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区域经济

东莞:新思维走转型之棋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谢建超
2011年03月01日14:49

  很长一段时间,辉煌无限的“东莞模式”多少有些被误会:血汗工厂、糟糕治安、游手好闲的富二代、收租打牌的原住民……如今历经国际金融危机的磨砺,率先转型升级的东莞开始努力颠覆人们头脑中的传统印象。

  松山湖成“东莞智造”样本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东莞就意识到,长期依靠劳动力给人家做加工不是长远之计,但当时经济变化没有这么大,因此结构调整的决心也不是足够大。”东莞市市长李毓全说。

  正因如此,酝酿数年的松山湖工业园,自成立之初就肩负着为东莞经济转型升级破题探路的使命。

  从东莞市区驱车一个多小时到松山湖工业园。湖光山色,清新空气,实在让人难以相信华为、易事特、海归创业园如此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均在此落户。

  “这里本是一片不毛之地,也是全市最穷的地方之一。短短几年时间就变成了全国领先的新型工业园,成为东莞经济的核心区之一。”东莞松山湖园区管委会工作人员薛生指着眼前错落有致的建筑告诉记者。

  采访中,记者穿行松山湖园区,随处可见“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的标语。与传统的东莞制造中小企业相比, “员工不多,产值巨大,发展快速”是很多落户松山湖园区企业的共同特点。

  在松山湖,人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东莞:用10年打造成功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并转”、高新技术产业和适度重化工业“两翼齐飞”、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2010年9月,松山湖升级为国家高新区的申请终获国务院批准,而为了这一刻,松山湖等了8年。

  累计引进300多个优质项目,国家级和省级研发机构50余家,初步形成了通信、生物技术产业集群,已投产的项目平均每亩土地产值超过1000万元,2005年以来,园区工业总产值增长10倍,年均增长率达81%;税收增长20多倍,年均增长率达120%……而这正是东莞给全世界描绘的产业发展新图景。

  “过去有意在松山湖投资的企业,10家可能有9家被拒绝。如今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势必将接触到更多的顶级企业,所以必须打好这张牌。”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工委书记陈建枝此语意味着他们将延续一贯的“择商选资”做法。

  正是凭借创新和高新技术的发展思路,被提炼出来的“松山湖模式”,成为了“东莞制造”向“东莞智造”转型升级的浓缩样本。

  劳动力升级才是根本

  “松山湖模式”无疑将为东莞乃至广东产业升级和转型提供更大的推动力,但对东莞产业升级来说,除了积极提升城市和企业的吸引力,更宏大的目标是吸引更多高端人才。

  “我们的年产值约6亿美元,毛利润却在10%以下。”金和电子项目主任王先生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东莞制造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太少了,“高端专业人才的缺乏,制约着东莞新兴产业的发展。”

  “厂子转型升级,工人也得升级才行。”精晶半导体公司总经理赵少名1989年就来东莞创业,至今已在东莞二十多年。“企业喊缺工,但更缺技工和中高级人才。”

  赵少名告诉记者,金融危机后东莞不少工厂开始用电脑代替人工,但关键工序还是要人工来完成。“这样一来,对工人的要求就更高了。我们现在都积极组织工人参加培训,鼓励自我充电,否则跟不上产业发展。”

  赵少名向记者感慨,东莞单纯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来保持产业活力、维持经济增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在缺工更缺才的背景下,东莞市积极出台各类人才政策,投入近3亿元面向海内外引进50名领军人才,培养造就15—20个科技创新团队、50—100名科技领军人才和200名科技领军后备人。

  “像我一样从事技术创新的,前几年在东莞就很少见。以前我们都笑称自己是‘技师’。”苏敏在海新电子从事技术研发。和苏敏一样,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人才,在政策和环境双利好的形势下被吸引到东莞,开始活跃在东莞的各个制造业企业。

  “园区每个月都会组织一些研讨会、报告会,这对于技术研究有很大的好处。”毕业于中南大学的黄蓉业供职于一家中型电子公司,“东莞的环境好了很多,尤其是引进人才的政策非常优惠。原来很多不想入户东莞的同事,现在都入户了。”在黄蓉业看来,对于急于在转型中寻求突破的东莞,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无疑已成为最宝贵的资源。

()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