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民生杂谈

“身份制”加剧收入差距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祝乃娟
2011年02月16日00:01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的研究表明,我国行业间工资差距最高达15倍,全球第一。按大行业划分看,2009年,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金融业工资是最低的农林牧渔业工资的4.7倍;按细分行业看,2008年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证券业是最低的畜牧业的15.93倍。

  坦率地说,即使“4.7倍”的行业收入差距确切,也无法淡化目前全方位的收入差距现实。收入差距已经呈现多领域、多地域、多行业的全方位特征,并且互相交织。在一个身份制社会里,行业收入的巨大差距如果无法缩小,那么社会整体收入差距鸿沟将无法弥合。

  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方面呈现双轨制的社会里,身份依然是决定收入的重要前提。在体制内的各行业中,各类职员社会地位较高,收入近年来稳步增长,显而易见的是,此前多项市场调查显示,大学生就业意向多倾向于国资以及大型垄断国企,而公务员考试近年来也是一直在升温。与之对比的是,竞争性行业的收入经历了较多起伏,该所的这项研究就表明,竞争性行业职工工资水平普遍偏低。

  除此之外,在同一行业内,不同的身份也可能会决定收入,由于旧有的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一直止步不前,有编制和无正式编制的职工,收入差别巨大。即使在收入较高的行业里,这种情况也明显存在。

  要解决行业收入差距问题需要很多配套改革,比如,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取消身份制,真正实现同工同酬。并且,公务员制度改革需要加快,遏制灰色收入。这两点也是解决行业收入差距的最大难点,因为相关既得利益可能已经难以撼动,而且,公务员职位与大型国企职位的报考火爆,也折射出社会流动通道在逐渐缩小,因为市场冒险与创新精神所得到的回报不稳,穷人子弟流动到更高阶层的通道集中表现为报考公务员与大型垄断国企。这不是一个良性循环。

  更深层面,行业收入差距的最大隐喻是,需要减少初次分配中资源配置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中非市场因素的干扰,减少行政力量对市场的干扰。这种种干扰造成的后果就是,政府与大型垄断国企以及各种附着着行政力量的事业单位,挤占了大量的财富与国民收入,而市场导向的各行业的企业处于弱势地位,加上工资协商制度与增长机制不完善,劳动者报酬难以增长。而在市场主导的竞争性行业里,劳动者报酬要增长,就要完善工资协商制度,形成有效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
(责任编辑:姜炯)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