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1月份起,我将去哈佛做一年的访问学者,然后再去欧洲等地学习两年。”2010年12月中旬,在深圳盐田万科中心,年近花甲之年的万科“教父”王石在给众多青年创业学员的演讲中,透露了自己未来3年赴欧美游学的计划。
北京时间2月24日上午8点,在美国游学的王石
在哈佛大学发表了他淡出万科后的第一次讲话,谈到了当初如何毅然辞去公务员只身一人创业,如何在企业转型时选择放弃股权,如何带领万科走上房地产行业……从个人到企业,到社会的责任,“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王石发言主题是“人生的第三座峰”,也就是寓意在攀过 “创业”(把万科打造成了中国房产界的航母)和“生活追求”(勇登珠穆朗玛峰)之后,王石正续写他的第三篇章——游学。王石在发言中透露,游学最主要的原因是学习如何在新的经济市场变化下,带领万科这样的传统企业迎接新的挑战。王石还称,自己到现在还会在心里算,作为董事长,他在2011年能“挣”多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游学哈佛的王石每天学习英语的时间至少有6小时左右。至于万科在业务上的事宜,据知情人士透露,“公司的头头有事随时都会向他汇报。”
在王石到哈佛的这1个月中,他受到了各个学生组织的追捧。这次演讲,就是由哈佛中国学生联合会为他组织的。以下是王石游学首次演讲内容的部分内容 (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有删节,未经本人核实):
重来一次依然会放弃股权
非常感谢同学们这么晚还来到这里,我很感谢有这样一个机会,可以说是一种体验。关于这个题目(人生的第三座峰),我觉得应该称之为“选择”更合适一些,因为人在一生当中,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都不断面临着选择。
我是1951年出生的,在青少年时,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似乎一切都是社会安排好的,只有社会选择你。比如说,我上大学是因为那一年工厂正好有一个名额,对于我来说,当时所谓的选择就是如何在众多人中脱颖而出。至于这个名额是什么学校,是什么专业,都不重要,因为那时候可选择的机会非常少。当然,改革开放以后,这样的情况就转变了很多,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想说说几个关键的阶段。第一个是在1983年,我做了一个决定,就是辞去了公务员,只身一人去创业。我从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广州,做关于远洋方面的工作,也在那里建立了家庭。一个人去往深圳的时候,我的孩子只有一岁。当时我很迷茫,但是我知道,如果不去试,到退休时我一定会后悔。
到了深圳,我其实有很多选择,但做生意,做职业经理人其实是我当时最不想做的,却没料到一直做到了最后。这个时候我就面临了第二次选择,就是在1988年万科面临了文化改造。
我是在1984年组建的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到了1988年,万科的净资产就已经达到了1300万元。当时国家的政策是“四六开”,国家拿60%,企业管理层40%。不过在那个时候,我做出了一个放弃(股权)的决定。为什么呢?虽然当时创业的初衷肯定是为了生活,但在那时候,1300万净资产的40%就是500万左右,我个人虽不是全部拥有,但作为大股东可以获得其中的大部分。在当时,“万元户”就很厉害了,何况500万?这对当时个人的状态和未来的发展是很危险的。这是一个顾虑。第二点,我并不确定自己在突然很有钱的情况下是否能把握住自己。面临企业文化改造所带来的巨额财富,我确实没有做好准备。
现在看来,虽然放弃了股权,但并不代表那些钱就不存在了。无论如何,它当时总是要有所归属的,所以后来政府就成立了一个基金,用于兴办学校、治疗儿童疾病等等,我觉得也算是好事。如果这些股权还在手上经营,到现在应该有50亿左右,当然这是由后来的很多个阶段积累的。
