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资本市场

基金仓位降至八成以下

来源:大洋网-信息时报
2011年02月23日15:32

  根据浙商证券的仓位报告显示,目前基金的仓位不到八成,已经降至历史底部区域。之前全景基金品牌研究中心曾经做过统计,通常仓位降至低位,也就代表着市场进入底部区域,基金经理也被戏称为“操盘黑手”。

  大基金公司带头减仓

  从全部偏股型基金的仓位分布来看,与前一周相比,高仓位基金数量依然在下降,而中等基金的数量有所增加。仓位在80%以上的基金数量占比目前为57.45%,继续下降。此外,有21.95%的基金仓位接近募集说明书中所述的配置上限,与前一周相比下降1.36个百分点,同时,有2.98%的基金仓位接近募集说明书中所述的配置下限,与前一周相比上升0.54个百分点。

  根据浙商证券基金智库数量化基金投资选择系统的测算,369只偏股型开放式基金(包括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不包括指数型基金,下同)的平均仓位在上周继续下降,平均仓位为79.91%,下降0.57个百分点。剔除各类资产市值波动对基金仓位的影响,基金整体表现为主动减仓,减仓的幅度为0.90个百分点,其中选择主动减仓的基金占比达七成,逢高减仓或是基金的主要策略。上周市场小幅反弹,上证综指周表现上升2.56%,中小板则周上涨2.62%,大小盘齐涨,从而使得基金的平均净值周上涨2.03%。目前基金整体仓位已下降至去年10月前的水平,其中混合型基金下降速度较股票型更快些,近三个月来的表现业绩也是混合型基金稍具优势。从仓位下降的幅度来看,减仓或已接近尾声。

  从调仓分布来看,选择减仓的基金数量依然较多,从上周基金主动性调仓幅度的分布情况来看,减仓幅度在0%~5%之间的基金占比为65.85%,减仓幅度在5%以上的基金占比维持在7.32%,而小幅增仓的基金占比有24.12%,比前期有所回升。综合来看,减仓基金占比依然占据多数,其中多以小幅减仓为主。

  从仓位分布情况来看,中高基金数量继续下降。

  70%概率成为反向指标

  全景基金品牌研究中心近日发布《基金仓位与基民申赎变化观察报告》。报告通过五年来数据统计考证得出结论:基金平均仓位屡成可供参考的典型反向指标,特别是在其最高仓位或最低仓位之时,参考作用极其明显;基金经理整体的主动“择时”表现极差,被业内人士戏称“操盘黑手”。

  对于仓位决策,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在市场上涨之前,基金经理高仓位持股待涨,在大盘向下调整之前,低仓位回避系统性风险,这才是最正确的决策选择。遗憾的是,5年来20个季度实战数据表现显示,基金经理的群体性仓位决策行为仅有6次做对,14次做错了,成功概率仅有30%,另外的70%则成了反向指标。

  报告指出,过去五年,基金经理轻仓避险愿望多数落空,重仓分享股市收益也未能心想事成。更为不可思议的是,基金经理整体最为悲观之际,后市反而提供良好的赚钱机会;基金经理整体最为乐观之时,大盘却给予了无情的打击。总体走势图形上可见,基金平均仓位变化与大盘走势基本上呈正向相关,大盘走强,基金仓位随之上升,大盘走弱,基金仓位也跟着下调,“高点重仓、低点轻仓”规律性现象明显。由此可知,此前坊间专家“基金仓位反向指标”的论断是有一定的客观事实依据的,基金经理因此被戏称为“操盘黑手”。

  散户屡屡跑赢基金经理

  全景人士分析认为,以“价值投资”“长期投资”为标榜的基金经理军团,高估自身对大势的研判决策能力,经常尝试波段操作部分可供灵活配置的基金资产,期望通过“高抛低吸”仓位获取“阿尔法”超额收益,结果是“屡错屡试,屡试屡错”,经常“追涨杀跌”做反了方向,甚至出现“底部割肉”“追高被套”等可悲现象。

  实际上,国内基金行业中,“追名逐利”的基金经理“换岗”、“跳槽”、“奔私”极为频繁,5年来一直管理着同一只基金者屈指可数,而其中仓位决策能多次“做对”了方向者更是凤毛麟角。多数高学历的“英才”拿着高薪操纵巨资在市场中博杀,调仓决策结果却还不如成熟的散户,而成了反向指标者更是举不胜举。

  报告统计分析五年来基民净申购率指标,令人意外的是,近两年来,基民的净申购率指标与上证指数走势呈现背离现象,反映了投资决策“高抛低吸”理想状态,这与基金经理期间平均仓位屡次呈现“追涨杀跌”有着天壤之别。

  平均基金仓位相对较高的基金公司有华泰柏瑞、中邮和天弘等基金公司,这些基金公司旗下偏股型基金的平均仓位较高;

  兴全、国投瑞银和招商等基金公司旗下偏股型基金的平均仓位则相对较低。

  从主动性增减仓的幅度来看,近一周以来,诺德、东方和农银汇理等基金公司旗下的偏股型基金有明显的主动性加仓行为,而兴全、长城和宝盈等基金公司旗下的偏股型基金则有明显的主动性减仓行为。

  除了大成还有小幅增仓,其他如华夏,博时和南方则持续减仓。

  基民群体之所以能够做出超越基金经理的高明投资接触行为,报告认为应该事出有因:

  一方面,部分被套牢者抱着“死了都不卖”的精神,没有在大盘底部赎回,减少了赎回的冲击;

  另一方面,坚持定投者用固定金额买基金,必然是“低吸高抛”的结果;

  此外,成熟老基民及机构投资者,借助老基金“抄底”并在满足收益之后“落袋为安”,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责任编辑:王霄)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