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倪金节:加息意在为投资降温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1年02月10日01:57

  2011年新春假期刚刚结束,央行又一次完成了超出市场预料的加息举动。本次央行加息,更为深刻的意义则是剑指正在迸发和失控的投资躁动。

  春节之前,地方政府的“两会”先后高调地召开,2011年及“十二五”时期增长目标和思路逐渐暴露了地方的真实“雄心”。如果未来五年,果真按照地方政府的G D P动辄翻番的目标行进,那么就只能是粗放的G D P堆积继续大行其道、土地财政更为有恃无恐、房地产超级泡沫形成。而要想从根子上转型成功,就必须下大气力在经济增长的效率和质量上花足功夫,而这并非既有的增长模式所能完成的,更不可能在G D P毫无减速、物价和资产价格双双通胀的情况下所能完成的。

  当此之际,央行选择在过年气氛并未散去的时刻,又一次加息似乎是想向市场表明,过去持续两年多的信贷大跃进已经不可能重现,地方政府可以制定大规模的投资计划,但是央行则在控制投资过热的道路上,将会越来越坚定。

  的确,在如今C PI已经破5,房价调控进入僵局之际,如果投资增速悄然失控,这三者互相叠加,互相强化,那中国经济将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届时,一旦恶性通胀、超级泡沫和投资狂热成为经济主题词,货币政策只会愈加被动。严格地说,央行新春的这次加息,是防止上述三大问题出现的未雨绸缪之举。

  诚然,在中国货币传导机制不畅、利率市场化水平不高的背景下,加息会带来一系列后遗症。比如,将使中小企业生存更为艰难。而对于银行动辄会为地方政府和国企安排数十亿数百亿的信贷资金,加息则未必能真正提升这些企业的借贷成本,从而控制住投资增速的飙升。但是不加息的话,超级宽松的货币环境之下,国企央企获得银行贷款则只会更为疯狂。加息不一定能控制得住投资过热,但是如果不持续加息,那么投资过热只会更为离谱。而且与之相随的则一定是通胀和资产价格双双失控。

  货币政策之所以往往不能起到预期目标,其原因并不在政策本身,而与目前的不彻底的市场经济体制密切相关。国企和地方政府掌握着太多的资源,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他们融资带有过于强烈的行政色彩,这是国进民退愈演愈烈、中小企业毫无生存空间、制造业夹缝中生存的关键原因。而要打破行政垄断、实现政企分离,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不可能是短期之功,但至少我们需要在体制完善之前,先解决好眼前的通胀、泡沫和投资过热等短期的问题。而这,央行一步一步地加息,实为渐进性解决问题的次优选择。

(责任编辑:姜炯)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