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合资券商加速扩编,不断有新军进入A股市场。
截至目前,我国获批设立的合资券商已有10家。新获批成立的第一创业摩根大通证券、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加上去年11月9日获批的、由国联证券与苏格兰皇家银行合资组建的“华英证券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共出现了3家新设合资券商,成为了我国资本市场历史上新设合资券商数量最多的一年。
设立合资券商公司被外资投行视为参与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一条直求曲取的捷径。近年来,国外券商看重中国资本市场的机遇,众多外资券商对分享中国市场成长的渴望由来已久,成为外资投行迫切在中国内地设立合资券商的重要原因。国际投行大多摩拳擦掌,准备采取选择本土中小券商“联姻”的方式进军A股投行业务。
即使遭受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投行目前在资本实力、品牌、经验等方面仍然优于多数本土券商。业内不少人士认为,合资对部分国内证券公司来说亦属于明智之举,而绝非开门揖盗。通过合作谋得共赢和成长,可以互相借鉴,在合作中谋求共赢。
所以,随着当下A股IPO盛宴时代的到来,券商合资的冲动重新萌发起来。尽管如此,合资券商在内地的发展步伐却迈的并不轻松。相比合资券商家数增速的风风火火,合资券商合资后的发展过程却往往是步履蹒跚。理念不合、磨合困难、内外资股东矛盾重重,是目前不少合资券商面临的共同难题。
分析个中原因,首先在于中外股东双方的合资战略定位不同。合资券商的中方股东一般都是一些较具发展根基的地方性券商,具有一定资本实力和盈利能力。希望借助外方的品牌和经验扩大影响,登顶国内一流;而外方成立合资券商却另有自己的心事,即积累中国客户资源,分享中国证券市场高成长带来的投资收益,尤其是谋求控股,服务于其跨国战略。
桌前十指紧握,桌下各想拳经。正是由于双方对于合资的诉求并不一致,因此在之后的许多事情上会产生分歧。由此带来的营运思路、经营决策常常会出现协调困难。甚至会在决策中出现两方股东的角力状态或者双重牵制。
目前,合资券商基本都由中方控股,但在实际运营中,一部分外方股东自然不甘于久屈于财务投资者的角色,而是谋求在管理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由此导致的不欢而散并不乏先例。华欧国际、长江巴黎百富勤和海际大和三家合资券商就曾在经营中因为双方管理权发生矛盾,外方不愿提供自身先进经验和技术, “跨国联姻”最终也没能结出如期的果实。其中,长江巴黎百富勤更是已宣布停业关门。
合资券商的阿喀琉斯之踵还在于业绩平平。与纯粹的内资券商相比,至少到目前,合资并没有表现出什么独特的优势,业绩乏善可陈。合资券商主要依靠投行业务,这与内资券商可以借助经纪业务,坐享佣金收入大餐不同。尽管他们更加努力的去争揽业务,但是仍然无法弥补业务单一这一先天短板带来的劣势。
特别是前几年IPO市场不景气时,仅靠承销和投行业务的合资券商的日子更是过的惨淡。利出一孔的生存方式让合资券商倍感压力。个别合资券商甚至出现全年投行业务颗粒无收之现象。多层压力下,甚至导致了个别“跨国联姻”一拍两散,分道扬镳。
即便如此,也并不意味着合资仅仅是一幅华而不实的赘壳。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上交所国际板提上议程,合资券商将有望在中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也会给本土券商带来新的真正的挑战。
目前,内资券商的资本规模多在十几到几十亿元之间。而那些即使经历过金融危机冲击的国际投行资产额也有几百亿,境内一些小券商与之相比仍相差悬殊,只有与之合作,取其精华,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与层次,才能在日益升级的券商业竞争中赶超对手,占得一席地位。
所以,合作的前途依然看好。有人认为,与外资合作是未来中小券商生存的主要趋势之一。从近期考虑,2010年中国A股IPO市场规模称冠全球,超过4900亿元,市场蛋糕硕大诱人,抢食投行盛宴,会进一步刺激合资冲动。从长远来看,随着对中国经济潜力的服膺与中国资本市场吸引力的全球共识的形成,逐鹿中国成为每个跨国金融机构不可或缺的战略考虑,即使短期的业绩不佳,无法与中资券商相抗争,并不妨碍他们落子中国市场的战略需要。
总之,合资并不会马上赋予合作双方神奇的力量,考虑到政策面的约束,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在市场鼓舞之下和前景的看好下,小步快行的券商合资依然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