对此,也有很多记者问我,如果重来一遍,我是不是还会选择放弃股权?我的回答是肯定的。理由并不是因为我不在乎,而是我害怕财富来得轻而易举,也担心自己没有把握好它的能力。这种能力一方面是对金钱本身,还有一方面可能是,一旦我拥有了巨额的财富,我也就失去了奋斗的动力。
自信不控股也能控制公司
我现在已经60岁了,也算是中国一个著名的企业家,为什么还来哈佛学习?这其中当然凝结了很多原因,但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通过学习,我能更好地顺应市场的新变化。
在这个时代,尤其面对新经济,如何管理,让一个传统的公司迎接挑战?换句话讲,如果我觉得我不胜任董事长,我会马上辞职。但我辞职了必须找新工作,支撑我的生活开支。我的消费不少,因为我喜欢登山,喜欢旅游,还包括我的家庭支出。或许退休后会有固定的退休金,但是我现在还是会想,2011年,作为万科的董事长,我能拿到多少。
但是,我还是会放弃股权。钱太多会很麻烦,即便是企业赚得多了,也不行,我们也要想如何做公益。金钱的关系很复杂,所以与其现在考虑那么多,当时的放弃也是好事。但其实,这骨子里头藏着什么呢?是自信!就是即便我不控股,我还是能控制公司。
我记得1998年的时候,当时最大的控股股东向我提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不怕我们来了就撤了你的董事长?”我回答,我不怕。为什么?因为我相信,在万科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我一定不会是唯一一个“最合适”的董事长,所以如果你们找到了比我更好的人选,连举手表决都可以免去,直接暗示我一下就可以。
我说,辞职之后,我的责任会比在万科小,我的工作会比在万科多。为什么?因为我一步步创业万科,在它不断壮大的过程中,我也犯过错误。而那些犯过的错误,那些经验和教训,即便我从万科走了,也是我的财富。但是,如果你们用错了人,那个人还不如王石,然后你们要我回来,我说对不起,那至少工资单上的数字最后要给我加个零,比如200万变成2000万,因为我不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
有一个问题,大家会问,我离开万科,难道没有感情吗?我回答,我当然有感情,但是我不会把万科当成我的儿子,因为万科是一个作品,而且我只是完成这件作品的其中一人,其他还有很多团队很多人。所以,如果说我在完成作品的时候,能力尽到了,任务完成了,虽然有感情,还是要走的。
王石答问
在王石演讲后,来自哈佛大学和其他大学的学生踊跃地发问,问题涉及万科,涉及王石登山的个人爱好,也涉及中国房地产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也正是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王石透露,他不会培养接班人。
01 登珠峰的意义何在?
问:我来自哈佛设计学院,大家都知道你很喜欢登山、跳伞。我想问你,那种冒险和运动,对你人生的意义在哪里?还有就是登上最高处的心情怎么样,跳伞的心情怎么样?
王石:意味着什么呢,就是意味着“你行”。
我记得登珠峰的时候,同行是不理解的,媒体也不理解,不理解就按照不理解的理解解读,说王石登山,想出风头,登珠峰去了,吃饱了撑的。还有的解读是,可惜了,如果他把这精力用在事业,用在万科上,那就更好了。
这两种解读很可笑。实际上,成功的目的在哪里?其实我的逻辑很简单,我就喜欢做自己的事情,比如说登珠峰是职业运动员的事情,登峰还有工资。而我,没有一定的物质支持,没有时间是做不到的。就是因为我成功了,我有物质支持,我能有时间调整,我可以离开一个月或两个月。很多人说,你这个人不负责任,我说我不负责任我的公司怎么还这么好,学着吧,就是我天天不做事,我公司还这么好。
小的时候,我就看鲁宾迅漂流记、海底两万里,我就很想做这些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说很简单,正因为你成功了,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能被成功所累,更不能被金钱所累。
