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用工争夺战”倒逼中国经济转型?

来源:中国财经报
2011年02月17日15:55
  在劳动力成本上涨、产业由东向西梯度转移的背景下,今年的“用工荒”现象显得尤为突出,一场东中西部用工争夺战已然打响。

  “总的看,结构性、局部性"用工荒"的出现不是坏事,它表明我国已经到了产业产品结构大调整、经济布局进一步优化的阶段,可以借此用工压力推动经济转型、社会进步,"多管齐下"解决结构性、局部性"用工荒"问题。”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如是分析。

  从这个层面看,“用工荒”也许传递出了一些积极的信号。

  招工又遇“倒春寒”

  2011年春节过后,在农民工返城之际,东部与西部就开始了一场“抢人”的竞争。

  东部,上海,一些用工企业开着400辆长途大巴奔赴安徽、江苏、河南、湖北等地,到家门口去接农民工回来。

  西部,重庆,当地的官员更是在春节期间有一项特殊的加班任务,就是设法把那些回家过年的农民工截留一部分,能留多少就留多少。

  “抢人”大战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正遭遇“招工难”。

  据了解,在成都,用人单位给出的普工月薪都在1500元左右,部分企业甚至给出了3000元来吸引应聘人员的注意,而技工的工资则更高。成都市就业局有关负责人却表示,他们这里每天能够提供700多个岗位,但能够达成意向的也就200个左右。

  沪上各行业也遭遇了相似的情况。闵行、杨浦、奉贤等区的部分加工企业生产线开工率不足一半。在兔年第一场大型人才招聘活动上,缺工情况不仅出现在制造等传统行业,经济转型期所需要的服务业人员缺工情况也很严重。尽管招聘单位普遍提高工资,但许多公司仍然面临请不到人的问题。技术人员或生产线员工薪金普遍已经达到2000元甚至更高,许多公司仍然表示不易找到合适人选。

  一些媒体发现,哪怕只能应聘普通劳工职位的一些求职者,也因为了解人力市场的短缺严重,而抱持观望态度,甚至暗中提高心目中的价码,希望找到愿意开出更高价位的公司。

  另外,由于招工紧张,劳务中介公司的“商业模式”出现了大逆转。以前劳务中介公司向其他更大的中介公司或厂家推荐工人要付费用,劳务中介再向工人收取;现在,这些公司或厂家纷纷予以免收或者少收,甚至倒过来“花钱买人”。劳务公司“贿赂”企业人事经理的现象,基本绝迹。

  “新一轮"用工荒"呈现出若干新特点:波及的面比以往要宽;"用工荒"由普通工人向有些技工领域扩展;"用工荒"数量有所增加,但仍属于结构性、局部性"用工荒"。”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认为。

  产业西进大潮汹涌

  以四川为例,作为农民工输出大省,从当年劳务输出省份组织民工赴东部打工,到而今劝阻民工外流,对东部招工企业“说不”,此种转变传递出的信息异常丰富。

  随着沿海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和推进,中国经济的纵深活力凸显,劳动力也不再是单向地流动,“逆流动”的队伍正在壮大。

  事实上,自2006年开始,中国沿海地区“民工荒”问题就已逐渐显现,但近年来,在中国产业西移政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向中西部迁移,“用工荒”浪潮也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蔓延。

  去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要求依托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推动重点产业承接发展。而在2010年,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产业西进开始加速。

  据悉,这些大企业向中西部的转移,主要是看中西部低廉的用工成本与相对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更重要的是,中西部地方政府对于大企业的入驻往往能给出相对优厚的条件。事实上,不仅是电子信息产业,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在加速西进。

  而重庆、西安、武汉、长沙等中西部城市,近年也纷纷打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将原本把东部沿海城市作为主要生产基地的各类劳动密集型企业,吸引到自己的各类开发园区。

  对此,苏海南认为,由于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和经济布局调整,部分劳动力密集行业逐渐向我国中西部转移,同时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逐渐加快,劳动力输出数量有所减少,这给东部地区带来用工压力。

