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以来CPI同比涨幅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9%,环比上涨1.0%,剔除掉春节因素的影响后,当月数据并未出现先前物价加速上行的态势。分析人士认为,1月物价涨幅低于预期主要是食品价格导致的,但目前尚难
判断物价涨幅峰值已经出现,上半年我国通胀压力仍然不可小视。CPI涨幅缘何低于预期
从环比来看,1月CPI上涨1.0%,是近一年来环比价格涨幅第三高的月份。但如果与历年数据比较,近三年来春节所在月份CPI环比涨幅分别为2.6%、0.9%和1.0%。当前物价环比涨幅并未表现出明显偏高的态势,分析人士认为,这起码意味着先前物价持续加速上行的态势得到遏制。
国研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新近表示,在连续上调准备金率以及加息的影响下,目前社会总需求已经出现回落,在此背景下通胀水平难以持续攀升。从1月份的物价数据来看,可以预期1月、2月CPI高点可能就是上半年甚至全年高点,而货币紧缩的力度也将是最为严厉的。
此外,由于国家统计局更新了基期价格指数序列和CPI权数构成,CPI数据的衔接程度仍有待进一步验证。在解读1月份CPI数据时,将不可避免地考虑到这一因素。中金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CPI新权重方案对环比涨幅的影响为0.05个百分点左右,这只能部分解释CPI低于市场预期。1月份食品价格环比上涨2.8%,非食品价格上涨0.2%左右,尤其是非食品价格上涨率放缓,有助于减轻市场对今年通胀可能大幅攀升的担心。
在对CPI调查方案进行调整的同时,国家统计局决定,1月起对工业生产者价格统计进行改革,即由原先的工业品出厂价格(PPI)改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数据显示,1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达到6.6%,创下近8个月以来的新高。分析人士据此认为,这表明未来输入性通胀以及非食品价格上涨的可能性并不能排除,当前判断通胀趋稳为时尚早。
中信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诸建芳认为,2010年四季度以来,经济增长明显回升,内需强劲增长,加大了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拉动了生产资料价格回升。此外,近期大宗商品尤其是非能源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升,也推动了国内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目前非食品CPI的上升主要受工业生产者价格的推动,未来PPI还将对CPI产生一定的传导作用。
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与原统计方案相比,采用新权数计算出来的1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同比总指数分别略低0.03和0.05个百分点。
通胀“洪峰”何时出现
对于CPI涨幅高点是否已经出现,分析人士认为,春节因素仍将对2月物价涨幅产生影响。而从3月起,翘尾因素对物价的影响将有所强化。这样起码从上半年看,物价见顶并逐步回落的态势并不明显。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认为,1月份食品价格涨幅偏低的原因更多来自技术层面,即统计数据是否包含了涨幅最明显的1月下旬或最后1周的数据。当前非食品价格环比涨幅仍然偏强,而食品价格涨幅超越历史均值的趋势可能并未结束。从这个逻辑来看,2月CPI同比数据可能重新回到5%以上,达到5.4%左右。
“2月CPI同比增幅可能仍处于高位,达5.1%左右。”高盛中国经济学家宋宇认为,由于1月未公布除了外贸之外的实体经济增长数据,而且已知物价数据存在一定的“噪音”。即春节效应可能造成一定的数据统计偏差,而通胀涨幅数据还受到统计方法调整的影响。虽然CPI同比增幅低于预期,但未来仍有必要出台更多紧缩措施。目前总需求增长正在走强,同时近几个月外需增长也在不断加速,从而进一步加大了总需求增长的压力。与此同时,尽管干旱对粮食产量的实际影响很可能不像很多人担心的那么严重,但这可能会改变人们对粮食和食品价格的预期。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则认为,如果食品价格涨幅低于预期,将导致全年CPI涨幅比原先预测的4.5%要低。但值得注意的是,干旱对粮食的影响有待观察,这有可能形成新的食品价格冲击。而世界经济以及中国经济形势的向好,将导致非食品价格涨幅超过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