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金融机构

财富管理渠道转型逼近 信托业或迎来转折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11年02月12日05:37
  2011年诺亚财富新年客户答谢会,信托公司高管们频频举杯祝贺诺亚上市成功之时,心中却泛起阵阵酸楚。重新审视和打量这家曾四处求人代销信托产品,如今反过来把信托公司当成一个“通道”的第三方理财公司,他们发现财富管理行业“渠道为王”的格局渐行渐近。

  信托业 在2007年后发展重新步入快车道,目前管理的资产规模已经突破3万亿元,超过公募基金,但不少信托公司产品发行高度依赖银行,定位为“受人之托代人理财”,但实际上“连客户的面都见不到”。

  改变在2011年初前后悄然发生。曾专注于金融产品开发商,不介入渠道的华润信托,转而开始“从零起步”搭建销售团队,主攻机构理财客户;以“产品不愁卖”著称的中信信托成立了客户关系部,产品销售将逐步向该部集中;平安信托的销售团队已经超过500人,其中的100多人“下沉”到平安寿险的各个营销中心,发动几十万营销员销售平安信托的产品;西安信托新成立了长安财富管理中心,销售人员进入全国12个主要城市;一家央企系信托公司将收购“好买基金网”,以求在最短时间内建立起网上直销渠道……

  不仅是信托公司,就连基金和券商也在磨刀霍霍。各家基金公司痛感银行“漫天要价”后,开始着重发展网络直销和电话直销渠道,手续费普遍低至4折,且数家基金公司在谋划将渠道部门独立出来成立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如嘉实基金计划在2011年春节之后成立一家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除销售嘉实自己的公募基金产品,还将代销信托和PE产品。而招商证券中信证券等获批开展“集合资产管理”业务的券商,一开始就主要依托营业部发展直销渠道,避免走基金依赖银行渠道的老路。

  “各类金融机构都看好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竞争将在资产管理能力和渠道建设两个维度展开。”一位有基金从业背景的信托公司高管称,信托公司可以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实业领域投资,是天然的资产配置平台。在各类竞逐财富管理业务的机构中,最有可能发展成真正的私人银行,而拥有自己的客户是这一切的基础。

  1.见不到的客户

  “有的客户长啥样,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北京一家信托公司总经理坦言,银行与信托公司合作的“潜规则”是信托公司不和客户见面。

  银信合作模式下,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信托公司量身定做一个单一资金信托计划与之对接,信托公司“无需”和银行理财产品的客户见面;银行代销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合作模式下,信托合同的签署由银行的理财经理“代劳”,信托公司只管收钱,“无缘”和客户见面。

  不仅如此,银行提供给信托公司的客户资料至多只包括姓名和身份证号,客户的电话号码、住址、资产状况等信息全部屏蔽或者干脆提供虚假信息。

  为了防范信托公司和客户见面把客户“抢走”,银行费尽了心机。业内人士透露,招商银行要求与之合作的信托公司承诺:不得私自接触其“金葵花”客户,即便客户主动找到信托公司购买产品,信托公司也要向招行支付相应的财务顾问费;一旦发现信托公司主动接触客户并“拉走”,将彻底断绝和该信托公司的合作,并按每个客户10万-100万元的标准向信托公司索赔。

  第三方理财公司对信托公司的防范与银行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以代销信托产品起家的诺亚财富,目前许多业务已经绕开信托公司,或者只是“租借”信托公司通道。

  区别于以往代销信托产品,并拿2%左右的佣金,诺亚财富开始自己找项目,找资金,两头都匹配好之后再来找信托公司,设计成一个信托产品。信托公司靠自己的“壳”获得较低的手续费收入,大部分利润被诺亚财富拿走。

  另一种办法是干脆不要信托的“壳”,诺亚财富找好项目之后,成立有限合伙的PE,自己充当GP(一般合伙人),或者由市场上其它的私募公司充当GP,理财客户充当LP(有限合伙人)。

  接近诺亚财富的人士透露,诺亚财富2010年全年分销的理财产品约400亿元,信托产品仅为100亿元左右,占比约25%,而在2007年、2008年、2009年信托产品的占比分别为19.2%、62.7%、64.8%。

  诺亚财富能够“去信托化”,发行一些风险较高的PE产品,重要原因在于其手上有一批高净值客户。

  “有什么样的客户,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能开发出什么样的产品。”一家信托公司信托业务总监说,信托公司自有客户的缺乏,制约了产品由融资型向投资型转变。

  2.渠道转型逼近

  对于财富管理行业而言,核心竞争力包括资产管理能力和渠道,二者相辅相成。信托公司并非没有意识到渠道的重要性,只是大多数信托公司优先选择拓展银行渠道而不是发展直销渠道,和基金公司迥然不同。