那些小股东曾说,我对他们不负责任,我说怎么不负责任了?他们说,万一你进去出不来了,股票会下跌。呵呵,我说董事长就是尽职尽责,我在任上做到了,至于我假期里做什么,是我自己的选择。你说的可能性有吗,我说有的。投资就是风险,怎么规避呢?我说我能够公布我到多高,就像我来求学,我也公布出来,我不能偷偷失踪了。
有人说,王石进山了,你赶快卖掉股票!但是我不相信股票会下跌,总有人会买进啊。老板离开一个月两个月,公司照样运转得这么好,说明公司管理得好啊。
实际上,从1999年我开始登山,到2003年,只要我进山,股票就不大看好,微跌;我回来了,就稳定了。2003年,遇到非典,人都在家里呆着。那次我登山,中央台转播。很多人说,这几个人找死。结果,在我登珠峰期间,万科的股票大涨,过后,股票和我登山就没有什么关系了。这个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能被拖累。
关于登山的感觉,我现在是唯一从南坡和北坡都登峰的人。第一次,感觉不太好,离顶峰还有200米的时候就能看到顶峰了,但我走不动了,迈一小步就喘得厉害。我赶快告诉别人,氧气有问题,大本营一听就让撤退。我想,撤退也危险,上去也危险,8000米的高度,人的生命禁区。最后,200多米我走了将近两个小时。
当时我脑子里就一个想法,就是要好好地活着回去。登顶的过程中有登山者暴毙在你面前,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暴毙的,人样保持得很好。当时我就想,一定要活着回来,如果活着回来,再登珠峰我就是王八蛋!我就这个想法。
回来了,记者很兴奋,问我,王先生,你认为是登珠峰难还是做企业难?他预期肯定是登珠峰难,因为企业家这么多,登珠峰就我一个人。我回答,当然是做企业难。他一愣,说怎么会是做企业难?我说,就拿我登珠峰来说,全部算上也就是4年时间,而我做企业,20年了,要一代代地做呢。
02 责任怎么和事业相结合
问:我和很多人一样,希望在这里开拓事业,发展新的生活,今后还要回到自己的国家。你能否从你发展的过程来讲讲个人责任、企业责任怎么和事业相结合?
王石:个人责任、企业责任、社会责任实际上是人生中的选择。就我个人来讲,明年会是怎么样还不太清楚,不太可能考虑太多。
但有一点我想说,不清楚的时候,首先要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就拿我的体会来说,工农兵学员的时候,就是把英语学好,毕业之后,英语还是跟不上,就继续学英语,现在到这里也在继续学英语。不要笑,正因为以前学英语有基础,所以激活得非常快,你想,到了60岁,如果没有以前的基础,死记硬背恢复得不可能比较快,按照我的计划,这学期过去之后,能做基本交流。
第二,对社会,我开始想的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社会怎么样和我没关系;到了2008年,我就想把企业做好,这时候社会怎么样我还是影响不了。但同时我发现,我个人和企业的影响已变得比较大。其实,我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完善自己,到了一个为社会尽责任的时机,不断超越自己。
03 创业如何把握机会?
问:我是哈佛设计学院的研究生,我觉得现在中国已经没有30年前改革开放时那么多机会,形成了高度的资产集中化和垄断。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我们学生或者创业者来说,怎么才能把握好机会?
王石:国内的市场虽然已经发展到一个层面,但对于年轻人来说,创业机会不多的说法我不太认可。我认为,中国真正的经济发展才开始。简单来说,中国经济可以分为第一个30年和第二个30年。第一个30年就是演变生长,第二个就是转变经营方式。在社会转型当中,有着相当多的不确定性,还酝酿着相当多的机会。我跑到这里,首先就是完善自己,实际上也是找机会,而不是像你说的,中国社会已经形成了机制,没有机会了。
简单来说,房地产就不是这样,2008年的时候,国内排名前五的一家公司几乎就要被人家签合同卖掉,就因为金融海啸,中国马上改变了紧缩政策,企业才重获新生——大型公司尚且如此,其他公司就不用说了。不确定是存在的,并不是同学们说的,中国就按照这个已有的模式发展了。不确定性是中性的,带着各种可能性的,机会非常多。
04 中小房企如何融资?
