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政策解读 > 宏观政策

房地产调控正让我们重回配给年代

来源:投资者报
2011年02月21日00:42

  2月16日北京市政府公布的房地产调控“十五条”细则,让人们回想起计划经济时代的“配给制”,只不过30年前凭票购买的是粮食,而现在是房子。

  更有意思的是,配给的方法也和30年前如出一辙,如果把“房票(购房资格)”比作粮票,就像当年有“全国粮票”和“地方粮票”之分一样,北京房地产调控“十五条”中也出现了全国房票和北京房票——非北京户籍的在京未购房家庭,可以凭在京5年纳税证明购房一套,北京户籍家庭可购房两套。

  类似的配给制在一个多月前也出现过。去年12月23日,北京市出台车辆限购办法,以摇号方式分配车辆指标,在京外地人摇号购车同样要出具5年纳税证明。

  首都的政策往往会让地方政府争相效仿。据媒体统计和预测,目前全国共有36个城市执行房地产限购令,而按照新一轮调控政策要求,实行限购政策的城市还要翻一番。此外,各地对于车辆的限购和外地车辆限行政策,也在逐步实施。

  户籍政策带来的歧视和不便,一直就被广为诟病,而去年年底各地开始的新一轮房地产调控和交通治理措施,更是把户籍限制当成首要的政策工具。也许各地的政策制定者会庆幸“户籍”这项僵而不死的制度还好没被取消,否则由于人口流动带来的经济问题,真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治理才好。

  这是一个矛盾的执政逻辑。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导致人口流动,人们从农村流向城市、从中小城市流向大城市。在这个过程中,人口输入型城市势必会出现房价上涨、交通拥堵、教育资源短缺等诸多问题,但如果处理这类问题的办法,首先是限制人口流动的话,那何不当初就坚持“画地为牢”的人口管制政策呢。

  大城市的房价高企、车辆拥堵问题,本质上都是由于城市对资本和人口的吸引力所致。人们愿意背井离乡从农村来到城市,从小城市来到大城市,不正是因为农村的吸引力不如城市、小城市的吸引力不如大城市吗?

  人作为一种理性的经济个体,凡事都会以“个人利益最大化”来做选择,这种选择汇集在一起并发生作用时,就成了“市场”的选择。人们因为城市的吸引力而选择来到城市,但这种选择给城市带来的各种压力又让城市的吸引力下降,在此情况下,人们又会选择离开城市,近年来“逃离北上广”的声音不就是这种局面的体现吗?

  北京这种以户籍为限制条件的调控政策,会让城市的外来人口减少、让房价得以控制、缓解城市交通状况,但这同时也是在北京建起了一道无形的城墙,这道城墙看似保护了城市的优越性,其实却会扼杀城市的活力。

  道理很简单,活力来源于竞争,在有“可替代者”的局面下,人们会更加勤奋、更愿承担风险、追求创新,这同时也会给城市带来更高的竞争力。而如果一个城市缺乏人才流动和竞争,它的活力又能保持多久呢?

  我们愿意相信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是抱以“善”的初衷、追求“好”的结果。但如果不能正确理解经济规律,不能尊重市场选择,政策的最终结果往往和预想目标相去甚远。

  就拿此前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来说,调控力度一次比一次大,几乎每次出台新政都被冠以“史上最严厉调控”之称,但房价却也越长越高。而每次房价上涨,舆论都是把矛头指向开发商和炒房者,对推高房价背后的贫富悬殊和政府垄断土地供应等问题,思考甚少。

  此次北京房地产调控“十五条”的力度同样被称作“史上最严厉”,几乎是让房地产“休市”,用房地产开发商潘石屹的话说“住房的投资需求这个概念在北京将会成为历史”。这样的政策能否让房价下降不敢说,但对房屋成交量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不过,房价的问题归根结底在于总有些钱把房子当成投资首选。借用一句当下流行的仓央嘉措诗歌体造句,“让买房,或不让买房,钱总在那儿,只多不少”。钱如果只多不少(相信这也是所有人的希望),不让在北京买房子了,可能会去外地买,外地也不让买房了,这些钱会去干别的。

  所以,好不容易了解了这些钱和房价的作用关系,好不容易北京的房价进入日渐趋稳的状态,这时候出台严厉新政把“钱”赶到别的不知所谓的地方,也许又会带来不可预见的新麻烦。

  我们始终相信,基于公平的竞争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最佳手段、基于自由的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最好工具。如果习惯以“配给”作为调控手段、以“价格管制”作为经济目标,那么再美好的“善意”都会扼杀经济活力,并最终给人们带来坏的结果。

(责任编辑:null)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