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船舶、航空等大型装备的金融租赁业务之后,农村与农业租赁的业务发展前景与市场潜力,开始为监管部门和金融租赁业关注。
农业金融租赁受关注
“金融租赁在支持农业发展、提高机械化水平方面,有很大市场空间。”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昨日在出席“农村
与农业租赁国际研讨会”时指出,但受制于多方面因素,金融租赁支持农业发展速度较慢,规模较小,缺乏行之有效的业务模式和风控手段,且未能与农机设备制造商和提供者以及有关部门建立良好协作关系。蔡鄂生建议,应着力将财政、保险等政策和金融工具,与金融租赁相结合,一方面可以通过金融工具放大财政资金,另一方面,可通过财政、保险手段推广金融产品,防范风险,改善农村和农业租赁的项目收益。
《第一财经日报》获得的最新数据显示,国内金融租赁业发展迅猛。资产规模已由2007年年底的200亿元,发展至2010年年底的3100亿元,连续三年翻倍增长。税后净利润也从2008年的11亿元,增至2010年末的3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83%。
金融租赁公司也注意到了在农村与农业领域的前景。由农行发起设立的农银租赁公司业务定位即是服务“三农”,并在去年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工银租赁也在去年完成了单笔额度最大的农业租赁项目——新疆一个60多台、总额7000万元的采编机租赁项目。
事实上,由于具有既融资又融物的特性,金融租赁在带动产业集约化发展方面有较大作用,一方面可降低农民经营农业的资金占用量,减少农机设备的流通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可扩大农业机械化的覆盖范围。
“目前国内农业机械化率在49%左右,目标是希望在2020年上升至65%。”中国银行业协会金融租赁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丛林指出,其间,金融租赁市场空间巨大。
除了农机租赁外,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在清洁能源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水利、电力)、城镇化建设等领域,金融租赁均有施展空间。
发展面临问题
但与“三农”信贷类似,农村和农业租赁业务同样面临“涉农”金融的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的问题。
蔡鄂生指出,我国以家庭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民和农业经营者管理规范程度较低,财务信息不透明,即便是农业企业也存在类似问题,加大了项目评审和风险控制的难度。
“农业生产面临市场竞争、供求关系和自然环境等各种因素带来的风险,行业利润低,一些粮食种植甚至出现增产不增收的问题,租赁项目收益也较低。”蔡鄂生称。
“如何保障租赁物安全非常关键。”丛林指出,去年某大型企业即遭遇租赁机器报废案例,由于保险措施得当才没有发生严重损失。“如果换作是农户,就很难承受。”
丛林建议,应引入财政支持与保险,既可以保障租赁物安全和农户利益,另一方面也可降低金融租赁业务的风险。