问:我是美国东北大学商学院的学生,我想就国内一些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请教你融资的方法。
王石:我不知道。如果你问我万科怎么融资,我可以告诉你,但你问中小企业怎么融资,我很难说。实际上这是一个金融问题,可以转化成一个公司在经营中对资金怎么看。就像万科上市,说来很有意思,一开始不是为了钱。八十年代,因为特区政策,特区可以进口一些其他地区不能进口的一些东西,所以全国很多钱就汇聚到这里来,只要你有进口,钱就打给你,所以那个时候不大需要贷款。但是,上市之后就出现了很尴尬的问题,就是钱来了你不知道怎么花,也不能乱花。
当然那是以前的事情,但就公司经营来讲,万科作为一个上市公司,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超资供方,直线融资,不用还钱。从这个角度来讲,万科从1988年到2008年的20年,我们平均一年半融一次资,基本属于资本扩张型。
融资的好处是公司很快扩大,但不好的是每次融资就摊薄。但是后5年我们没法融资,怎么办呢?不能融资的情况下就扩大合作。2008年,我们的合作项目占30%,去年超过80%,今年还不知道。
目前我们的合作很多,尤其是这次调控把融资渠道都堵了。资金灰色空间,万科是不做的,我们的经营方针是钱不够也宁可不做。2000年的时候,我们的现金流有200亿元,现在到500亿元,这更多的是靠经营方式,如何组织市场啊,如何步步攀啊,如何迅速销售等。至于怎么来找融资渠道,很遗憾,没法给你更多建议。
05 如何看待房产调控?
问:我问两个问题,第一你刚才提到的房地产调控,大家都比较关心,希望你展开说一说;第二个问题是2008年金融危机中出现“国进民退”的现象,我想问一下你怎么看这样的发展?
答:从宏观调控来讲,万科在2008年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击。2007年国家就开始调控,我个人预感这是一个拐点,所以2008年出现了拐点论。当然,地方政府不愿意房价下降,银行不愿意房价下降,怕房产降价。长话短说,由于金融海啸,更多的资金投放市场,调控一直调到现在。
市场在调控的时候,资金反而会非常好用,至于接下来怎么走,是经济学家考虑问题,作为企业家,要从技术方面来解读,就是在通货膨胀时做什么样的产品,在政策打压时做什么样的产品。
简单说一下吧,可以考察日本在泡沫破灭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公司生存了下来,什么样的公司不能生存?其实,是技术好的生存了,比方一些公司高价买了土地,泡沫一破裂,出现资金危机,银行强迫你还债,再好的也要倒闭。教训之一是不买高价地。第二是不囤地,不指望通过土地的增值来成长,而要做质量好的产品,做主流产品,做刚需产品。不能说调控了就不结婚,不生孩子,不需要房子了。
至于第二个问题,国进民退实际上是一个现象。实际上,即使民退,从发展历史来看,跟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比,发展得并不慢,而是太快。我的意思是,即使国进民退,在民占资源不多的情况下,各方面的都要积累。如果不是“国进民退”,而是“国退民进”的话,你能拿得下来吗?给你宝钢,你管得了吗?
06 退休后会找接班人吗?
问:我在广州,对万科的发展有些了解。你是这么成功的董事长,那你考虑过什么时候退休没?你退休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人来接班主管万科,不说超过你,但能保证领着万科前进。
答:差不多在七八年前,有名企业家请教我这个问题,我虚荣心得到很大满足,犹如我现在站在你面前,在哈佛。
他的问题是:“你怎么培养接班人。我很羡慕你,也很希望像你这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的回答是,我不培养接班人。
很久前我做过一次讲演,我说我给万科带来什么呢,我给万科带来了四样东西:第一,选择的行业;第二,培养团队;第三,选择树立一个品牌;第四,不记得了。
我们需要培养团队,培养制度,树立品牌。我记得,1999年、2000年的时候,有一个企业家选择了接班人,退了,结果后来公司遇到问题,他又重新出山。万科遇到危机,是否会这样?我的回答是不回去,无论什么角度,都不敢回去——万一做不好,英明毁了;回去做好了,又怎么样呢?说明自己培养的团队没有成功,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说,我都不敢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