  “在直销渠道和银行渠道之间,信托公司面临艰难的抉择。”信泽金理财顾问公司信托培训总监姜江认为,信托公司都知道直销是未来的方向,但是短期来看,银行渠道效率更高,成本也可能更低。

  姜江举例称,一个总额10亿元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放在银行的系统上,几天就可卖完,信托公司直销则至少要一个月,而融资方对资金的需求则心如火燎,不可能坐等信托公司慢慢销售。

  同时,对于最近一两年才完成重组,新进入市场的信托公司而言,依靠银行渠道也是现实的选择。“从零起步的时候,肯定是要借力,但存量客户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就要考虑发展直销渠道。”上海一家信托公司的营销总监认为,基金公司只是提前到达了这个“转折点”。而信托业真正快速发展是2007年之后,因而具备转型条件的还只是少数公司。

  北京另一家信托公司高管则认为,银行和信托公司合作过程中,尽管银行不愿客户“出走”,但是银行无法做到让客户和信托公司“绝缘”。客户即便是通过银行购买信托产品,势必也要对信托理财和信托公司作一番了解,一旦客户有了良好的信托投资体验,接受了信托理财的理念,迟早要自己来找信托公司。

  尽管拓展银行渠道和发展直销并不矛盾,但2011年初前后,各家信托公司都开始竭力发展直销渠道。受访的多位信托公司高管都表示,诺亚财富上市后市值10亿美元,带给他们“许多思考”。但姜江认为,诺亚上市只是带给信托公司“心理震动”,更直接的原因是银信合作新规(即72号文)出台之后,银行和信托公司之间的合作态势发生显著逆转。“自建直销渠道显得更为合算”,这一观点亦得到华润信托一位高管的认同。

  此前,银信合作模式下,银行渠道的资金非常低廉,银行只需要给客户略高于同期银行存款的预期收益,即可募集到大量资金。而新规出台后,银信合作需要纳入银行表内统计,银行缺乏动力。

  若采用银行向自己的私人银行客户代销信托公司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模式,预期收益率在12%以下的产品很难发行,且银行要收取2%—5%的手续费,再加上信托公司要赚2%—5%的收益,融资方的资金成本应在20%左右。能够有如此高的收益,且还能通过银行的风控部门审核的产品凤毛麟角。

  另一个动因则是,一些信托公司逐渐发现在现行监管环境下,专注于产品开发,不介入渠道成为金融产品提供商的设想不过是一厢情愿。前述华润信托高管曾对本报表示,华润信托应成为以阳光私募产品见长的理财产品开发商,“比如你银行要为客户进行资产配置,需要阳光私募产品,必然要想到我华润信托。”但目前,证监会暂停信托计划开设证券账户至今未有解冻迹象,华润信托被迫转型,从专注阳光私募转为大量发行房地产信托产品,从不介入渠道转为大力发展直销渠道。

  3.像卖保险一样卖信托?

  信托公司在探索自己的直销模式时,很容易想到寿险的营销模式,中融信托靠此方法“野蛮生长”的故事为一些中小信托公司津津乐道。

  2007—2008年是中融信托和诺亚财富的合作蜜月期,但中融信托逐渐发现,“信托公司背了巨大的风险,赚的还不如诺亚财富多”。2008年底开始,中融信托开始建立自己的直销渠道,借鉴寿险的个人营销模式,两年时间发展超过500人的营销团队。

  其财富管理中心下设若干个营销中心,每个营销中心均独立核算,各营销中心再发展自己的下线,利润层层包干,基层销售员基本没有底薪,主要靠销售佣金收入。

  强烈的利益驱动下,销售人员在市场上异常激进,而中融信托也不用再愁产品卖不出去。“好多时候,我们要守在电脑面前,等待新产品上线,抢产品。”中融信托的销售员对本报表示。

  但这样一支队伍已经让中融信托管理层感到“可怕”和“难以驾驭”。中融信托不想也不敢得罪银行,但销售人员通过各种渠道疯狂窃取各家银行的私人银行客户信息,引发招行、建行等数家银行愤怒;中融信托希望销售员把风险给客户揭示清楚,但在一线夸大收益、隐瞒风险进行误导性销售几乎成为常态。

  2010年8月中旬开始,中融信托的财富管理中心停业整顿半个月,各分中心负责人被勒令检讨。12月初,中融信托董事长刘洋在上海对本报称,停业整顿并非黑龙江银监局的监管要求,而是公司自己意识到“销售队伍太混乱了”。

  “寿险营销引入个人代理制度,取得了直接显著的效果,但信托业借鉴这一模式则千万要慎重!”北京一家信托公司总经理认为,寿险产品对于购买者而言“买了不一定有好处,但也没什么坏处”,而信托产品不同,卖的是有风险的理财产品,一旦出现误导性销售后果相当可怕。

