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完善平台,疏通民工流动渠道
■为民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社会环境
■为企业减负,扶持企业转型
■加快城市化进程和户籍制度改革
自2004年国内首次出现“用工荒”报道以来,几乎每年春节前后,“用工荒”必然成为各企业、媒体、大众和学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2009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的中小企业停业或减产而裁员,许多民工找不到工作无奈返乡。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好转,2010年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又重新爆出了“用工荒”,企业叫苦不已。不仅熟练的技术工紧缺,就是一般的普工也难满足需求。四川、安徽、河南等劳动力输出大省的企业缺工现象也十分严重,致使一些政府部门出台文件,限制劳动力外流。
刚刚进入2011年用工荒问题就已凸显,各个车站、工业园区、企业门口,到处可见招工启事,却鲜有上门应聘者。“用工荒”俨然成为了全球第一人口大国的新问题。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劳动就业关系经济发展,关系民生,关系社会稳定。按照我国男16-59岁、女16-54岁作为劳动适龄人口统计,我国的劳动力适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60%-70%之间,可见资源之丰富。根据官方统计,全国高校毕业生2009年有611万多人,其中1∕3没有顺利就业,2010年毕业的有630万人,也有上百万人正在待业。近几年每逢事业单位招工、党政机关招考公务员,往往出现几十人,数百人甚至上千人竞争一个岗位。表明中国整体劳动力供应仍然充裕,就业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那么,为什么企业“用工荒”现象反而越来越严重呢?“用工荒”与“就业难”两个相悖的问题并存,根本原因是劳动力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
从劳动力供给角度看。过去20多年间有两大显著变化:一是民工大军数量、文化素质、就业要求的变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大农村尤其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在当地的收入微乎其微,有的近乎于零,珠三角、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员工几百上千的月薪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他们潮水般地涌向这些地区城镇找工作,这些民工大都文化素质较低,但体强力壮,不计条件,脏活、累活抢着干。如今,这批老一代民工许多已过知天命之年,不愿再外出打工,民工大军中80后、90后的新生代已成为主力。由于70年代末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新生代民工数量上比前几代民工明显减少,但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他们找工作注重工资福利,同时在意工作环境,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对就业岗位往往会挑挑拣拣。第二大变化是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高学历人才迅速增加。每年都有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他们比普通民工的就业要求更高,向往机关事业单位和能展示自己才能的白领工作岗位,否则宁愿待业,也不肯进中小企业做一般员工。
再从劳动力需求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广大农村及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人均收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吸引了不少民工回乡创业或到当地城镇的企业打工;而珠三角、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中小企业迅猛发展,其产业基本上还以制造业为主的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用工需求量不断增加,工作岗位依然较多为蓝领的工作。
正是由于就业需求和工作岗位供给上的不适应,导致“用工荒”和“就业难”两个相悖问题并存的尴尬现象。这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预计近几年内“用工荒”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当多的中小企业可能由此陷入困境。
在“用工荒”问题一年比一年严重的形势下,为了留住员工,企业使尽浑身解数,有的打“温情牌”、“友情牌”,春节前就把年终奖和各项福利发到员工手中,有的企业还包车、包机将员工送回家,节后接回厂;有的则把奖金提高到行业平均水平以上,留到春节回厂上班后发放,以防员工流失;最普遍的做法是给员工加工资,不断为员工改善工作、住宿、生活、娱乐条件。这些措施的确起到了稳定员工队伍的作用。但企业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因为许多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就在于低工资和低成本。比如一个售价9.99美元的芭比娃娃,中国企业只能得到0.35美元的加工费,一双售价100美元的耐克鞋,也只能得到5美元的加工费。这就令企业很难大幅度地为员工涨工资和提供更加优越的工作环境。
“用工荒”问题反映了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已开始进入经济学中说的“刘易斯拐点”,昭示着廉价劳动力时代即将结束,靠低工资、拼资源的生产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必须重视发展高科技,培育新兴产业,但并不意味放弃传统优势产业。事实上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很大潜力。一双鞋子有的只卖几十元,有的卖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一件衣服有的卖几十元,有的卖几千元,这就是科技和品牌附加值的体现。所以中小企业解决“用工荒”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增强创新能力,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才能真正摆脱“用工荒”的影响,实现企业健康发展。
解决“用工荒”问题,企业要努力,政府也责无旁贷,需要政企紧配合,政府应当在更广范围、更高层面上发挥更大作用。为此建议: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平台,疏通民工流动渠道。要加强有形人才市场的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发展就业中介机构,规范其业务运作方式,提高服务质量;要充分运用互联网,不断地向全国发布企业招聘信息,提供有效的就业岗位;政府有关部门加强与劳动力富余地区政府、职业学校联系,建立长期的用工合作关系,促进民工有序有效流动。
二是要为民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社会环境。能否吸引和留住外来民工,除了企业的工资福利及工作、生活条件外,社会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要让外来民工感到家的温暖,仅仅依靠企业自身是难以办到的,因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是不能够局限在某个小天地里,必然与整个社会紧密相连。政府的责任就是要为外来民工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和完善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维护民工的合法权益;解决民工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等实际困难;宣传教育当地市民与外来人员互敬、互让、互帮、互学,共建和谐社会,使外来民工从情感上真正融入当地社会。
三是要为企业减负,扶持企业转型。在“用工荒”问题一年比一年严重的形势下,劳动力成本大幅度增加,同时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企业的利润越来越少,负担越来越重,相当多的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政府应当采取有力措施,给予更多的政策,减轻中小企业的税负和各种规费;运用税收、财政、信贷政策,鼓励、支持企业改革创新,加大技术改造,革新生产工艺,改善经营管理,加快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从而使企业增强应对“用工荒”的承受能力和稳定发展的后劲。
四是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和户籍制度改革。人口大量地从农村向城市集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想留住人,必须留住其心;而要留其心,必须留其根。这个根就是户籍、户口关系。民工进城打工多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但户籍户口关系一直在农村,不能享受城市的社会福利,怎么能安心。为此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和户籍制度改革,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特别在规划工业发展园区时应充分考虑建设新城区,采用政府投资,政企联合投资或吸收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建设大量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作为“民工公寓”、“新市民公寓”,制定相关条件标准,出让有限产权(使用权),或出售给外来民工,让民工能够在工作所在地真正安家落户,这是解决“用工荒”问题的根本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