  另有评论人士指出,和往常不同的是,用工荒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这一次不同的是,从沿海到内地,就是东部到中西部去抢人,但中西部现在不愿意放人。这是中西部日益增长的用工需求和东部缓慢的经济升级之间的矛盾。

  东西部工资收入愈发趋同

  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留在生活成本较为低廉的原籍务工,而非东部沿海城市。劳动力回流的背后,实则反映的是, 东西部工资收入愈发趋同,尤其对农民工群体而言。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东部地区的平均工资约每月1455元,比起中部1389元和西部的1382元,已经没有太大吸引力。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仅高5%,而5年前东部地区工资比西部地区平均高15%。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原因是,继白领、大学生就业纷纷逃离“北上广”之后,东部及沿海地区的1、2线城市的高生活成本和压力也令打工者望而却步。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和离家较近的优势得到了打工者越来越多的青睐。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晓认为,“用工荒”关键原因在于,近年来,在物价飞涨的大背景下,虽然农民工的名义工资在增长,但实际工资反而有所下降。他认为,民工荒不仅仅因为劳动力不足,而是因为当前价格水平上的劳动力不足。对劳动力的总需求上升太快,而工资的调整相对滞后。

  苏海南也表示,由于农民外出打工与就地就近打工和务农比较利益出现变化,外出打工所获收入与就地就近打工和在家乡务农综合性收益(包括照看家庭、更多休息等)相比相差无几,已经难以满足农民外出打工的心理预期,因此很多人选择放弃外出务工,转而选择就地就近打工或在家乡务农。

  有关报告曾指出,工资缺乏吸引力和劳动条件差是普通工人短缺的主因。有关研究表明,珠三角地区12年来月工资只提高了68元。佛山不少企业外来工月工资在10年前就已达到600~1000元,但现在还是这个水平。而这些年来消费物价总体水平已明显上升,导致广东、福建等省实际工资水平的提高停滞不前甚至有所下降。目前广东民工的月平均工资比江苏低160多元;珠三角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广州为510元,甚至低于山西、江西520元的标准。

  三农问题研究专家李昌平则预言,今年将是“民工荒”最严重的一年,“春节后的农民工工资将上涨20%~30%。建议农民工在签订就业合同时,守住涨工资20%的底线。”

  对于出现结构性、局部性“用工荒”的原因,苏海南表示要综合来分析,除产业西进、农民工待遇差之外,随着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新生代农民工对外出打工的心理诉求更加全面,要求更高,除了获得应有报酬外,如果其他需求难以满足,他们也会放弃外出务工;同时,劳动力素质结构不适应部分地区产业产品升级换代的需要,也造成一些地方技工短缺。此外,城乡分割管理体制尚未完全打破,农民工融入城镇的不便以及用工双方、劳动力输出地和输入地信息沟通不够通畅,也助长了“用工荒”。

  专家说

  应对“用工荒”需多管齐下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提出应加快产业升级。他说,按照国际经验,往往在这个时候出现传统优势产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加低廉的国家,即所谓的雁阵模式。然而,由于中国幅员广大、地区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差异巨大,因此,中西部地区由于仍将保持一段时间工资相对低廉的优势,可以承接沿海地区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将逐渐成为新的制造业中心。沿海地区则应该以“用工荒”为契机,加快产业升级和转移与中西部地区的产业承接,将共同完成产业结构优化的任务,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苏海南则建议,要调整外出务工和就地务农就业的比较利益关系,合理提高外出务工农民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借此机会推动形成劳资双方平等协商机制,协调平衡好劳资双方利益关系;要进一步加强用工信息发布和沟通,健全劳动力输入输出地信息互通机制;要大力建设城乡一体化管理体制,让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有关部门要组织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促进提升劳动力整体素质;做好推动产业产品结构升级、经济布局合理调整相关工作,中西部地区对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要提供支持,东部地区要对就地实现升级换代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提供减免税费等多方面政策支持,从而促进企业更好地转型和发展。

  本报记者 丁莉娅 (来源:中国财经报)
(责任编辑:孟先亮)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