世,买不起房的人买得上便宜的经适房或两限房,或住上了廉价房,就会有一大批人从房市购买者的列队中退出来,房市供求不均衡的态势得到扭转。此时,如果开发商还不识趣地继续抬高房价,恐怕就不会有那么多人肯为其买单了。
房价高企,不但让老百姓买不起房,影响人们的幸福指数,还威胁到经济稳定。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从房产泡沫开始的。随着房价爆发式增长,中国的房地产也出现泡沫,如果任由膨胀,泡沫总会破裂,到那时,房市遭殃、银行遭殃、投资者与购买者也会遭殃,从而给中国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保障性住房通过调节房市供求,改变供给结构失衡状态,引导房价理性回归,促进中国经济的理性增长。
如今,保障性住房建设呈现井喷的态势越来越明显:2010年全国保障房建了590万套。2010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宣布,2011年全国保障房将建1000万套,并将保障房建设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未来,随着保障性住房的辐射力度不断增加,保障性住房不再是凤毛麟角,中收入阶层不必砸锅卖铁地付首付做房奴,收入低的人不会“望房兴叹”……
高房价的拐点可能真的就要到来了。(周德文)
作者:周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