  随着中融信托产品发行量的下降,看似“势如破竹”的销售队伍,开始变得脆弱不堪。2010年11月底,银监会要求信托公司逐笔核查房地产信托业务的合规性和风险,中融信托内部发文叫停了房地产信托业务,产品发行量锐减,中融信托庞大的销售队伍何去何从?若不能迅速转型,就只能“作鸟兽散”。

  但平安信托内部人士仍不认为这是信托引入寿险营销模式的失败。在他看来,中融信托营销队伍出现混乱局面是因为管理失控,而之后人员大量流失是因为产品发行能力跟不上。而平安信托则没有出现类似问题,在于战略上将产品、渠道、系统平台三个维度均衡发展。

  平安信托的产品销售人员同样超过500人,包括300多人的私人财富管理部、50多人的机构业务部、100多人的综合开拓部。私人财富管理部的销售员做信托产品直销,综合开拓部销售员则“下沉”到平安寿险的各个营销中心,发动几十万寿险营销员卖平安信托的产品。

  4.回归财富管理本源

  像卖保险一样卖信托,着眼于理财产品的销售,效果显性直接,但回归财富管理的本源,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资产配置才是真正的发展方向。“这也是在各类竞逐财富管理的金融机构中,信托的优势所在。”上海信托一位高管认为。

  基于对私人财富快速增长,大量储蓄存款将从银行体系分流的强烈预期,各类金融机构都加入了财富管理业务的逐鹿:银行的私人银行跑马圈地;券商通过集合资产管理业务重获“入场券”;基金公司推出“一对多”业务,试图公募、私募通吃;保险公司开发的产品兼具保障与投资功能,投连险曾大行其道。

  与这些金融机构相比,信托的优势在于可以横跨投资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实业领域。目前,银行的私人银行在进行股票二级市场、PE投资时受限较多,需要借道信托公司才能打开投资范围,而基金和券商的投资领域仅限于证券,产品高度同质化。

  尽管证监会叫停了信托计划开设证券账户,但信托公司仍然可以通过绕道注册有限合伙企业的方式“曲线”开户。证监会的禁令和《信托法》直接抵触,且《证券投资基金法》修订后,私募证券投资公司都将有合法的地位,更没有理由再禁止信托开户,因而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信托公司投资证券市场将重新扫清障碍。

  “有跨市场投资优势的信托公司,是天然的资产配置平台。”前述上海信托高管认为,信托公司应该大力发展专属渠道,掌握一批高净值客户,然后整合各种金融机构的资源为客户提供真正的财富管理服务。

  上海信托目前已获银监会批准开展伞形信托业务的试点创新。即投资者投资一个大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这个大的信托再分散投资于若干个小的子信托,子信托投资债券、股票、房地产等的风格迥异。各子信托都由上海信托相应的的专业投资团队管理,或委托其它机构管理(如通过基金或券商的专户理财)。

  这一产品结构初看和已有的TOT(Trust of Trust)产品没什么区别,但前述上海信托高管表示,若干投资者共同参与一个大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只是早期的产品形态,未来的方向是投资者将自己的理财资金(比如1000万元)委托给信托公司,与信托公司签订单一资金信托合同,然后信托公司根据该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收益预期,定制一个资产组合,投资于若干子信托。如此,“实现信托资金在权益市场、固定收益市场、商品市场、艺术品以及海外市场等大类资产的灵活配置,获取理想的投资收益。”

  伞形信托尚在试点,业内反应不一,有观点认为“想法很好,但过于超前”。对于信托公司而言,子信托之间的转换程序繁琐、耗费大量的人力,对信托公司的资产管理能力要求极高,而信托公司的收益并不高于传统的项目融资型信托产品。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其间蕴含的财富管理理念值得推崇,只是推行起来很难。

  实际上,中国信托业独特的先天基因,也决定了信托公司缺乏为客户提供财富管理的理念。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还没有私人财富概念,根本无财可理的时候,信托业就“早产”了,因而信托业在前30年更多的是“搞钱来花”而不是“代人理财”,信托公司更擅长的是“项目融资”而不是“资产配置”。

  2007年以来,信托业重新迈入发展快车道,但这一轮中涌现出的优秀信托公司仍主要是“项目融资”做得好,能够找到收益很高的项目、利用信托独特的制度优势去控制风险,然后设计成信托产品卖给投资者。

  “然而这离真正的信托还有距离,真正的信托不是向客户销售某个高收益的信托产品,而是为客户的一笔资产谋求最合理的运用方式,二者之间的视角有重大差异。”一位资深信托观察人士对本报表示,未来5年内,信托公司能否重获渠道话语权,拥有自己的客户,为成为为客户提供财富管理服务的私人银行,事关信托业能否重新崛起为中国金融业的第四大支柱。

  “中国第一代创富阶层年届退休,高净值客户爆发性增长,都为早产的信托公司回归真正的信托业务提供了可能。”这位人士说。
(责任编辑:姜炯)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